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岩储层烃类不混溶包裹体特征、成因及地质意义
本文选题:烃类不混溶包裹体 + 非均一捕获 ; 参考:《石油学报》2017年07期
【摘要】:为了系统研究储层中鲜有关注却较为普遍检测到的一种包裹体类型——烃类不混溶包裹体,采集了多个沉积盆地的大量砂岩样品,利用包裹体岩相学、显微荧光、显微测温、包裹体气液比和水油比检测等一系列手段,研究了天然形成的烃类不混溶包裹体特征与成因:(1)油气不混溶包裹体为天然气气侵原油,因压力变化引起的油气相态分离而非均一捕获形成,具有异常高均一温度和变化的气液比与捕获相态;(2)沥青-油和(或)气不混溶包裹体成因是油包裹体被均一捕获后热裂解、气相逃逸或者油藏水洗、生物降解、气侵和热裂解等生成的沥青与油(气)非均一捕获,前者具有相似的沥青含量,后者沥青从不含到富有均有分布;(3)包裹式水膜和与水相呈分离式接触的水-烃包裹体反映油气充注储层驱替地层水的过程,微量水对均一温度影响甚微;(4)薄油膜的油-水包裹体反映水与烃类流体的相互作用,指示古油藏破坏而残余油与地层水非均一捕获或以生气为主的超压沉积盆地,携带轻烃的天然气溶解于水,"萃取油相"与地层水非均一捕获;(5)气-水不混溶包裹体表明储层中水溶气存在,具有异常高均一温度和变化的气液比,形成于压力变化引起的天然气与水的相分离过程。沉积盆地的有机质类型、构造和热演化历史,决定烃类流体的类型、成熟度、以及之间的相互作用、储层流体所处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以及稳定性,这些从根本上控制着不混溶包裹体发育及类型。
[Abstract]:In order to systematically study a kind of inclusion type, hydrocarbon immiscible inclusions, which are seldom concerned but generally detected in reservoirs, a large number of sandstone samples from several sedimentary basins have been collected, and the inclusion lithology, microfluorescence and microthermometry have been use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sis of naturally formed hydrocarbon immiscible inclusions are studied by a series of methods, such as gas-liquid ratio of inclusion and water-oil ratio. (1) hydrocarbon immiscible inclusions are gas permeated crude oil. The phase separation of oil and gas due to pressure change and the formation of heterogeneous trapping are characterized by abnormal high homogeneity temperature and changing gas-liquid ratio and capture phase. (2) the origin of asphalt-oil and / or gas immiscible inclusions is the pyrolysis of oil inclusions after homogeneous capture. Gas phase escape or reservoir water washing, biodegradation, gas invasion and pyrolysis of bitumen and oil (gas) heterogeneous capture, the former has similar asphalt content, (3) the water-hydrocarbon inclusions with separated contact with water reflect the process of displacement of formation water by oil-gas filling reservoir. (4) the oil-water inclusions with thin oil film reflec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water and hydrocarbon fluids, indicating the destruction of paleoreservoir and heterogeneous trapping of residual oil and formation water or overpressure sedimentary basins dominated by gas generation. The natural gas with light hydrocarbon is dissolved in water, the "extraction oil phase" and the formation water are captured inhomogeneously. (5) the gas-water immiscible inclusions indicate that the water-soluble gas exists in the reservoir and has an unusually high homogeneity temperature and changing gas-liquid ratio. It is formed in the process of separation of natural gas from water caused by pressure change. The types of organic matter, tectonic and thermal evolution history of sedimentary basins determine the type, maturity, and interaction of hydrocarbon fluids, the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conditions in which reservoir fluids are located, and their stability. These fundamentally control the development and type of immiscible inclusions.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分公司;
