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页岩气水平井高产层段判识方法及其应用——以四川盆地威远页岩气示范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为例

发布时间:2018-12-10 12:32
【摘要】:在页岩气勘探开发过程中,准确界定目的层中高产层段,对页岩气的效益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针对四川盆地威远页岩气示范区高产层难以判定、导致水平井产气量差异巨大的问题,建立了水平井高产层段测井判识方法。首先以导眼井中游离气含气饱和度计算为基础,确定游离气富集的高含气饱和度层段,再以导眼井标志层测井组合特征建立小层划分标准,根据钻井旋回的连续性及沉积地层不可逆性原则,创建了"极值方波旋回对比"小层对比方法,准确界定了各水平井钻遇的地质小层。并利用同一井组各水平井钻遇不同小层厚度、实际压裂级数与产气量相关分析方法进行了方法验证。在此基础上对威远地区页岩气高产层段进行了判识,明确指出威远地区页岩气高产层段是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底部的1套中高伽马值(超低去铀伽马)硅质页岩段,其厚度介于1.5~6.0 m,页岩气赋存方式以游离态为主。相关研究成果对该区块页岩气中高产层段的准确判识、界定并及时掌握其分布规律提供了技术支撑。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shale gas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benefit development of shale gas to define accurately the high-yielding zone in the target layer.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that it is difficult to judge the high-yield layer in Weiyuan shale gas demonstration area of Sichuan Basin, which leads to the huge difference of gas production in horizontal wells, a method of logging recognition for high-yielding zones in horizontal wells i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calculation of gas saturation of free gas in the guided-hole, the high gas saturation zone with rich free gas is determined, and then the sub-layer division standard i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ogging combination of the guide hole mark layer.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continuity of drilling cycle and irreversibility of sedimentary formation, the method of "extreme square wave cycle correlation" is established, and the geological substrata in horizontal wells are accurately defined.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method between the actual fracturing series and the gas production is verified by using the different thickness of the horizontal wells in the same well group. On the basis of this, the high-yield shale gas formation in Weiyuan area is identified, and it is clearly pointed out that the high-yield shale gas formation in Weiyuan area is a set of siliceous shale with medium and high gamma value (ultra-low uranium removal gamma) at the bottom of the Longmaxi formation of Lower Silurian. The thickness of shale gas is between 1.5 and 6.0 m, and the occurrence of shale gas is mainly in free state. The relevant research results provide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accurate identification of high-yielding strata in shale gas in the block and the definition and timely mastery of its distribution law.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
【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编号:2017ZX05035)
【分类号】:TE1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仁芳;龚琴;鄢杰;金吉能;;页岩气藏“甜点”构成要素及富气特征分析——以四川盆地长宁地区龙马溪组为例[J];天然气工业;2016年03期

2 梁兴;王高成;徐政语;张介辉;陈志鹏;鲜成钢;鲁慧丽;刘臣;赵春段;熊绍云;;中国南方海相复杂山地页岩气储层甜点综合评价技术——以昭通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为例[J];天然气工业;2016年01期

3 王明飞;陈超;屈大鹏;缪志伟;肖继林;高红贤;;涪陵页岩气田焦石坝区块五峰组—龙马溪组一段页岩气储层地球物理特征分析[J];石油物探;2015年05期

4 杨宝刚;潘仁芳;刘龙;李卓文;高博乐;;四川盆地长宁示范区地质条件对页岩有机质的影响[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5年26期

5 钟光海;谢冰;周肖;;页岩气测井评价方法研究——以四川盆地蜀南地区为例[J];岩性油气藏;2015年04期

6 石文睿;张超谟;张占松;肖世匡;石元会;任元;;涪陵页岩气田焦石坝页岩气储层含气量测井评价[J];测井技术;2015年03期

7 李霞;王勤;黄志诚;;页岩孔隙结构研究进展及下扬子古生界页岩孔隙特征[J];地质学刊;2015年01期

8 王濡岳;丁文龙;王哲;李昂;何建华;尹帅;;页岩气储层地球物理测井评价研究现状[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5年01期

