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汽-空气复合驱提高稠油采收率研究
本文选题:蒸汽-空气复合驱 + 采出程度 ; 参考:《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2期
【摘要】:为进一步提高稠油热采的采出程度,开展了蒸汽-空气复合驱的研究。主要从室内实验及数值模拟研究了蒸汽-空气复合驱的最优空气与蒸汽的质量比。通过对不同空气与蒸汽质量比的室内实验研究,可以看出随着空气与蒸汽的质量比升高,采出程度先上升后下降。当空气与蒸汽的质量比为2:32时,蒸汽-空气复合驱的采出程度最高,为68.67%;此时填砂管出口端的温度与蒸汽驱相差不大。当空气与蒸汽的质量比大于3:32时,蒸汽-空气复合驱的采出程度低于蒸汽驱,此时填砂管出口端的温度远低于蒸汽驱的温度。通过CMG数值模拟对辽河油田X区块的蒸汽-空气复合驱的研究,得到了与室内实验相同的趋势。由于室内实验与现场的差异性,其优化的数值有所差异。通过辽河油田X区块的现场试验,蒸汽-空气复合驱空气与蒸汽的质量比为1:16.1。该现场试验区块中原油日产量上升,原油含水率下降,有力地验证了室内实验及数值模拟结果的正确性。
[Abstract]: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recovery degree of heavy oil thermal recovery, the steam-air composite flooding was carried out. The optimum mass ratio of air to steam in steam-air composite flooding was studied by laboratory experiment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Through the laboratory experimental study of different air to steam mass ratio, it can be seen that with the increase of air to steam mass ratio, the recovery degree rises first and then decreases. When the mass ratio of air to steam is 2:32, the recovery degree of steam-air composite flooding is the highest (68.67), and the temperature at the outlet of sand pipe is not different from that of steam flooding. When the mass ratio of air to steam is greater than 3:32, the recovery degree of steam / air composite flooding is lower than that of steam flooding, and the temperature at the outlet of sand pipe is much lower than that of steam flooding. The steam air combined flooding in X block of Liaohe Oilfield is studied by CMG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the same trend is obtained with laboratory experiments.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indoor experiment and the field, the optimized value is different. Through field test in X block of Liaohe Oilfield, the mass ratio of air to steam in steam / air composite flooding is 1: 16.1. The daily output of crude oil increases and the water cut of crude oil decreases in the field test block, which verifies the correctness of the laboratory experiment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results.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中国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促进会;中海油深圳分公司;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974128)
【分类号】:TE357.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忠林,杨玉梅,洪玲,彭妥,宣美乐;红岗油田复合驱先导性矿场试验[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2 姚光明,张俊法,赵梅叶,陈鲲鹏,黄少利;泡沫复合驱改进模型研究[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3 刘德全,赵远青;复合驱配制水中碳钢的腐蚀[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3年08期
4 杨振宇,陈广宇;国内外复合驱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4年05期
5 王正茂;廖广志;;大庆油田复合驱油技术适应性评价方法研究[J];石油学报;2008年03期
6 汤小燕;张伯新;刘之的;王晓光;;复合驱中化学剂浓度同时测定方法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7 朱友益;侯庆锋;简国庆;马德胜;王哲;;化学复合驱技术研究与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3年01期
8 张云普;;大庆复合驱油技术 增加可采储量两亿多吨[J];国外测井技术;2013年01期
9 李和全,郎兆新,胡靖邦,张丽华,王恒林;泡沫复合驱数学模型[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10 ;石油开采中复合驱油技术[J];中国科技月报;199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吕振山;陈晓英;杨玉梅;张磊;;红岗油田化学复合驱技术研究及矿场试验[A];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促进吉林经济发展——启明杯·吉林省第四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2 朱维耀;刘卫东;程杰成;吴军政;;多元泡沫化学剂复合驱上浮机理及其渗流数学描述[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3 李道山;汪娟娟;;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复合驱应用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6分会:胶体与界面化学技术、应用与产品[C];2013年
4 李织宏;刘卫东;赵文强;张群志;;七中区克下组油藏复合驱体系色谱分离实验研究[A];提高油气采收率技术文集[C];2009年
5 马远乐;陈国;;泡沫复合驱中的多相流数学模型[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6 王伟东;吕振山;邸胜杰;赵明霞;张华;;高含水油田化学复合驱油技术研究[A];科技创新与节能减排——吉林省第五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7 崔茂蕾;杨正明;吴文祥;熊生春;;中低渗透非均质岩心复合驱效果实验研究[A];渗流力学与工程的创新与实践——第十一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8 李道山;汪娟娟;;复合驱中碱对原油界面的作用[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6分会:胶体与界面[C];2014年
9 徐晖;秦积舜;姜汉桥;;油藏条件下泡沫复合驱三维油藏物理模拟实验研究[A];第九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2007年
10 陈景军;唐存知;李颖;;埕东泡沫复合驱聚合物溶液粘度影响因素研究[A];提高油气采收率技术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张云普;大庆复合驱油技术增加可采储量两亿多吨[N];中国石油报;2013年
2 潘为英 赵军 本报记者 束洪福;胜利油田无碱复合驱油创新技术突围[N];科技日报;2009年
3 记者 许忠 通讯员 王勇 王鹏 高东;酸碱复合驱“开胃”注水井[N];中国石油报;2012年
4 李海鹰 尹东宁 高阳;复合驱试验挑战采收率极限[N];中国石化报;2014年
5 本报记者 张郁民;让老油田焕发青春[N];中国化工报;2006年
6 记者 赵士振 通讯员 张玉立;泡沫复合驱油技术5年提高采收率4.6%[N];中国石化报;2010年
7 王刚毅 石建芬 沈亚利 胡涛;钟市油田复合驱先导试验初见成效[N];中国石化报;2012年
8 本报记者 朱伟光 特约记者 杨海娣;王德民:做石油人自己的独创项目[N];光明日报;2006年
9 记者 张云普;大庆半年产油两千万吨[N];中国石油报;2013年
10 廖广志;大庆油田为我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N];中国石油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莉;聚驱后油藏复合驱油技术及矿场试验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2 雒贵明;复合驱采出乳状液稳定性及破乳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3 韩杰;高温油藏聚合物驱及复合驱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4 王玉斗;热/化学综合作用对油藏多相流影响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廖凯丽;明15块泡沫复合驱效果评价与产出液中活性剂的检测[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2 董秀龙;化学复合驱对于老君庙层的油田储适应性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3 孙洪强;巴38断块弱凝胶微生物复合驱的研究与应用[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4 郭英;砾岩油藏复合驱提高采收率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09年
5 周莲;生物复合驱油剂的研究与制备[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6 申德勇;热—化学复合驱提高稠油采收率机理的实验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7 杨柳;微生物复合驱菌种筛选及驱油效果评价[D];东北石油大学;2013年
8 王雷;喇嘛甸油田聚驱后泡沫复合驱试验的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0年
9 李立众;泡沫复合驱驱油机理及影响驱油效果因素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3年
10 郭茂雷;明15块泡沫复合驱优化技术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年
,本文编号:19717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971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