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莱州湾凹陷中央构造带断层活动性及其控藏作用

发布时间:2018-06-13 21:28

  本文选题:断层活动性 + 断层封闭性 ; 参考:《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7年06期


【摘要】:莱州湾凹陷中央构造带油气藏分布具有"纵向上分层,平面上分带"的特征。为研究同一构造带上油气藏分布差异性,利用前人对断层封闭性评价的方法对莱州湾凹陷中央构造带上控藏断层的封闭性进行了系统评价,并采用了地球化学手段和盆地模拟手段将构造演化史与其油气成藏史相结合,厘清了莱州湾凹陷中央构造带的油气成藏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断层活动史与油气充注过程相匹配是莱州湾凹陷中央构造带油气成藏的关键因素,早期活跃的断层活动有利于油气的向上运移聚集成藏,晚期活动较弱的断层相对利于油气的保存;不同断层封闭性的差异导致了油气藏平面上分布的差异性,同一断层垂向封闭性的不同控制了油气纵向的分层性。在勘探过程中应结合断层的封堵性来确定勘探目的层位,降低勘探风险。
[Abstract]:The distribution of oil and gas reservoirs in the central structural belt of Laizhou Bay sag is characterized by "vertical stratification and flat zonation". In order to study the distribution difference of oil and gas reservoirs in the same structural belt, the sealing properties of the faults in the central structural belt of Laizhou Bay sag were systematically evaluated by using the method of evaluation of fault sealing by predecessors. The geochemical and basin simulation methods are used to combine the tectonic evolution history with the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history to clarify the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law of the central structural belt in the Laizhou Bay depress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tching of fault activity history with oil and gas filling process is the key factor for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in the central structural belt of Laizhou Bay depression, and the early active fault activity is favorable to the upward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oil and gas. The difference of sealing property of different faults leads to the difference of distribution on the plane of oil and gas reservoir, and the vertical sealing of the same fault controls the vertical stratification of oil and gas. In the process of exploration, the target horizon of exploration should be determined and the exploration risk should be reduced by combining fault plugging.
【作者单位】: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渤海辽东湾地区潜在富烃凹陷成藏研究与有利勘探方向预测”(2016ZX05024-002-006)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文斌,马瑞士,郭令智,孙岩,徐鸣洁,胡德昭,王锋;吐哈盆地中央构造带正反转演化特征[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3年02期

2 袁冰;凌文学;;北部湾盆地乌石凹陷中央构造带形成机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2年13期

3 国景星,戴启德;东营凹陷中央构造带西段沙三中沉积微相研究[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6期

4 王书宝;钟建华;王培俊;;东营凹陷中央构造带东部沙一段油气藏成藏规律研究[J];特种油气藏;2008年04期

5 刘行松;李祖信;林传勇;史兰斌;唐汉军;;工程区内断层活动性研究的新方法[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2年04期

6 李起彤;;大型桥梁场地断层活动性识别标准的研究[J];国际地震动态;1993年04期

7 刘维亮;杨振法;谷曼;吴德超;王道永;;大渡河金川水电站外围抚边河断层活动性研究[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7年04期

8 王冰洁;倪军娥;方度;;板桥凹陷钱圈地区主干断层活动性分析[J];新疆石油天然气;2008年01期

9 黄秀铭,郑炳华,王挺梅,李建平;利用现代地形资料鉴定断层活动性[J];地震地质;1987年03期

10 胡天玉;李瑞玲;;郑州市区三条主要断层的确定及其意义[J];河南地质;198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冯希杰;;基岩地区断层活动性评价问题[A];第五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文集[C];1996年

2 车兆宏;范燕;;华北地区断层现今活动速率与特征[A];中国地震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8年

3 张立宽;罗晓容;廖前进;袁淑琴;苏俊青;肖敦清;王兆明;于长华;;断层连通概率法定量评价断层的启闭性[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六卷)[C];2008年

4 车兆宏;;应用大地测量资料研究断层现代活动性[A];中国地震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6年

5 吴树仁;;断层自组织研究—以走滑断层为例[A];中国地质科学院“九五”科技成果汇编[C];2001年

6 韩晓光;许光炳;;房县盆地内一条新发现的断层及其活动性初步分析[A];第三届湖北科技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5年

7 宋振福;鞠成明;;山东省莱州湾地区海水侵染综合治理的初步探讨[A];论沿海地区减灾与发展——全国沿海地区减灾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8 邵永新;陆明勇;;关于土壤氡对断层活动性研究一点认识[A];中国地震学会第四届地震流体专业委员会成立暨2011年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1年

9 许承武;李忠;;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博兴洼陷沙四段断层活动性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工学院民用、地质与采矿工程系教授 中国科学院海外评审专家 嵇少丞;断层死活不能轻易下结论[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唐其升;东营凹陷断裂系统与中央构造带形成机制[D];浙江大学;2008年

2 郭恩;近断层强震地面运动的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1年

3 杨巧凤;莱州湾沿海带浅层地下咸(卤)水的成因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4 刘潇;港口工程影响下莱州湾南岸海洋沉积环境演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涛;查干凹陷中央构造带下白垩统油藏成藏条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2 万佳威;沙湾断裂带探测及其活动性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5年

3 施发剑;兰聊断裂带的形成与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4 王伟;跨断层短水准观测异常与地震活动关系的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5年

5 罗俊超;藏东芒康竹卡断裂变形特征及活动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6 王瑞琪;青藏块体东北缘跨断层场地数据库的设计与建立[D];西安科技大学;2013年

7 徐洪伟;基于断层围陷波的断层参数正反演[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4年

8 张艺;冀中坳陷三维连片区新生代断裂活动性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9 李雪;莱州湾南岸海(咸)水入侵数值模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10 张艳;氡同位素示踪莱州湾海底地下水排泄[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本文编号:20154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0154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ac2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