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下二叠统超深气井网络裂缝酸化优化设计
本文选题:四川盆地 + 西 ; 参考:《天然气工业》2017年06期
【摘要】:四川盆地西部下二叠统储层具有超深、高温、高压的特点,天然裂缝发育,钻井液漏失污染是制约该区储层增产改造效果的主要原因,酸化是彻底解除漏失污染的首选增产措施。为此,提出了最大限度降低污染表皮系数的酸化设计思路,建立了深层天然裂缝开启的临界排量计算模型;改进实验尺度天然裂缝岩样的酸化模型,建立了井筒条件下酸液有效作用距离和裂缝开度预测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网络裂缝酸化的表皮系数计算模型。现场应用结果表明:(1)当注酸排量为5.0 m~3/min时,S1-1井任意倾角的天然裂缝均能开启;(2)当注酸量大于100 m~3时,大排量注酸的优势逐渐体现;(3)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表皮系数为目标,优选了S1-1井网络裂缝酸化的注酸排量为4.5 m~3/min,注酸量为210 m~3。S1-1井按照优化设计思路成功实施了网络裂缝酸化,获得了83.7×10~4 m~3/d的高产工业气流。结论认为:网络裂缝酸化技术是实现该区超深、高温、高压、天然裂缝发育储层增产改造最安全、经济、有效的模式。
[Abstract]:The lower two stack reservoirs in the west of Sichuan basin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ltra deep, high temperature and high pressure, natural fracture development and drilling fluid leakage pollution are the main reasons restricting the effect of reservoir produ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in this area. Acidification is the first choice to remove the leakage pollution. The critical displacement calculation model of deep natural fractures was established, and the acidification model of natural fractured rock samples was improved. The prediction model of effective action distance and fracture opening of acid liquid under well bore conditions was established. On this basis, the calculation model of skin coefficient of network fracture acidification was established. The results of field application showed that (1) when the quantity of acid injection was injected. At 5 m~3/min, the natural cracks of S1-1 well angle can be opened; (2) the advantage of large displacement acid injection is gradually reflected when the amount of acid injection is greater than 100 m~3; (3) to minimize the skin factor as the target, the optimum design idea is to optimize the acid injection rate of 4.5 m~3/min and the acid injection of 210 m~3.S1-1 well according to the optimum design idea. The network fracture acidification has been successfully implemented and the high production gas flow of 83.7 x 10~4 m~3/d is obtained. The conclusion is that the network fracture acidification is the safest, economical and effective mode to increase the produ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reservoirs with ultra deep, high temperature, high pressure and natural fracture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石油大学;西南石油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低渗致密油气藏压裂酸化”(编号:51525404)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重大专项“四川盆地深层高温高压含硫气藏储层改造技术研究与应用”(编号:2016E-0609)
【分类号】:TE37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李小宁;黄思静;黄可可;袁桃;钟怡江;;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石化海相流体的地球化学依据[J];天然气工业;2016年10期
2 周进高;姚根顺;杨光;谷明峰;姚倩颖;江青春;杨柳;杨雨然;;四川盆地栖霞组—茅口组岩相古地理与天然气有利勘探区带[J];天然气工业;2016年04期
3 沈平;张健;宋家荣;洪海涛;唐大海;王小娟;汪华;罗文军;;四川盆地中二叠统天然气勘探新突破的意义及有利勘探方向[J];天然气工业;2015年07期
4 康毅力;张杜杰;游利军;许成元;余海峰;;裂缝性致密储层工作液损害机理及防治方法[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3期
5 苟波;郭建春;何春明;陆灯云;张明友;;裂缝性气藏网络酸化可行性[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4年07期
6 郭建春;卢聪;肖勇;任冀川;佘朝毅;桑宇;;四川盆地龙王庙组气藏最大化降低表皮系数的储层改造技术[J];天然气工业;2014年03期
7 吴欣袁;练章华;孟英峰;魏臣兴;;裂缝性气藏不同完井方式渗流场分析[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1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_g轩;裂缝性致密砂岩气藏压裂液滤失特征与模型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5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建春;苟波;王坤杰;任冀川;曾冀;;川西下二叠统超深气井网络裂缝酸化优化设计[J];天然气工业;2017年06期
2 郑志红;李登华;白森舒;贾君;昝昕;刘卓亚;高qV;;四川盆地天然气资源潜力[J];中国石油勘探;2017年03期
3 孙玮;刘树根;曹俊兴;邓宾;宋金民;王国芝;袁月;王浩;;四川叠合盆地西部中北段深层-超深层海相大型气田形成条件分析[J];岩石学报;2017年04期
4 何腾;刘建仪;贾春生;刘洋;李函;;低伤害低腐蚀的无固相修井液体系研制与性能评价[J];油田化学;2017年01期
5 张合文;邹洪岚;鄢雪梅;崔明月;蒋卫东;;碳酸盐岩酸蚀蚓孔分形模型及酸化参数优化[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2期
