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藏含水上升规律预测新方法
本文选题:岩性油藏 + 含水上升规律 ; 参考:《特种油气藏》2017年05期
【摘要】:处于油水过渡带上的岩性油藏初始含水饱和度大于束缚水饱和度,传统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推导的含水率预测模型不能准确揭示油藏实际生产过程。利用储层压力、温度、初始含水饱和度条件下的油水相渗曲线,得到新型油-水渗流规律关系式,建立含水率、含水上升率与采出程度理论曲线。根据油田生产测试资料,结合典型甲型、丙型水驱特征曲线模型,验证了新方法的适用性和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新方法预测的含水上升规律符合研究区块开发全过程,弥补了水驱特征曲线适用范围的局限性;新方法预测的含水上升率值为0.25~2.95,含水率达到95%时预测水驱采收率为23.8%。研究成果为岩性油藏含水规律预测提供了一种不依赖于生产数据的新方法,对该类油藏高效注水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Abstract]:The initial water saturation of lithologic reservoir is greater than that of irreducible water saturation in the oil-water transition zone. The water cut prediction model derived from the traditional oil-water relative permeability curve can not accurately reveal the actual production process of the reservoir. By using the oil-water phase permeability curves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reservoir pressure, temperature and initial water saturation, a new relationship of oil-water seepage law is obtained, and the theoretical curves of water cut, water cut rise rate and recovery degree are established. The applic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new method are verified by combining the typical A and C type water drive characteristic curve model based on the oil field production test dat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water cut rising law predicted by the new method accords with the whol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research block and makes up for the limitation of the applicable range of the characteristic curve of water flooding. The water cut rising rate predicted by the new method is 0.25 ~ 2.95, and the water drive recovery factor is 23.8 when the water cut reaches 95. The research results provide a new method which does not depend on the production data for predicting the water cut law of lithologic reservoir, and it is of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high efficiency waterflooding development of this kind of reservoir.
【作者单位】: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基金】:国家“973”计划“致密油高效开发油藏工程理论与方法研究”(2015CB250905) 陕西省科技统筹创新项目“延长难采储量有效动用开发技术研究”(2016KTCL01-12)
【分类号】:TE357.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陶国秀;“水包油”特殊岩性油藏机理研究[J];特种油气藏;2005年03期
2 苏永进;蒋有录;房新娜;;原生岩性油藏形成机理新解[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6年02期
3 杨振峰;田仁飞;肖学;胡宇;赵乾辰;;拟电阻率重构在岩性油藏油层识别中的应用[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4年07期
4 杨玉峰;松辽盆地岩性油藏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4年04期
5 张小莉;查明;;惠民凹陷临邑洼陷岩性油藏控制因素分析[J];沉积学报;2006年02期
6 向树安;姜在兴;卢圣祥;;盐系地层岩性油藏预测方法研究[J];石油物探;2006年05期
7 赵贤正;卢学军;王权;;华北油田地层-岩性油藏勘探发现与启示[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7年05期
8 李涛;杨克荣;韩小松;蒋永祥;;酒泉盆地鸭西地区白垩系岩性油藏控制因素分析[J];岩性油气藏;2010年S1期
9 吴琳;谢道英;刘翠玲;张伸;;强30井岩性油藏的确定及评价[J];油气井测试;1992年01期
10 张凤荣;;岩性油藏分布规律研究及开发部署[J];化工管理;2014年2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大型岩性油藏勘探[A];2008年度中国地质科技新进展和地质找矿新成果资料汇编[C];2008年
2 王多云;李树同;;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纪延长期湖泊底形及其与岩性油藏的关系[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3 袁选俊;李建忠;卢宗盛;任玉学;;松辽盆地保乾砂体精细描述与岩性油藏分布预测[A];2004第三届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4 ;松辽盆地南部岩性油藏形成理论与高效勘探实践[A];2008年度中国地质科技新进展和地质找矿新成果资料汇编[C];2008年
5 冷传波;杨云岭;;NZ洼陷岩性油藏描述实例[A];199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6 ;长岭地区坳陷层系岩性油藏勘探评价技术及目标评价[A];2009年度中国地质科技新进展和地质找矿新成果资料汇编[C];2009年
7 王永军;;江陵凹陷万城断裂坡折带与岩性油藏勘探[A];中扬子及周缘油气成藏地质要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王清振;姜秀娣;翁斌;;高精度河道刻画技术研究与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专题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特约记者 黄振华;辽河油田基岩及岩性油藏勘探获突破[N];中国石油报;2009年
2 记者 李祖诗邋通讯员 马胜钟;江汉盆地岩性油藏勘探获重要进展[N];中国石化报;2008年
3 马玲 吴明明;滩坝岩性油藏浮出潜江凹陷[N];中国石化报;2013年
4 李祖诗;盐湖盆地油气勘探期待有所作为[N];中国石化报;2006年
5 李新颜 黄毅 黄华;老区有了新作为[N];中国石化报;2010年
6 李祖诗;江汉油田:老区有发现新区有进展[N];中国石化报;2006年
7 陈圣立 黄毅 雷立恒;让严河的“猜想”变为现实[N];中国石化报;2009年
8 特约记者 赵春花;华北勘探院瞄准目标四管齐下[N];中国石油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马旭杰;复杂岩性油藏开发稳产技术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2 王权;二连盆地含油断陷岩性油藏主要发育区带与成藏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3 尉亚民;柴达木盆地红柳泉地区岩性油藏成藏规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2年
4 王玉柱;冀中坳陷马西地区构造地层演化及岩性油藏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5 石玉江;低渗透岩性油藏含油性与富集区测井评价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邓秀芹;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超低渗透大型岩性油藏成藏机理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清伟;大情字井油田岩性油藏富集区优选技术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2 任大忠;低渗—超低渗透岩性油藏精细描述[D];西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0177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017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