9 王志刚;;涪陵页岩气勘探开发重大突破与启示[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5年01期

10 唐颖;李乐忠;蒋时馨;;页岩储层含气量测井解释方法及其应用研究[J];天然气工业;2014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宇宁;王剑;郭秀梅;熊小辉;;渝东北田坝地区五峰—龙马溪组页岩矿物学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J];沉积学报;2017年04期

2 彭文泉;廉永彪;;陆相沉积盆地泥页岩含气量影响因素探讨——以潍北凹陷为例[J];山东国土资源;2017年07期

3 熊德明;王朝强;冯斌;;涪陵页岩气开发区域地下水环境质量研究[J];环境工程;2017年S1期

4 谭旭航;王雁;侯明才;张聪;李波;;桂中坳陷南丹地区中—下泥盆统塘丁组富有机质页岩储层特征[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17年02期

5 陈旭;樊隽轩;王文卉;王红岩;聂海宽;石学文;文治东;陈冬阳;李文杰;;黔渝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黑色笔石页岩的阶段性渐进展布模式[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7年06期

6 韩超;吴明昊;吝文;孔祥鑫;姜在兴;高丽华;韩作振;;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页岩储层特征[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3期

7 郑杰;;四川盆地长宁地区页岩气井压裂效果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3期

8 CHEN Xu;FAN JunXuan;WANG WenHui;WANG HongYan;NIE HaiKuan;SHI XueWen;WEN ZhiDong;CHEN DongYang;LI WenJie;;Stage-progressiv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he Lungmachi black graptolitic shales from Guizhou to Chongqing, Central China[J];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2017年06期

9 常启新;;涪陵页岩气井返出弹性固体分析研究[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17年03期

10 刘光忠;;一种页岩气水平井气层产气性的录测井评价方法[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17年03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鄢雪梅;王欣;张合文;王永辉;段瑶瑶;;页岩气藏压裂数值模拟敏感参数分析[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6期

2 郭秀英;陈义才;张鉴;满玲;郑海桥;童小俊;任东超;;页岩气选区评价指标筛选及其权重确定方法——以四川盆地海相页岩为例[J];天然气工业;2015年10期

3 王玉满;黄金亮;李新景;董大忠;王淑芳;管全中;;四川盆地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裂缝孔隙定量表征[J];天然气工业;2015年09期

4 吴奇;梁兴;鲜成钢;李峋;;地质—工程一体化高效开发中国南方海相页岩气[J];中国石油勘探;2015年04期

5 李金磊;尹正武;;四川盆地焦石坝地区页岩气储层地震定量预测方法[J];石油物探;2015年03期

6 段永刚;曹廷宽;杨小莹;张颖;吴贵平;;页岩储层纳米孔隙流动模拟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3期

7 徐政语;蒋恕;熊绍云;梁兴;王高成;郭燕玲;何勇;饶大骞;;扬子陆块下古生界页岩发育特征与沉积模式[J];沉积学报;2015年01期

8 王濡岳;丁文龙;王哲;李昂;何建华;尹帅;;页岩气储层地球物理测井评价研究现状[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5年01期

9 胡明毅;邱小松;胡忠贵;邓庆杰;;页岩气储层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探讨[J];特种油气藏;2015年02期

10 李志鹏;;中上扬子五峰组页岩有机质丰度恢复及评价[J];特种油气藏;2015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文瑞;;迎接页岩气发展的春天[J];中国石油石化;2009年11期

2 谭蓉蓉;;美国页岩气工业始于1821年[J];天然气工业;2009年05期

3 谭蓉蓉;;中国页岩气技术国际研讨会在长江大学召开[J];天然气工业;2009年05期

4 董立;;我国需要尽快开展页岩气的勘探开发[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9年02期