6 朱金智;游利军;李家学;康毅力;张俊杰;张杜杰;黄超;;油基钻井液对超深裂缝性致密砂岩气藏的保护能力评价[J];天然气工业;2017年02期
7 孟森;周进高;杨柳;郝毅;娄雪;;川西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中—粗晶白云岩成因[J];海相油气地质;2017年01期
8 黄士鹏;江青春;汪泽成;苏旺;冯庆付;冯子齐;;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与茅口组烃源岩的差异性[J];天然气工业;2016年12期
9 梁宁;郑荣才;邓吉刚;蒋欢;郭春利;高志勇;;川西北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沉积相与缓斜坡模式[J];岩性油气藏;2016年06期
10 夏崇双;刘林清;张理;彭先;;四川盆地老气田二次开发优化技术及应用[J];天然气工业;2016年09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小宁;黄思静;黄树光;黄可可;袁桃;罗文;;四川盆地南江栖霞组白云岩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J];石油实验地质;2016年02期
2 许国明;谢刚平;隆轲;宋晓波;;四川盆地西南部中二叠统沉积特征与勘探目标[J];天然气工业;2015年07期
3 侯宇;雷开强;陈燕辉;;川西南部大兴场地区栖霞组储层发育有利区预测[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15年01期
4 康毅力;高原;邱建君;游利军;皇凡生;;强应力敏感裂缝性致密砂岩屏蔽暂堵钻井完井液[J];钻井液与完井液;2014年06期
5 康毅力;陈强;游利军;王巧智;杨斌;俞杨烽;;页岩气藏水相圈闭损害实验研究及控制对策——以四川盆地东部龙马溪组露头页岩为例[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4年06期
6 蒋官澄;张弘;吴晓波;李颖颖;张志行;;致密砂岩气藏润湿性对液相圈闭损害的影响[J];石油钻采工艺;2014年06期
7 汪华;沈浩;黄东;石学文;李毅;袁小玲;杨雨然;;四川盆地中二叠统热水白云岩成因及其分布[J];天然气工业;2014年09期
8 单俊峰;黄双泉;李理;;辽河坳陷西部凹陷雷家湖相碳酸盐岩沉积环境[J];特种油气藏;2014年05期
9 刘雁婷;张文军;熊治富;赵永庆;季春辉;;四川盆地东北部中二叠统层序地层特征[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14年02期
10 张杰;Brian Jones;张建勇;;不同埋藏深度交代白云石晶体结构及其对白云岩储层研究的意义[J];中国石油勘探;2014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大奇;裂缝性地层钻井液漏失动力学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2年
2 王飞;位移不连续法及其在岩体工程中的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3 邓燕;重复压裂压新缝力学机理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立;;大港油田成功应用多氢酸分流深部酸化技术[J];石油钻采工艺;2008年01期
2 宋建虎,吕长荣,丁社红,郭敬玺;投球暂堵酸化技术在濮城油田沙二下1-8油藏的应用及效果[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3年02期
3 Phil Rae Gino di Lullo ,陈喜静;基岩酸化技术[J];国外油田工程;2003年12期
4 龚舒哲;液体硝酸酸化技术的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14期
5 钟道康,马金旭,汪建,丛生伟;尕斯油田自转向酸化技术[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5年10期
6 赵增迎;杨贤友;周福建;连胜江;;转向酸化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6年02期
7 李刚;郭新江;陈海龙;胥云;丛连铸;;高密度酸加重酸化技术在川西深井异常高压气层增产中的应用[J];矿物岩石;2006年04期
8 徐建春;成强;谢玲莉;成健;杨小燕;;暂堵酸化技术在孤岛油田的应用[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9年04期
9 徐洪波;陈秀芳;;从酸化液腐蚀性检验中引发的几点思考[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2012年07期
10 宁廷伟;;胜利油田酸化技术的发展[J];油田化学;199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杨海军;李勇;王后芳;王俊美;;氟形态分析的低温~(19)F NMR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0年
2 张晓辉;仲国生;魏志海;;大老爷府油田酸化技术研究与应用[A];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吉林省第六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沈严;新型酸化液在江苏油田应用试验成功[N];中国石化报;2007年
2 通讯员 李新;河南油田研制出新型酸化液[N];中国石油报;2005年
3 记者 师啸 通讯员 许忠;吐哈油田砂岩酸化技术取得突破[N];中国石油报;2000年
4 通讯员 郑水平;水平井均匀布酸酸化技术试验取得成功[N];中国石油报;2009年
5 王全仁;“三低”油田也能获高产[N];中国矿业报;2003年
6 李明泰 游晨 张希文;技术服务的市场决胜之道[N];中国石化报;2005年
7 记者 王志田 通讯员 陈艳新;大庆酸化技术在火山岩层试验成功[N];中国石油报;2007年
8 特约记者 肖贵刚;川渝地区最大规模酸化作业告捷[N];中国石油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岳江河;高孔高渗非均质砂岩油藏酸化技术研究及应用[D];西南石油学院;2002年
2 周万富;砂岩油田酸化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06年
3 郑云川;高温非均质砂岩储层变粘胶束酸分流酸化技术及酸岩反应机理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野;高升油田多氢酸酸化技术研究及应用[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2 孙永明;伊朗碳酸盐岩油气藏水平井酸化技术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3 温庆辉;高磷酸化珠蚌肽钙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6年
4 纪振云;荧光示踪分析技术在油田酸化液快速评价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5 薛文涛;陆相砂岩储层酸化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3年
6 赵磊;牛35块酸化技术研究与应用[D];西南石油学院;2003年
7 曲冠政;甜菜碱类粘弹性表面活性剂自转向酸酸化技术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8 傅海荣;海拉尔南屯组储层酸化技术[D];吉林大学;2009年
9 单永卓;海拉尔强敏性储层酸化技术[D];大庆石油大学;2006年
10 徐洪波;大庆油田水平井酸化技术研究[D];大庆石油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0261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026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