【基金】:国家重大科技专项(2011ZX05023-004-010)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12CB214804)资助
【分类号】:P618.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培军;陈红汉;唐大卿;曹自成;鲁子野;苏奥;魏华动;;塔里木盆地顺南地区中-下奥陶统NE向走滑断裂及其与深成岩溶作用的耦合关系[J];地球科学;2017年01期
2 苏奥;陈红汉;贺聪;翟普强;刘妍濊;雷明珠;;琼东南盆地崖城区泄压带流体活动特征及成岩响应[J];石油学报;2016年10期
3 刘妍濊;陈红汉;苏奥;翟普强;熊万林;孔令涛;;从含油气检测来洞悉琼东南盆地东部发育始新统烃源岩的可能性[J];地球科学;2016年09期
4 黄银涛;姚光庆;周锋德;;莺歌海盆地黄流组浅海重力流砂体物源分析及油气地质意义[J];地球科学;2016年09期
5 刘华;蒋有录;卢浩;刘雅利;景琛;;渤南洼陷流体包裹体特征与成藏期流体压力恢复[J];地球科学;2016年08期
6 刘建良;姜振学;刘可禹;桂丽黎;;库车前陆盆地羊塔克地区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油气成藏过程[J];地球科学;2016年07期
7 刘可禹;鲁雪松;桂丽黎;范俊佳;公言杰;李秀丽;;储层定量荧光技术及其在油气成藏研究中的应用[J];地球科学;2016年03期
8 鲁子野;陈红汉;云露;曹自成;韩俊;尚培;;塔中顺南缓坡奥陶系热流体活动与天然气成藏的耦合关系[J];地球科学;2016年03期
9 于志超;刘可禹;赵孟军;柳少波;卓勤功;鲁雪松;;库车凹陷克拉2气田储层成岩作用和油气充注特征[J];地球科学;2016年03期
10 施伟军;席斌斌;秦建中;蒋宏;;单体油气包裹体激光剥蚀在线成分分析技术——以塔河油田奥陶系储层为例[J];石油学报;2016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勇新;肖前华;米洪刚;戚志林;黄小亮;任星明;;莺歌海盆地高温高压气藏水溶气释放对气水界面的影响[J];地球科学;2017年08期
2 张涛;马行陟;赵卫卫;范俊佳;鲁雪松;严少怀;;磨溪-高石梯地区龙王庙组古油藏成藏特征[J];断块油气田;2017年04期
3 苏奥;陈红汉;吴悠;熊万林;刘妍濊;蔡李梅;;砂岩储层烃类不混溶包裹体特征、成因及地质意义[J];石油学报;2017年07期
4 麻伟娇;卫延召;曾德龙;吴涛;蔡郁文;李秀丽;;准噶尔盆地莫索湾凸起古油藏的流体证据[J];石油学报;2017年04期
5 刘洪平;骆杨;赵彦超;陈召佑;穆国栋;;致密砂岩气层中成岩相对岩电特征的影响[J];地球科学;2017年04期
6 陈绪云;朱秀香;曹自成;房晓璐;;顺托果勒地区及周缘奥陶系油气藏分布特征与成因浅析[J];新疆地质;2017年01期
7 刘庆顺;杨波;杨海风;郭涛;吴景超;王利良;;储层定量荧光技术在渤海油田油层判别及油气充注过程分析中的应用[J];中国海上油气;2017年02期
8 傅恒;韩建辉;孟万斌;冯明石;郝雷;高雁飞;关月珊;;塔里木盆地塔中北坡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储层的形成机理[J];天然气工业;2017年03期
9 苏奥;杜江民;贺聪;余雁;王存武;罗金洋;;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平湖构造带超压系统与油气成藏[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3期
10 李真;王选策;刘可禹;Tessalina Svetlana;杨雪梅;马行陟;孙海涛;;油气藏铼-锇同位素定年的进展与挑战[J];石油学报;2017年03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庞雄奇;汪文洋;汪英勋;武鲁亚;;含油气盆地深层与中浅层油气成藏条件和特征差异性比较[J];石油学报;2015年10期
2 李峰;姜振学;李卓;王喜捍;杜忠明;罗枭;信石印;;库车坳陷迪北地区下侏罗统天然气富集机制[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5年09期
3 鲁子野;陈红汉;丰勇;吴悠;熊万林;尚培;;塔里木盆地古城墟隆起奥陶系多期古流体活动证据及意义[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5年09期
4 李乐;姚光庆;刘永河;侯秀川;王刚;赵耀;高玉洁;;塘沽地区沙河街组下部含云质泥岩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5年09期
5 Shuangxi Zhang;Chen Zhang;Yu Zhang;Chaoyu Zhang;Lingxi Liu;Mengkui Li;;Recovering Period of Postseismic Fluid Pressure in Fault Valve[J];Journal of Earth Science;2015年04期
6 伏美燕;刘榧;邓虎成;黄婷婷;王浩;;AHDEB油田白垩系油藏油气充注期次的流体包裹体证据[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5年07期
7 Tao Jiang;Xinong Xie;Hui Chen;Zhenfeng Wang;Xushen Li;;Geochemistry of Pore Water and Associated Diagenetic Reactions in the Diapiric Area of Yinggehai Basin, Northwestern South China Sea[J];Journal of Earth Science;2015年03期
8 范昌育;王震亮;王爱国;张骁;张永庶;孔红喜;;柴达木盆地北缘鄂博梁构造带超压形成机制与高压气、水层成因[J];石油学报;2015年06期
9 桂丽黎;刘可禹;柳少波;孙维凤;孟庆洋;袁莉;吴凡;郝加庆;;柴达木盆地西部英东地区油气成藏过程[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5年05期
10 雷超;任建业;张静;;南海构造变形分区及成盆过程[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5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怎样区分原生、次生、假次生包裹体?[J];地质与勘探;1977年01期
