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水盆地南部地区古构造恢复及其油气意义
[Abstract]:The high point of paleotectonics is usually a favorable low-potential area for the long-term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dense gas, and the recovery of paleotectonics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for the exploration of tight sandstone gas. Taking the southern part of Qinshui Basin as an example, based on the abundant data of drilling, logging and logging in this area, The paleotectonics in the early Yanshanian (J_1-J_2), the late Yanshanian (J_3-K_1) and the middle Himalayan (E-N) were restor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since the late Triassic, the area has been uplifted and denuded as a whole, and the strong denudation zone has been distributed along the NE-SW direction. During the Yanshanian movement, the paleouplift was inherited, the late Permian stratigraphic compression deformation was strong, the paleotectonics show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uplift", and the "flattening" phenomenon appeared in the middle of the Himalayan movement, which gradually approached the present tectonic features. Part of the paleouplift gradually becomes wide and gentle, and its structural form is "anticline wide and syncline closed". The paleotectonic units in the middle Himalayan movement are divided into relative uplift zone, relative slope zone and relative depression zone. The relative uplift zone is a favorable area for the exploration of tight sandstone gas in coal measures in this area.
【作者单位】: 西安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二采油厂;中国石化河南油田分公司采油二厂;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硬脆/塑性泥页岩微裂缝产生的岩石物理学机制基础研究”(编号:41572130) 国家“十三五”重大科技专项“四川盆地周缘海相页岩气有利区优选及重点目标评价”(编号:2017ZX05035001-007)联合资助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亢;曹代勇;林中月;李建;;沁水盆地中北部沉降史分析[J];煤田地质与勘探;2013年02期
2 杨光;刘俊来;马瑞;;沁水盆地煤岩高温高压实验变形特征[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6年03期
3 刘人和;刘飞;周文;李景明;王红岩;王勃;刘洪林;赵群;;沁水盆地煤岩储层特征及有利区预测[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8年04期
4 张洪;何爱国;覃成锦;宋辉;;沁水盆地不同钻井方案优选[J];中国煤层气;2011年01期
5 林玉祥;刘虎;郭凤霞;闫晓霞;韩继雷;钱铮;刘建军;;沁水盆地地层剥蚀量研究[J];地质与勘探;2014年01期
6 张先敏;同登科;;沁水盆地产层组合对煤层气井产能的影响[J];煤炭学报;2007年03期
7 冯晴;吴财芳;雷波;;沁水盆地煤岩力学特征及其压裂裂缝的控制[J];煤炭科学技术;2011年03期
8 陈刚;沁水盆地燕山期构造热事件及其油气地质意义[J];西北地质科学;1997年02期
9 季志峰;山西沁水盆地开展油气勘探[J];石油钻采工艺;1991年04期
10 接铭训,李明宅;沁水盆地南部煤成气勘探前景[J];勘探家;200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振宏;王一兵;苏现波;;沁水盆地南部煤体变形特征及成因[A];2011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申建;秦勇;傅雪海;韦重韬;王宝文;杨松;赵丽娟;;沁水盆地不同煤阶煤相渗规律实验和模型研究[A];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2010年全国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顾娇杨;叶建平;房超;邵龙义;;沁水盆地页岩气资源前景展望[A];2011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任战利;肖晖;;沁水盆地构造热演化史的裂变径迹证据[A];第九届全国固体核径迹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周枫;;沁水盆地煤岩声波速度特征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6 傅雪海;秦勇;韦重韬;申建;周宝艳;;沁水盆地水文地质条件对煤层含气量的控制作用[A];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与实践[C];2007年
7 方爱民;李继亮;侯泉林;琚宜文;秦勇;;走滑构造对沁水盆地现今构造格局及煤层气赋存富集的影响[A];构造地质学新理论与新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8 叶建平;石慧宁;;煤层气多分支水平井技术在沁水盆地南部的试验和应用[A];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2010年全国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刘军;易丹;;沁水盆地中煤阶煤层气储层特征研究[A];2013年全国地质勘探发展与应用暨深部地质钻探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3年
10 侯岩波;孙建平;张健;孙强;;沁水盆地柿庄南区块固县地区煤层气资源潜力评价[A];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2010年全国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韩举锋邋张蕊;山西沁水盆地煤层气资料采集步伐加快[N];中国石油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莹;沁水盆地中—新生代构造变形及构造应力场特征[D];南京大学;2013年
2 罗陶涛;沁水盆地煤岩储层特征及压裂增产措施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3 周枫;沁水盆地煤层气储层岩石物理及物理模拟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兴龙;沁水盆地南部煤储层精细描述及物性主控因素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2 朱信生;沁水盆地南部山西组煤储层沉积特征[D];河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王辉;沁水盆地南部郑庄地区构造及水文地质控气规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4 蒲伟;沁水盆地煤变质序列及其对深部过程演化的响应[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5 刘飞;山西沁水盆地煤岩储层特征及高产富集区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6 王鹏;沁水盆地石炭—二叠系煤系地层游离气多赋存类型依存关系定量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7 魏韦;沁水盆地煤层气井产能预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8 和丽娜;沁水盆地煤型气生成过程及成藏期次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9 卫明明;沁水盆地南部高煤级煤构造变形及其对煤层气富集区渗透率的制约[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10 吕建伟;沁水盆地及左权区块烃源岩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本文编号:22499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249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