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碳酸盐岩酸蚀蚓孔分形模型及酸化参数优化

发布时间:2018-07-03 20:40

  本文选题:碳酸盐岩 + 酸化 ; 参考:《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2期


【摘要】:碳酸盐岩基质酸化的主要特征是形成酸蚀蚓孔,蚓孔在欧氏空间上被认为是无序和杂乱无章的,采用经典数学方法对蚓孔进行实验模拟和数学描述难度较大,但准确描述酸蚀蚓孔的穿透深度对施工参数的优化和提高酸化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目的,首先完成了多组岩芯酸化流动实验,采用CT扫描得到了蚓孔的真实形态,引入"盒维数"计算方法,对实验得到蚓孔的分形性进行了验证,并求取了不同蚓孔形态的Hausdorff分形维数。结果表明,实验得到的酸蚀蚓孔具有较好的分形性,且分形维随着溶蚀形态的变化而不同,范围在1.19~1.98,最优排量对应的分形维数在1.6左右。其次,将室内实验和分形几何数学方法相结合,建立了酸蚀蚓孔等效长度分形计算模型,并对影响蚓孔等效长度的因素进行了敏感性分析。
[Abstract]:The main characteristic of carbonate matrix acidification is the formation of acid wormhole, which is considered to be disordered and disorderly in Euclidean space. It is difficult to simulate and describe the wormhole by classical mathematical method. But accurately describing the penetration depth of the acid wormhol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optimization of construction parameter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acidizing effect. For this purpose, a series of core acidizing flow experiments were completed, the true shape of wormhole was obtained by CT scanning, and the calculation method of "box dimension" was introduced to verify the fractal character of wormhole obtained from the experiment. Hausdorff fractal dimension of different wormhole morphology was obtain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acid wormhole has good fractal character, and the fractal dimension is different with the change of corrosion morphology, the range is 1.19 ~ 1.98, and the fractal dimension corresponding to the optimal displacement is about 1.6. Secondly, the fractal calculation model of the equivalent length of the acid wormhole is established by combining the laboratory experiment with the fractal geometric mathematical method, and the sensitivity of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equivalent length of the wormhole is analyzed.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1ZX05059;2017ZX005030005)
【分类号】:TE357.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纪国法;杨兆中;李小刚;刘文涛;周瀚;;考虑蚓孔的碳酸盐岩酸化产能计算新模型[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3期

2 李勇明;廖毅;赵金洲;王琰琛;彭t@;;基于双尺度等效渗流模型的复杂碳酸盐岩蚓孔扩展形态研究[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6年01期

3 郭建春;卢聪;肖勇;任冀川;佘朝毅;桑宇;;四川盆地龙王庙组气藏最大化降低表皮系数的储层改造技术[J];天然气工业;2014年03期

4 柳明;张士诚;牟建业;;酸蚀蚓孔的分形性和酸液类型对蚓孔的影响[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2年05期

5 贾小乐;何登发;童晓光;王兆明;;全球大油气田分布特征[J];中国石油勘探;2011年03期

6 李小刚;杨兆中;苏建政;刘长印;张汝生;;粗糙颗粒碳酸盐岩三维酸蚀分形数学模型[J];新疆石油地质;2010年02期

7 王建坡;沈安江;蔡习尧;罗友成;李越;;全球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藏综述[J];地层学杂志;2008年04期

8 张汝生;卢拥军;丁云宏;;碳酸盐岩基质酸化/酸压裂中形成虫孔研究新进展[J];油田化学;2005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慧芬;;四川盆地上震旦统灯四段气藏提高单井产量的技术措施[J];天然气工业;2017年08期

2 李小刚;陈雨松;邓庄;王怡亭;魏卓;;碳酸盐岩基质酸化中酸蚀蚓孔模拟回顾与展望[J];新疆石油地质;2017年04期

3 姚军;刘丕养;黄朝琴;王月英;严侠;;碳酸盐岩油藏酸化施工最优注入条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科学:技术科学;2017年07期

