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渗透率储层地质裂缝分析研究
[Abstract]:Taking the Yanchang formation reservoir of Hulangmao Oilfield in Ordos Basin as an example, it belongs to the fractured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 with extremely low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which belongs to the low porosity and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 but the fractures in the formation are well developed. A large number of fragmentation phenomena in the observed core and in the rock box indicate the widespread existence of natural fractures. The strike of fractures is near east-west direction and nearly north-south direction in the study area. According to the forming conditions, the internal cause of fracture development is the lithology, thickness and its combination of reservoirs, and the external cause is tectonic movement. Among them, vertical fractures and high angle fractures are mainly developed in sandstone, and bedding fractures are mainly developed in mudstone. It can be said that the existence of fractures intensifies the heterogeneity of reservoir affects the distribution of remaining oil and the formulation of development adjustment schem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reservoir fractures for improving the development effect of oil fields.
【作者单位】: 长江大学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
【分类号】:P618.13
【参考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杜新龙;低渗透砂岩油层微流动机理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2年
2 江涛;低渗透油藏储层裂缝预测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思涵;低渗透油田C5井区储层裂缝预测与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刘雪芬;超低渗透砂岩油藏注水特性及提高采收率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5年
2 朱洪林;低渗砂岩储层孔隙结构表征及应用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4年
3 胡修权;涪陵地区茅口组岩溶古地貌恢复及储层预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4 张晓峰;井中裂缝的定量表征及其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刘俊峰;海拉尔盆地复杂储层地震识别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胡琮;塔河油田六区碳酸盐岩储层缝洞测井识别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年
2 张凯;下扬子黄桥地区上古生界二叠系油气运聚系统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苏娜;低渗气藏微观孔隙结构三维重构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1年
2 刘学锋;基于数字岩心的岩石声电特性微观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3 蔡建超;基于分形理论的低渗油藏若干输运特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赵秀才;数字岩心及孔隙网络模型重构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5 龚磊;微流控系统流动—电场—离子运动多物理场耦合现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佘庆东;油气层渗透率测试仪[J];国外油田工程;2004年02期
2 支元洪,江茂泽;一类渗透率反演问题解的存在性与唯一性[J];数学理论与应用;2004年02期
3 周涌沂,王端平,马泮光,田同辉;渗透率的矢量性研究[J];新疆石油地质;2004年06期
4 黄乔松,赵文杰,杨济泉,刘兵开;核磁共振渗透率模型研究与应用[J];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5 张德会;;多孔介质渗透率及其在金属成矿研究中的意义[J];云南地质;2006年04期
6 李昊;张海茹;;不同尺度渗透率评价方法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7期
7 胡昌蓬;宁正福;;室内渗透率测量方法对比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8 马飞英;王永清;王林;章双龙;张强;;煤岩中水分含量对渗透率的影响[J];岩性油气藏;2013年03期
9 包根生;岩石径向渗透率的试验[J];石油地质实验文摘;1963年03期
10 G.V.契林卡 ,R.梅恩 ,A.辛诺罗特 ,仇奎华;沉积物孔隙率、渗透率和表面积之间的关系[J];石油地质实验;196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恒山;王军;;基于动电效应的岩芯渗透率实验测量[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闫国亮;孙建孟;;不同尺度下渗透率模型研究进展[A];“地球·资源”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卢颖忠;李铭;刘福利;昌庆珍;;大庆油田渗透率分布特征研究[A];199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1999年
4 常莉;谢馥励;张玉君;王克协;;利用声偶极测井资料求取各向异性储层衰减与渗透率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张德会;李健康;;多孔介质渗透率在金属成矿学研究中的意义[A];固体地球系统复杂性与地质过程动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6 杜尧俊;李文延;;超高围压与超高渗透力作用下砂岩渗透率的实验研究[A];第五届全国构造物理、第三届全国高温高压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1992年
7 江晖;;铺层纤维渗透率实验研究[A];2009年度全国复合材料力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徐鹏;郁伯铭;;Kozeny-Carman常数的分形分析[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李闽;;非线性有效压力计算[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10 梁艳霞;宁中华;曹海涛;郭海斌;;肇州油田测井解释渗透率技术研究[A];2002低渗透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10月中国微博用户渗透率36.9%[N];中国计算机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周静;车联网渗透率或破10% 提高续费率受制实用性不佳[N];通信信息报;2013年
3 本报记者 揭业良;手机浏览器渗透率近八成 轻应用潜力有望释放[N];通信信息报;2013年
4 膜康;聚合物的渗透率、溶度和扩散率测试技术回顾及应用[N];中国包装报;2006年
5 记者 孟凡霞;我国银行卡渗透率首破30%[N];北京商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马庆圆;LED照明 产值渗透率今年将达10%[N];中国证券报;2011年
7 渠言;工程销售为主 民用渗透率低[N];消费日报;2013年
8 部运行局;3G用户突破3亿 渗透率月升1%[N];人民邮电;2013年
9 本报记者 桑雪骐;上半年 彩电价格和品质背向而驰[N];中国消费者报;2014年
10 早报记者 李跃群;疯狂生长的Facebook: 在委内瑞拉渗透率超80%[N];东方早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苟燕;稠油油藏n蛄骰硌芯考翱⒎绞接叛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13年
2 刘志帆;张量渗透率多孔介质单相渗流问题的研究及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3 王岩峰;三维非均匀多孔介质中单相流动的有限分析数值格式[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4 Anne Nyatichi Omambia;[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凯;核磁常规测井结合预测砂砾岩储层产水率方法[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2 谭闻濒;多孔介质中稠油结焦特性及其渗流实验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3 张蔚;渗透率空间变异性对重非水相液体运移影响的数值模拟[D];南京大学;2013年
4 边国潮;利用柔性环网开关提高配电网光伏渗透率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5 李飞洋;弱凝胶调堵体系有效封堵半径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6 顾保祥;渤海某油田渗透率研究及油藏应用[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7 刘吉夷;基于混合马尔可夫链蒙特卡洛法的渗透率随机预测[D];浙江大学;2006年
8 戴杰;基于分形理论的粉煤灰孔隙结构及渗透率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9 陆浩杰;针刺土工织物垂直渗透率理论研究[D];东华大学;2012年
10 曹峰;锥台径向流渗流模型的建立和两向渗透率解释技术[D];西安石油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1502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150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