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琼东南盆地宝岛—长昌凹陷三亚组三角洲—深水扇发育特征与物源分析

发布时间:2018-12-12 23:38
【摘要】:应用新采集的2D/3D地震数据和测录井资料,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分析了宝岛—长昌凹陷三亚组三角洲—深水扇沉积体系的演化特征与分布规律,探讨了其物源特征及发育控制因素。研究表明:宝岛—长昌凹陷三亚组发育2个三角洲—深水扇沉积体系,凹陷中央发育一个大型深水扇。宝岛凹陷北坡三角洲沿北西—南东向展布,形态特征为南西窄、北东宽,面积约6 000km2,长昌凹陷北坡三角洲沿近南北向展布,面积约2 900km2,三角洲沉积物来源主要为海南岛地区。2个三角洲前缘位置均发育深水扇,展布方向与上游三角洲大致相同;宝岛—长昌凹陷中央发育一个呈"纺锤形"东西向展布的大型深水扇,面积约1 760km2,沉积物来源为长昌凹陷东侧隆起区。沉积体系的发育控制因素主要有构造运动、古地貌、物源供给量等。三角洲—深水扇沉积体系的发现,将为宝岛—长昌凹陷深水区中层油气勘探提供科学依据。
[Abstract]:Based on the newly acquired 2D/3D seismic data and logging data and combined with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the evolu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deltaic deep-water fan sedimentary system in Sanya formation of Baodao Changchang depression are analyzed. Its provenance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al control factors were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wo delta-deep-water fan sedimentary systems are developed in the Sanya formation of Baodou-Changchang depression and a large deep-water fan is developed in the center of the sag. The north slope delta of Baodao sag distributes along the NW-SE direction, and its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re narrow in the south west, wide in the north and about 6 000 km2 in the north slope of Changchang sag, and the delta in the north slope of Changchang sag distributes along the north-south direction with an area of about 2 900km2. Deepwater fan is developed in the front of the two deltas, and the distribution direction is similar to that of the upper delta. A large deep-water fan with a spindle-shaped east-west distribution is developed in the center of Baodao Changchang Sag, with an area of about 1760 km ~ 2. The sediment originates from the eastern uplift of Changchang Sag. The main factors controlling the development of sedimentary system are tectonic movement, paleogeomorphology, material supply and so on. The discovery of deltaic-deep water fan sedimentary system will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exploration of deep water oil and gas in deep water area of Baodao-Changchang depression.
【作者单位】: 甘肃省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中海油研究总院;
【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编号:2016ZX05026-007-005)资助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文彦;张一伟;孙珍;姜建群;;琼东南盆地断裂构造与成因机制[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7年01期

2 苏明;李俊良;姜涛;田姗姗;张成;解习农;;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的形态及成因[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9年04期

3 刘见宝;孙珍;刘彦宾;赵中贤;王章稳;;琼东南盆地新生代构造研究现状及展望[J];海洋地质前沿;2012年04期

4 贺超;龙根元;吴世敏;;琼东南盆地地壳伸展因子计算及其伸展模式探讨[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2年02期

5 何云龙;解习农;李俊良;张成;张建新;;琼东南盆地东西部块体流沉积内部结构特征的差异性[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3年01期

6 廖静;徐海春;;气测综合曲线分析法在南海琼东南盆地的应用[J];录井工程;2013年03期

7 肖军;王华;姜华;吕学菊;岳勇;;琼东南盆地第三系低位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8 佟殿君;任建业;雷超;阳怀忠;尹新义;;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岩石圈伸展模式及其对裂后期沉降的控制[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9 何云龙;解习农;李俊良;张成;苏明;;琼东南盆地陆坡体系发育特征及其控制因素[J];地质科技情报;2010年02期

10 张恒超;张功成;王振华;何玉平;;处理解释一体化技术在琼东南盆地深水区的实践[J];海洋石油;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新兵;王家林;陈冰;;南海西北部琼东南盆地基底结构初步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张树林;;四分量地震在琼东南盆地应用的可行性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张中杰;刘一峰;张素芳;范蔚茗;陈林;;琼东南盆地地壳伸展深度依赖性及其动力学意义[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1年

4 于鹏;王家林;钟慧智;陈冰;;琼东南盆地基底结构综合地球物理研究[A];1998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5 李维新;邓启才;张文;秦瑞宝;;琼东南盆地西区岩石物理和地震响应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肖军;王华;刘军;陈少平;姜华;;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油气成藏条件分析与勘探方向选择[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吴哲;杨风丽;吴建勋;;琼东南盆地深部构造特征的模拟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8 赵兵;张素芳;李守林;;琼东南盆地区的地壳密度与岩石结构[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9 王华;陆永潮;;琼东南盆地层序地层与油气成藏条件分析[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10 陈英甫;吕明;张迎朝;;琼东南盆地上第三系低位体特征研究[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江其勤;琼东南盆地油气资源完成评价研究[N];中国石化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何云龙;琼东南盆地陆坡区重力流沉积特征及其成因机制[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2 杜同军;琼东南盆地层序地层和深水区沉积充填特征[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3 康波;琼东南盆地新生代沉降—热演化模拟[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4 李绪宣;琼东南盆地构造动力学演化及油气成藏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年

5 蔡佳;琼东南盆地古近系古地貌恢复及其对层序样式和沉积特征的控制[D];中国地质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居云;琼东南盆地北部坳陷带构造演化及其对煤系烃源岩的控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2 陈宏言;琼东南盆地区域地层格架建立及油气成藏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3 刘晓锋;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沉积古环境和物源演化[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4 彭江英;重力异常导数在琼东南盆地构造识别中的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5 尹新义;琼东南盆地断裂组合样式及其变形机制模拟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2011年

6 王力;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中新世早中期沉积特征分析[D];西北大学;2013年

7 吴敬武;琼东南盆地南部凹陷构造特征及形成机制[D];浙江大学;2008年

8 李娜;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渐新世以来沉积古环境及物源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9 赵小庆;琼东南盆地目的层成岩作用研究与有利储层预测[D];大庆石油学院;2010年

10 陈奎;琼东南盆地油气目标地层沉积物源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3754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3754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f4f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