5 ;綦江页岩气开发项目启动[J];精细化工原料及中间体;2009年09期

6 本刊编辑部;;我国研究人员发现页岩气的直接存在[J];天然气工业;2009年09期

7 李立;;中国正式实施新型能源页岩气开发[J];石油钻采工艺;2009年05期

8 ;我国首个页岩气开发项目在綦江启动[J];吐哈油气;2009年03期

9 王立彬;;中国启动页岩气资源勘查[J];国外测井技术;2009年05期

10 安晓璇;黄文辉;刘思宇;江怀友;;页岩气资源分布、开发现状及展望[J];资源与产业;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明;;世界页岩气勘探开发现状及面临的环境问题[A];第二届全国特殊气藏开发技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13年

2 叶舒阳;;页岩气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及对策[A];浙江省经济欠发达地区低碳发展综合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3 王玉芳;包书景;张宏达;葛明娜;王劲铸;孟凡洋;任收麦;;国外页岩气勘查开发进展[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13石油天然气、非常规能源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分会场[C];2013年

4 吴西顺;;世界各国页岩气政策综述[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01地质科技与国土资源管理科学研讨分会场[C];2013年

5 ;中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现状及前景展望[A];“宝塔油气”杯第四届天然气净化、液化、储运与综合利用技术交流会暨LNG国产化新技术新设备展示会论文集[C];2014年

6 林斌;郭巍;赵肖冰;曹瀚升;王少华;;页岩气资源评价方法:概率体积法在三江盆地古生代页岩气中的应用[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7 印兴耀;吴国忱;;页岩气储层地震评价[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三专题论文集[C];2013年

8 蔡启宏;傅子云;;地震频率信息在页岩气勘探开发中应用的可能性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三专题论文集[C];2013年

9 刘禹;王常斌;文建军;宋付权;;页岩气渗流中的力学模型分析[A];第二十五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十二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上册)[C];2013年

10 滕吉文;刘有山;;中国页岩气成藏和潜在产能与对环境的污染分析[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届)学术论文汇编——特提斯研究中心[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巧然;中国石油储备页岩气开发技术[N];中国石油报;2008年

2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教授 张金川;中国应大力开发页岩气[N];中国能源报;2009年

3 林刚;我国首个页岩气合作开发项目已实施[N];中国企业报;2009年

4 李冰 李婧婧;页岩气藏:尚待开发的处女地[N];中国石化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胡学萃;页岩气:有望改变我国能源格局[N];中国能源报;2009年

6 胡文瑞;页岩气:“鸡肋”变“牛排”[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高慧丽;唤醒沉睡的页岩气[N];地质勘查导报;2010年

8 李慧;页岩气并非亚洲首选[N];中国能源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王海霞;页岩气勘探热潮席卷欧洲[N];中国能源报;2010年

10 特约记者 刘楠;我国页岩气开采将从重庆起步[N];中国化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为;页岩储层特征与渗流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14年

2 金吉能;页岩气地球物理建模分析[D];长江大学;2015年

3 张宏学;页岩储层渗流—应力耦合模型及应用[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4 梁顺;长壁开采区内垂直页岩气井稳定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5 俞杨烽;富有机质页岩多尺度结构描述及失稳机理[D];西南石油大学;2013年

6 郭晶晶;基于多重运移机制的页岩气渗流机理及试井分析理论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3年

7 冯杨伟;伊宁盆地构造—热演化与上古生界页岩气成藏条件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8 俞益新;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组页岩油气富集机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9 姜文利;华北及东北地区页岩气资源潜力[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10 潘磊;下扬子地区二叠系页岩储集物性及含气性地质模型[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龙;页岩气资源开发利用管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2 余美;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我国页岩气开发战略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5年

3 曹俊;金阳—威信地区下古生界牛蹄塘组页岩气资源潜力分析[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4 白生宝;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长7段页岩气储层评价[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5 折文旭;页岩气藏水平井HEGF裂缝网络渗流模型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6 郭文;页岩气水平井分段压裂产能分析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7 朱炳成;我国页岩气开发利用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5年

8 韩淑乔;高过成熟阶段页岩生烃及含气量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4年

9 苏俊;页岩气储层双侧向测井有限元正演模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10 颜君;页岩气储层感应测井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本文编号:23705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3705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e1b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