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东营、沾化凹陷压力结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发布时间:2018-10-05 18:26
【摘要】:根据东营、沾化凹陷的实测地层压力的统计、泥岩声波时差测井响应以及超压剖面发育特征的研究,将东营、沾化2个凹陷的超压划分为单一强超压和复合超压2种超压系统。单一强超压系统分布在东营凹陷,纵向上发育1个超压系统(沙三—沙四段),超压系统发育规模大、分布范围广、超压幅度强,压力系数可达2.0。复合超压系统分布在沾化凹陷,纵向上发育3个超压系统,上超压系统位于沙一段,超压幅度较弱,最大压力系数不超过1.4;中超压系统位于沙三段,超压幅度较强,压力系数可达到1.8;下超压系统位于沙四下亚段,超压幅度也较强。压力结构的差异性与烃源岩的发育层系、热演化的程度、压力封闭层的分布以及断裂活动密切相关。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s of measured formation pressure in Dongying and Zhanhua sag, the response of mudstone acoustic time difference logging and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overpressure profile, the overpressure of Dongying and Zhanhua sag is divided into two kinds of overpressure systems: single strong overpressure and compound overpressure. The single strong overpressure system is distributed in Dongying sag and has a longitudinal overpressure system (Sha-3-Sha 4 member). The overpressure system has a large scale, wide distribution range, strong overpressure amplitude, and pressure coefficient can reach 2.0. The compound overpressure system is distributed in Zhanhua sag, and there are three overpressure systems developed in the longitudinal direction. The upper overpressure system is located in the first section of the sand, the overpressure amplitude is weak, the maximum pressure coefficient is not more than 1.4, the middle overpressure system is located in the third section of the Shahejie formation, and the overpressure range is strong. The pressure coefficient can reach 1.8, and the lower overpressure system is located in the sub-section of Sha 4, and the overpressure amplitude is also strong. The difference of pressure structur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urce rock, the degree of thermal evolution,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pressure closed layer and the fault activity.
【作者单位】: 中国石化股份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渤海湾盆地精细勘探关键技术”(编号:2016ZX05006)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智平,李伟,郑德顺,吕洪波;沾化凹陷中、新生代断裂发育及其形成机制分析[J];高校地质学报;2004年03期

2 李胜利;于兴河;陈建阳;冯动军;王永诗;;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沾化凹陷地层流体压力分布规律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J];地质力学学报;2006年01期

3 贾容;;渤海湾盆地沾化凹陷古压力恢复初步研究[J];科技咨询导报;2007年16期

4 崔强,韩婉琳,牛强,陈锡武,朱兆信,孙杰;沾化凹陷罗家地区硫化氢分布规律探讨[J];录井工程;2005年02期

5 金洪蕊;陈致林;刘旋;宋长玉;王忠;;沾化凹陷五号桩地区高蜡油地球化学特征[J];断块油气田;2009年05期

6 史新磊;;沾化凹陷新生代构造沉降史分析[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1年16期

7 史继扬;;沾化凹陷原油和沉积岩中的卟啉[J];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物学 农学 医学 地学);1982年11期

8 项希勇,张树林,程本合,穆星;沾化凹陷东部地区构造应力场分析及其应用[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1年03期

9 李伟;吴智平;周瑶琪;郑德顺;侯旭波;;沾化凹陷东北部中新生代盆地演化过程研究[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6年03期

10 蔡正旗,董兆雄,朱轶,周基爽;沾化凹陷深层储层特征研究[J];西部探矿工程;2005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任发琛;帅德福;任俊;;沾化凹陷地下热水资源及开发利用[A];中国地热资源开发与保护——全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考察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龚建洛;沾化凹陷古近系—新近系升降差异与断裂、裂缝关系及油气成藏特点[D];西北大学;2013年

2 石砥石;沾化凹陷东部北西向断裂系统与油气成藏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3 林会喜;沾化凹陷区中生界构造—沉积演化与油气成藏特征[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夏成龙;东营、沾化凹陷深层烃源岩特征分析[D];河南理工大学;2014年

2 刘琳琳;沾化凹陷沉积岩岩性、塑性、弹塑性及裂缝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16年

3 张风霄;沾化凹陷三合村洼陷沙三段稠油储层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5年

4 路顺行;沾化凹陷东部构造演化特征[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5 高晓鹏;沾化凹陷桩西地区沙四上亚段滩坝砂体沉积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6 张秋实;沾化凹陷沙四段储层特征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7 郑珊珊;沾化凹陷沙四段沉积体系[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8 贾\~;沾化凹陷罗家地区古近系沙三下泥页岩储层形成与分布规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9 贾存富;沾化凹陷孤岛潜山油气地质特征[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10 赵刚;沾化凹陷罗35井区沙三段地震属性特征及勘探目标优选[D];长江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2544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2544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188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