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陕北地区延安组浅层油藏效益建产研究

发布时间:2018-10-22 19:05
【摘要】:为了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浅层侏罗系延安组砂体展布及油藏主控因素,同时实现效益建产,通过运用沉积岩石学和地质学的理论知识,结合野外剖面、单井测井相及岩心观察等资料,对研究区浅层侏罗系延安组进行综合研究,弄清楚了该层系的沉积构造特征、储层物性特征、砂体展布及油气富集规律,为区块的滚动勘探奠定了一定基础。运用理论知识并结合多年矿场实践,总结了浅层侏罗系延安组勘探开发成功经验及认识,摸索出了适合浅层侏罗系延安组的单砂体识别、综合布井、钻井、压裂改造等关键技术,且在合理的产建开发技术政策指导下,实现了浅层侏罗系延安组效益建产,形成了浅层滚动开发特点的效益建产模式,为区块下步产建和开发指明了方向,也为同类油藏的勘探开发提供借鉴。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distribution of sand bodies of the shallow Jurassic Yan'an formation in the central Ordos Basin and the main reservoir control factors, and to realize the construction of production benefit, by using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of sedimentary petrology and geology, combined with the field profile, Based on the data of single well logging facies and core observation, this paper makes a comprehensive study on the Yan'an formation of the shallow Jurassic system in the study area, and makes clear the sedimentary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reservoir physical properties, sand body distribution and hydrocarbon enrichment rules of the strata. It lays a certain foundation for rolling exploration of blocks. Based on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field practice for many years, the successful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experience and cognition of shallow Jurassic Yanan formation are summarized, and the single sand body identification, integrated well layout and drilling are found out. Under the guidance of reasonable production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policy, the key technologies such as fracturing and reconstruction have realized the benefit construction and production of shallow Jurassic Yan'an formation, and formed the benefit production model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hallow rolling development. It also provides reference for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imilar reservoirs.
【作者单位】: 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一采油厂;
【分类号】:P618.13;TE3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葛玉辉;孙春林;刘茂修;;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延安组划分与对比[J];地层学杂志;2007年02期

2 朱守东;;宁东地区延安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3 卢宗盛,黄其胜,焦养泉;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中侏罗世延安组双壳类生态组合[J];地球科学;1992年03期

4 陈永峤;李伟华;汪凌霞;文志刚;;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延长组—延安组地层分布特征[J];地层学杂志;2011年01期

5 王双明,李锋莉,佟英梅;鄂尔多斯盆地含煤地层延安组孢粉组合及其地质意义[J];中国煤田地质;1997年01期

6 姚素平,张景荣,王可仁,栾琴;鄂尔多斯盆地延安组煤有机岩石学研究[J];沉积学报;1999年02期

7 代宏达;孟凡辉;金晶;岳良运;;永陇矿区老爷岭延安组含煤地层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3年20期

8 王德祖;;华亭矿区延安组沉积环境分析[J];中国煤田地质;2005年05期

9 邓春苗;汤达祯;许浩;陶树;;彬长地区延安组含煤地层沉积特征[J];洁净煤技术;2011年01期

10 赵俊兴,陈洪德,向芳;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延安地区中侏罗统延安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J];沉积学报;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王德祖;;华亭矿区延安组沉积环境分析[A];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煤炭学会、中国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2005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吴朝东;;鄂尔多斯盆地延安地区延安组沉积构成分析[A];中国地质科学院562综合大队集刊(第11-12号)[C];1994年

3 张金青;宋焕霞;;鄂尔多斯盆地延安组煤中锗、镓的赋存特征[A];中国地质科学院562综合大队文集(13)[C];1998年

4 田树华;曹毅然;;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延安组的煤岩学及煤化学特征[A];中国地质科学院562综合大队文集(13)[C];1998年

5 费淑英;雷振民;刘晓文;;鄂尔多斯盆地中侏罗统延安组沉积环境及聚煤规律[A];中国地质科学院562综合大队文集(9)[C];1991年

6 杨春国;高金耀;金翔龙;;东海浅层剖面特征与沉积过程关系[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张俊云;杨涛;;地震作用下植被防护边坡的浅层稳定性分析[A];汶川大地震工程震害调查分析与研究[C];2009年

8 蔡大江;;浅层地震反射法与折射法同步勘测技术实例分析[A];1995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马献珍 付绪凯 刘军;“夕阳”探区迎来新曙光[N];中国石化报;2011年

2 赵红蓉 于银花;胡7北块浅层勘探获突破[N];中国石化报;2010年

3 武俊鹏;山西紧急叫停违法浅层采煤采矿[N];经理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洪嘉琳;浅层电动机械钻具设计及其冰屑螺旋输送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2 王伟君;利用地震噪声调查华北平原场地作用和浅层结构[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明;鄂尔多斯盆地安塞南部延安组下段沉积微相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2 张玉君;新柏井田延安组煤层聚煤特征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5年

3 王磊;长庆油田王窑南地区延安组储层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4 杨志文;定边油田罗庞塬南部东区延安组延6、延9油藏特征分析[D];西北大学;2016年

5 晏晓龙;陕北斜坡西北部高庙湾延安组延10储层特征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6年

6 陶莹;麻黄山西区块东北部延安组储层特征及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7 李娟;环江地区延安组储层测井识别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8 张晓华;姬塬油田延安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与沉积微相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9 明洁;宁东地区延安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10 寇枫;鄂尔多斯盆地樊学油区延安组延8、延9沉积相及储层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2880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2880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9e7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