4 薛玖火;何柳;王翔;刘强;王耀之;;储层改造技术在龙王庙组气藏开发中的应用[J];天然气技术与经济;2017年03期

5 郭建春;苟波;王坤杰;任冀川;曾冀;;川西下二叠统超深气井网络裂缝酸化优化设计[J];天然气工业;2017年06期

6 张林;赵立强;刘平礼;;碳酸盐岩酸化中酸蚀蚓孔的形成与模型研究[J];西部探矿工程;2017年06期

7 张合文;丁云宏;邹洪岚;鄢雪梅;崔明月;梁冲;张曙振;;耦合双重分形蚓孔的表皮因子计算模型[J];石油学报;2017年06期

8 金若时;程银行;李建国;司马献章;苗培森;王少轶;奥琮;里宏亮;李艳锋;张天福;;中国北方晚中生代陆相盆地红-黑岩系耦合产出对砂岩型铀矿成矿环境的制约[J];中国地质;2017年02期

9 李小刚;宋瑞;张汝生;杨兆中;林鑫;;大尺寸可视化酸液指进模拟装置研制及应用[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2期

10 张合文;邹洪岚;鄢雪梅;崔明月;蒋卫东;;碳酸盐岩酸蚀蚓孔分形模型及酸化参数优化[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2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康志江;赵艳艳;张允;吕铁;张冬丽;崔书岳;;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数值模拟技术与应用[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4年06期

2 魏国齐;杨威;李剑;张福东;王东良;;中国陆上天然气地质特征与勘探领域[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4年07期

3 赵文智;胡素云;刘伟;王铜山;李永新;;再论中国陆上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地质特征与勘探前景[J];天然气工业;2014年04期

4 闫海军;贾爱林;何东博;郭建林;杨学锋;朱占美;;礁滩型碳酸盐岩气藏开发面临的问题及开发技术对策[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4年03期

5 胡安平;李秀芝;蒋义敏;胡圆圆;张杰;;碳酸盐岩储层微区地球化学分析技术的发展及应用[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4年01期

6 曲占庆;曲冠政;何利敏;张永昌;田相雷;;压裂水平井裂缝分布对产能影响的电模拟实验[J];天然气工业;2013年10期

7 任俊杰;郭平;王绍平;毕波;汪周华;赵增春;;考虑变渗透率模量的异常高压气藏产能计算新方法[J];天然气工业;2013年07期

8 李克智;徐兵威;秦玉英;何青;;致密碳酸盐岩气藏转向酸酸压技术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2期

9 范翔宇;王俊瑞;夏宏泉;龚明;张萍;;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钻井液污染储层深度预测[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3期

10 王新海;张福祥;姜永;汪德刚;尹虎;;岩心污染表皮系数的计算[J];天然气工业;2012年1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虎权;卫平生;潘建国;孙东;王宏斌;;碳酸盐岩地震储层学[J];岩性油气藏;2010年02期

2 韩永刚;唐龙逊;熊驰愿;濮瑞;李平;陈述良;李永保;;化学-质量法碳酸盐岩定量分析技术及应用[J];录井工程;2011年04期

3 何金先;张晓丽;王兆夺;段毅;;铜仁地区陡山沱期盖帽碳酸盐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J];地质找矿论丛;2013年03期

4 李康中;华北碳酸盐岩油田采油工艺技术综述[J];石油钻采工艺;1980年01期

5 胡锦荣;;《碳酸盐岩成分定名尺》介绍[J];石油勘探与开发;1980年05期

6 游静裕;;关于华北碳酸盐岩油田的钻井技术问题[J];石油钻采工艺;1980年06期

7 余素玉;第二讲 近代碳酸盐岩分类特点[J];煤田地质与勘探;1982年06期

8 柏松章;碳酸盐岩油田开发中的能量接替[J];石油钻采工艺;1982年01期

9 秦荣章;;碳酸盐岩油田堵水工艺——美国堵水工艺的几个问题[J];石油钻采工艺;1983年05期

10 沙比尔;邓舜勤;;关于含铀碳酸盐岩的加工方法研究[J];核原料;197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阳兵;王世杰;罗光杰;;碳酸盐岩成土作用及其上覆土层成因的讨论[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2 卢耀如;张凤娥;;硫酸盐岩与碳酸盐岩复合岩溶发育机理与工程效应研究[A];喀斯特与环境地学——卢耀如院士80华诞祝寿论文选集[C];2011年