2 G.J.罗萨斯科 ,汤福奎;激光激发拉曼光谱在矿物气液包裹体中各个相的不打开部分分析中的应用[J];地质地球化学;1978年05期
3 单林;;熔融包裹体的特征及其测温方法的研究[J];抚州地质学院学报;1979年01期
4 李秉伦;研究矿物中气液包裹体的问题[J];地质科学;1981年02期
5 单林,张文智;熔融包裹体的特征及其测温方法的研究[J];地质科学;1981年02期
6 余平;使用Gandolfi X-射线技术鉴定液包裹体的子矿物[J];地质与勘探;1983年08期
7 卢焕章;;国外包裹体研究的进展[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讯;1984年02期
8 卢焕章;;热力学在包裹体研究中的应用学习班在武汉地质学院举办[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讯;1984年04期
9 卢焕章;包裹体研究的现状[J];中国地质;1985年07期
10 张德义;侯连珍;;激光显微光谱法测定矿物包裹体成份[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讯;198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丁俊英;倪培;饶冰;张林松;;盐水包裹体的人工系统合成[A];《国际有机裹体研究及其应用》短训班第十四届全国包裹体及地质流体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刘斌;;烃类包裹体热动力学参数计算软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刘斌;;油气领域中包裹体研究的某些进展和存在问题[A];全国包裹体及地质流体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2年
4 倪培;饶冰;丁俊英;张林松;;人工合成包裹体的实验研究及其意义[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5 谢奕汉;范宏瑞;胡芳芳;;人造蓝宝石熔融包裹体研究[A];《国际有机裹体研究及其应用》短训班第十四届全国包裹体及地质流体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陶士振;;包裹体方法在成岩作用研究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7 张恩;彭明生;;红、蓝宝石中的包裹体致色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吴迪;欧光习;张敏;邱林飞;黎琼;;歧南次凹储层天然气包裹体成分特征及意义[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四专题论文集[C];2013年
9 牛贺才;单强;张海祥;;云南鹤庆苦橄岩熔融包裹体物质组成的研究[A];全国包裹体及地质流体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2年
10 张鼐;张水昌;罗平;肖廷荣;;有机包裹体成份色谱分期测试[A];全国包裹体及地质流体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江其勤 张美珍;单体包裹体分析技术获突破[N];中国石化报;2009年
2 马伟蓝;肉眼鉴定蓝宝石[N];中国矿业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刘鹏雷;大别山甘家岭超高压不纯净大理岩:变质演化与大陆俯冲带的碳循环[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2 葛云锦;碳酸盐岩烃类包裹体形成机制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响应[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3 潘雪峰;储层流体包裹体技术研究与应用[D];西南石油大学;2013年
4 宫色;储层有机包裹体成分分析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5 徐仕海;黔桂地区古生界储层流体与成藏成矿的关系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6 于增慧;冲绳海槽火山岩中岩浆包裹体及气体同位素组成研究[D];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00年
7 代军治;燕辽成矿带钼(铜)矿床成矿作用及成矿动力学背景[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海桃;南大西洋中脊19°S附近玄武岩与斜长石斑晶熔体包裹体特征及其对岩浆作用的指示意义[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5年
2 李桐林;包裹体对软岩力学特性影响规律的数值模拟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3 刘伟;四川盆地北缘MVT型铅锌矿床中热液流体的形成与演化[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4 胡旭刚;若尔盖地区510-1铀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5 林鑫;西藏龙玛拉铅锌矿流体包裹体特征[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6 赵伟;查干凹陷白垩系储层油气包裹体特征、流体分析及其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7 吴大伟;四川雪宝顶钨锡铍矿床包裹体研究及其意义[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8 甄世军;甘肃折腰山铜多金属矿床地质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9 李盈青;“达碧兹”红宝石和蓝宝石的宝石学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10 傅太宇;川东北普光气藏储层流体包裹体特征及研究意义[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0949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094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