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泥岩标志层在海陆过渡沉积环境地层对比中的应用——以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A油田古近系为例

发布时间:2018-06-13 12:40

  本文选题:泥岩 + 标志层 ; 参考:《海相油气地质》2017年02期


【摘要】:珠江口盆地A油田区古近系海陆过渡沉积环境砂体变化快,由此带来砂体追踪对比的困难。基于测井和地震资料,在恩平组和珠海组共识别出5套具有等时意义的泥岩标志层。在泥岩标志层约束下,建立了目的层段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3个长期旋回、8个中期旋回以及21个短期旋回。在等时地层格架内,短期旋回的砂体平面分布特征研究表明,恩平组为北东向物源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珠海组为北东—南西展布的滨岸沉积;单砂体沉积微相及含油性研究表明,恩平组的辫状河三角洲分流河道和珠海组的滨岸砂坝为含油有利相带,这一认识在后续开发中得到了验证。
[Abstract]:The sand bodies of Paleogene in A oilfield area of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change rapidly, which leads to the difficulty of sand body tracing and correlation. Based on logging and seismic data, five sets of isochronous mudstone markers were identified in the Enping and Zhuhai formations. The high-resolution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of the target formation is established under the constraint of mudstone marker: 3 long term cycles 8 mid cycle and 21 short term cycles. In the isochronous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hort-term cyclic sand body plane distribution show that the Enping formation is a braided river delta deposit with NNE source, and the Zhuhai formation is a shoreline deposit spread from the north east to the south west. The study of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and oil content of single sand body shows that the braided river delta distributary channel of the Enping formation and the shoreline bar of the Zhuhai formation are favorable oil-bearing facies zones. This understanding has been verified in the subsequent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研究院;
【基金】: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重大专项“海相砂岩特高含水期挖潜技术”(编号:CNOOC-KJ 125 ZDXM 06 LTD)资助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善书;;珠江口盆地地质构造的基本特征[J];石油学报;1982年S1期

2 饶春涛;李平鲁;;珠江口盆地热流研究[J];中国海上油气;1991年06期

3 高莉玲;南海珠江口盆地珠Ⅲ次盆地石油系统[J];海洋地质动态;1999年10期

4 李俊良;王海荣;张建新;李琦;刘豪;;珠江口盆地西部珠江组潮流砂脊的分布、形态和水动力机制[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0年05期

5 廖杰;周蒂;赵中贤;张云帆;徐子英;;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裂后异常沉降的数值模拟[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1年04期

6 刘道理;汪瑞良;秦成岗;全志臻;刘杰;徐乐意;张忠涛;屈亮;高鹏;徐徽;邢贞贞;;利用特色叠前深度偏移技术消除崎岖海底影响——以珠江口盆地番禺—流花地区应用为例[J];海相油气地质;2013年01期

7 段威武,雷作淇;珠江口盆地第三纪地层[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4年02期

8 彭善环;;文昌9-2-1井首次在珠江口盆地获得油气流[J];天然气工业;1988年02期

9 王树祥;;地壳伸展与珠江口盆地的形成[J];中国海上油气;1993年02期

10 W.W.Tyrrell;李士范;;中国珠江口盆地流花11—1油田勘探史[J];海洋地质译丛;199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南海珠江口盆地深水天然气重大发现[A];2009年度中国地质科技新进展和地质找矿新成果资料汇编[C];2009年

2 聂逢君;王华;李思田;朱伟林;;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储层及输导体沉积学特征[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3 杨玉卿;张聪慧;;珠江口盆地文昌15-1油田珠江组含油储层分布预测[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4 聂逢君;李思田;解习农;;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珠海、珠江组砂岩成分特征及大地构造背景探讨[A];第四届全国青年地质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5 舒誉;施和生;杜家元;;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古近系勘探新领域[A];第二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中国油气勘探潜力及可持续发展论文集[C];2006年

6 李振五;;珠江口盆地区域工程地质调查的声波地震勘查[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7 庞雄;;南海深水区低位扇研究[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8 ;珠江口盆地(西部)低阻油藏勘探新发现[A];2009年度中国地质科技新进展和地质找矿新成果资料汇编[C];2009年

9 陈长民;杨少坤;;试论珠江口盆地(东部)三角洲—滨岸沉积体系油气藏形成条件及储量增长方向[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10 孙龙涛;陈长民;孙珍;詹文欢;;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构造演化机制模拟与生烃[A];中国海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卢轶;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钻获可燃冰[N];广东科技报;2013年

2 记者 操秀英;我首次在珠江口盆地钻获高纯度新类型天然气水合物[N];科技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田巍;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边界断裂生长联接及其相关褶皱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2 李云;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中新统珠江组深水沉积学[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3 SANI.A.M.BACHIR;中国南海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番禺低凸起热史模拟及油气运移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2006年

4 张春明;珠江口盆地油气运移主通道的地质—地球化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5 吴昌荣;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的内幕结构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鸿洲;珠江口盆地惠东地区古近系沉积、沉降与堆积中心时空耦合及地质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2016年

2 王笑雪;珠江口盆地白云南凹ZHSB6层序沉积体系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3 胡润;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珠江组灰岩成藏主控因素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4 刘富强;利用卫星重力资料研究珠江口盆地北部边界及构造区划[D];长安大学;2014年

5 田媛媛;珠江口盆地荔湾凹陷中新统丘形反射的成因探讨[D];西北大学;2012年

6 杨振建;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碳酸盐礁滩特征及含气性分析[D];西北大学;2014年

7 张万峰;珠江口盆地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混源油定量判识[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8 李洪博;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及东沙隆起结构构造特征、演化及其与油气成藏关系讨论[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9 马永坤;珠江口盆地流花油田碳酸盐储层成岩作用和次生孔隙成因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10 陈骏;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断裂系统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0140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0140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25e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