3 冯东;陈多福;苏正;刘芊;;海底天然气渗漏系统微生物作用及冷泉碳酸盐岩的特征[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吕修祥;金之钧;;碳酸盐岩油气田分布规律[A];石油大学(北京)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成果选编(1993—2003)[C];2003年

5 刘宝明;金庆焕;夏斌;;南中国海中新世碳酸盐岩的含油气意义[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6 夏宗清;颜丙宏;;碳酸盐岩漏层受控压力堵漏工艺的研究与实践[A];第十四届全国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郭宏伟;张研;宋建勇;李劲松;贾志坤;;基于有限元法的碳酸盐岩强散射介质数值模拟[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十三专题论文集[C];2013年

8 黄捍东;罗群;林娟华;刘洪昌;万云强;;碳酸盐岩岩性预测模型的建立与应用——以建南地区龙驹坝构造为例[A];中扬子及周缘油气成藏地质要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赵撼霆;吴时国;;东沙海区深水碳酸盐岩的发育与地震识别特征[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10 佟宏鹏;陈多福;;日喀则弧前盆地冷泉碳酸盐岩的沉积组构及碳同位素特征——我国古代甲烷冷泉的发现[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高向东 通讯员 秦丽娟 唐铭;科技“慧眼”洞悉碳酸盐岩[N];中国石油报;2012年

2 特约记者 高向东 付帅帅;成功破解碳酸盐岩“早衰”[N];中国石油报;2010年

3 记者 李东 苏华;塔里木成功破解碳酸盐岩“肠梗阻”[N];中国石油报;2011年

4 吴莉;塔里木油田碳酸盐岩原油产量逾千万吨[N];中国能源报;2014年

5 记者 李东 高向东;塔里木建成首个百万吨产能碳酸盐岩油田[N];中国石油报;2013年

6 通讯员 赵贝 陈利新;塔里木油田碳酸盐岩攻坚战展开[N];中国石油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高照;跨越式突破从哪里来[N];中国石油报;2014年

8 记者 马永;碳酸盐岩物探技术走进塔里木[N];中国石油报;2010年

9 魏艳;技术创新破解世界级难题[N];中国矿业报;2011年

10 记者 高向东 通讯员 裴新强;塔里木油田创先争优 党员攻坚成主力[N];中国石油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伶;滨里海盆地东缘复杂碳酸盐岩微裂缝储层测井评价技术研究[D];长江大学;2015年

2 胡晓兰;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颗粒滩沉积特征[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3 周刚;塔南碳酸盐岩裂缝型储层地震综合预测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4 吴其林;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碳酸盐岩礁滩储层特征及预测方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5 何德涛;古亚洲洋俯冲引起的壳—幔作用与沉积碳酸盐岩地幔再循环[D];中国地质大学;2016年

6 纪国法;碳酸盐岩基质酸化分形复合油气藏产能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4年

7 赵彦彦;皖南新元古界蓝田组碳酸盐岩沉积地球化学[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8 周琦;黔东新元古代南华纪早期冷泉碳酸盐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锰矿的控矿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2008年

9 邓兴梁;塔里木盆地塔中油气田碳酸盐岩油气地质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10 何健;碳酸盐岩气藏损害描述及应用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倩;裂缝性碳酸盐岩储气库注采渗流规律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15年

2 黄晓峰;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惠州地区珠江组碳酸盐岩下段沉积微相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3 鲁杰;高石梯震旦系碳酸盐岩气藏开发机理模拟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4 阮玉龙;硅酸盐矿物—微生物—有机肥料在岩溶山地土壤中的利用及其环境效应[D];贵州大学;2015年

5 张浩;藏南岗巴地区冷泉碳酸盐岩的生物地层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6 邹艳娥;广西碧水岩流域岩石化学风化过程的碳汇效应[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7 吴燕芹;西藏日喀则地区冷泉碳酸盐岩综合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8 李英雷;宜宾地区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碳酸盐岩微相与生物演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9 李华;碳酸盐岩油气储层测井评价[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10 何燕;辽河雷家地区湖相碳酸盐岩致密油储层研究及目标优选[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0949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0949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5aa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