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油页岩热解过程中微量元素迁移及其作用规律

发布时间:2018-06-21 08:56

  本文选题:油页岩 + 热解 ; 参考:《化工学报》2017年10期


【摘要】: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测定油页岩样品和不同终温下热解半焦中13种金属微量元素的含量,分析这些元素在样品中的含量分布特征及其迁移规律。结果显示:龙口油页岩中富集Ba、Cd,巴里坤油页岩中富集Ba、Cd、Li、V、Sb,且样品中多数微量元素在500℃时挥发性最强。将不同形态的微量元素负载于干酪根上并进行热重分析,根据热重结果计算其动力学,再通过裂解气质联用实验(PY-GC/MS)测定干酪根和浸渍硝酸镍的干酪根热解时烷烃类产物的相对含量,研究微量元素对干酪根热解生烃转化率、热解速率以及产物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微量元素的盐类可以催化干酪根热解生烃,增大其热解转化率和热解速率,提高轻组分烷烃产率,降低重组分烷烃产率。
[Abstract]:An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er (ICP-MS)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content of 13 metals in the oil shale samples and the pyrolysis char at different final temperatures.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migration rules of these elements in the samples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nrichment of Ba, Cd, and the enrichment of Ba, Cd, Li, V, Sb in the oil shale of Longkou oil shale and the samples were also found in the samples. Most trace elements have the strongest volatility at 500 C. The trace elements of different forms are loaded on the kerogen and 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 is carried out. The kinetics is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the thermogravimetric results. The relative content of paraffin products is determined by the pyrolysis gas chromatography-mass test (PY-GC/MS), and the trace elements are studied. The effect of elements on the conversion rate of hydrocarbon generation, the rate of pyrolysi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products showed that the salts of trace elements could catalyze the pyrolysis of kerogen to produce hydrocarbon, increase the pyrolysis conversion rate and the pyrolysis rate, increase the yield of light component alkanes and reduce the yield of the recombinant paraffin.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理学院;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14CB744302) “泰山学者”建设工程专项(ts20120518)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科研启动基金项目(2462015YJRC002)~~
【分类号】:TE6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绍信,C.H.Sun-Chang,H.Y.Sohn;油页岩和煤的混合干馏[J];燃料化学学报;1987年03期

2 刘长山,陈季英,林民;我国油页岩的主要性质[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1992年02期

3 姜秀民,刘德昌,郑楚光,秦裕琨;油页岩燃烧性能的热分析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1年08期

4 刘飞;中国油页岩加工业新的发展机遇[J];当代化工;2005年03期

5 姜秀民;韩向新;崔志刚;;油页岩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J];自然科学进展;2005年11期

6 王擎;姜庆贤;孙佰仲;柏静儒;李少华;孙键;;桦甸油页岩燃烧性能的热分析研究[J];能源工程;2006年02期

7 李建华;曹祖宾;;世界各国油页岩的组成及综合利用[J];辽宁化工;2007年02期

8 刘建昌;陈金霞;于之英;;油页岩的工业评价分析[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7年10期

9 刘建昌;陈金霞;郗金玉;;油页岩综合优化利用的新方法[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7年11期

10 史晶莹;李晋;;单井单气相技术是从油页岩中开采原油的关键[J];国外油田工程;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张雪松;;油页岩综合利用和发展方向[A];第七次煤炭科学技术大会文集(下册)[C];2011年

2 王伟东;孙国刚;王立英;张静;张学权;;粉末状油页岩炼油中试技术研究[A];2010年中国天然气(含煤层气/煤制天然气)产业及系统管网建设发展论坛报告文集[C];2010年

3 迟姚玲;李术元;丁福臣;王虹;葛明兰;任晓光;;桦甸油页岩热解动力学[A];中国颗粒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8年

4 韩放;;抚顺矿业集团油页岩炼油生产及余热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A];煤炭工业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发展论文集[C];2012年

5 刘克宁;李磊;;中颗粒油页岩全循环干馏技术概述[A];山东煤炭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煤矿地热防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潘登;我国油页岩开发利用如何做到科学有序?[N];中国冶金报;2012年

2 本报记者 赵淑玲;吉林油页岩企业抢占开发先机[N];中国化工报;2012年

3 本报记者 李宏乾;油页岩:石头“榨”油化解能源危机[N];中国化工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聂瑞涵 通讯员 常征;龙矿炼油:巧匠手下无顽石[N];中国煤炭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莎;油页岩干馏制油实验研究及工艺优化[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2 蒋海波;循环流化床油页岩末低温热解工艺及关键部件试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6年

3 罗万江;油页岩热解过程及产物析出特性实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年

4 宋丽华;过渡金属盐对油页岩热解催化作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5 邓孙华;近临界水对块状油页岩中有机质的提取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6 王恭;油页岩固体热载体回转干馏系统及运行特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7 杨阳;高压—工频电加热原位裂解油页岩理论与试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8 王俊光;水作用下油页岩力学特性及巷道支护技术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2年

9 白奉田;局部化学法热解油页岩的理论与室内试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10 赵贵杰;油页岩热损伤演化特性及损伤模型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俊;油页岩炼制热解油气提质制氢过程集成创新[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陈国超;油页岩干馏工艺优化研究[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3 张晓亮;油页岩有机质结构组成及其热断裂行为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4 尹丽田;依兰县油页岩碱—氧氧化及其有机质结构的基础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5 于忻邑;吉木萨尔油页岩热解及其灰渣利用[D];新疆大学;2015年

6 朱桂林;柳树河油页岩和PVC的热解与共热解特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7 邹伟龙;油页岩流化床流化特性及传热传质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8 刘庆庆;油页岩颗粒热物性与回转窑干馏实验[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9 邵佳晔;碱性木质素与油页岩共热解及协同作用的研究[D];东北电力大学;2016年

10 许之;海南儋州油页岩特征研究及综合利用潜力分析[D];吉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0479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0479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e18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