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长垣外围特低渗透油藏扶杨油层分类界限

发布时间:2018-05-30 22:14

  本文选题:特低渗透油藏 + 分类指标 ; 参考:《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6年06期


【摘要】:国内油藏分类标准将渗透率介于1×10-3μm2和10×10-3μm2的油藏划分为特低渗透油藏,而大庆油田长垣外围特低渗透油藏的开发实践表明,这类油藏的见水时间及开发效果仍存在差异,除渗透率级别外,储层裂缝发育是影响特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的另一重要因素。根据长垣外围特低渗透扶杨油层63个区块地质特征,以裂缝参数为首要分类指标,基质渗透率、平均喉道半径、孔喉比、可动流体饱和度和黏度为主要分类指标,结合开发难易程度将特低渗透油藏分为4类,确定了各类油藏主要参数的分类界限,为进一步研究特低渗透油藏水驱规律特征及开发政策调整提供理论依据。
[Abstract]:The domestic reservoir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divides the reservoirs with permeability between 1 脳 10 -3 渭 m 2 and 10 脳 10 -3 渭 m 2 into ultra-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 The development practice of ultra-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 around Changyuan in Daqing Oilfield shows that there are still differences in water discovery time and development effect of these reservoirs. Besides permeability level, reservoir fracture development is another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effect of ultra-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 According to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63 blocks in the extremely low permeability Fuyang oil formation around the Changyuan, fracture parameters are taken as the primary classification index, the matrix permeability, the average throat radius, the pore throat ratio, the movable fluid saturation and the viscosity are the main classification indexes. The ultra-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 are divided into four categorie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degree of difficulty in development, and the classification limits of the main parameters of various types of reservoirs are determined, which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further 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flooding in ultra-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 and the adjustment of development policies.
【作者单位】: 东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二采油厂;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低渗透油藏表面活性剂驱微乳液渗流机理及数值模拟研究”(51474071)
【分类号】:TE34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春辉;高淑梅;张小龙;王莉娜;;姬塬特低渗透油藏国家示范区地面建设初探[J];石油工程建设;2013年02期

2 徐永辉;;关于胜利油田特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思路的探讨[J];化工管理;2013年22期

3 孙庆和,何玺,林海;特低渗透油藏可动油的测量及应用[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99年06期

4 朱维耀;王明;宋洪庆;徐新丽;曹均和;;特低渗透油藏基质-裂缝耦合非定常流动规律研究[J];特种油气藏;2009年02期

5 杨正明,邱勇松,张训华,赵向国;注入水的水质对特低渗透油藏开发井网的影响[J];特种油气藏;2002年04期

6 安永生;吕亿明;鲁玲;胡随;;特低渗透油藏压裂水平井流入动态研究[J];特种油气藏;2012年03期

7 毛振强;李明;于红军;青强;;樊31北块特低渗透油藏初始含水率的影响因素[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6年05期

8 赵亚文;赵奉江;韩章英;;特低渗透油藏裂缝分布规律研究[J];辽宁化工;2010年08期

9 杜高强;;特低渗透油藏注气开发技术研究[J];化工管理;2014年11期

10 王文环;袁向春;王光付;廖荣风;;特低渗透油藏分类及开采特征研究[J];石油钻探技术;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王子胜;姚军;李德强;;特低渗透油藏压力动态特征[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李忠兴;史成恩;徐永高;高静乐;杨克文;屈雪峰;杨秋莲;陈述治;陆红军;李亮;宋广寿;杨全安;赵雷亮;朱圣举;杨技;黄伟;;西峰特低渗透油藏综合评价及开发技术研究[A];“十五”重要地质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材料二——“十五”地质行业获奖成果资料汇编[C];2006年

3 冉新权;李忠兴;高春宁;余光明;何永宏;刘萍;;特低渗透油藏改善水驱效果技术探讨与方向[A];渗流力学与工程的创新与实践——第十一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4 杨正明;苗盛;刘先贵;黄冬梅;祁晨琛;;特低渗透油藏可动流体百分数参数及其应用[A];第九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7年

5 李彦录;王宏江;程康;王晓梅;孟艳青;丁峰;;Arps递减理论在三叠系特低渗透油藏中的应用[A];石化产业创新·绿色·可持续发展——第八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石化专题论坛论文集[C];2012年

6 刘先贵;杨正明;刘学伟;黄冬梅;祁晨琛;张英芝;;特低渗透油藏应力敏感性对开发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A];第九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 任丽梅;科研成果应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N];中国改革报;2008年

2 龚武彦 李新颜 公庆江 叶德光;创新激活“袖珍油田”潜能[N];中国石化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赵明国;特低渗透油藏CO_2驱室内实验及数值模拟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2 吴景春;改善特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效果技术及机理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6年

3 王岩楼;葡西地区特低渗透油藏流体识别技术综合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天放;特低渗透油藏平面物理模拟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14年

2 于英华;特低渗透油藏压裂改造经济下限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5年

3 任波;陕北特低渗透油藏注氮气提高采收率数值模拟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2年

4 张晓亮;异常高压特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5 赵亚文;特低渗透油藏裂缝分布规律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1年

6 庄建全;特低渗透油藏有效动用方式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7 陈朝辉;特低渗透油藏依靠天然能量开发产量递减规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8 王小培;大港油田低—特低渗透油藏水力冲击波、化学复合解堵技术[D];西安石油大学;2010年

9 张曙振;特低渗透油藏产能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10 王宁宁;悬浮颗粒对特低渗透油藏注水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10年



本文编号:19570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9570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1f1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