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沁水盆地柿庄北区块3号煤层裂缝预测

发布时间:2019-03-15 19:52
【摘要】:柿庄北地区位于沁水盆地东南部,是我国重要的煤层气产区。煤层裂缝作为主要的渗流通道,对煤层气高产富集起到重要控制作用。该区山西组3号煤层中褶皱轴部走向为近南北向,野外露头区发育一组共轭剪裂缝,优势方位为NW与近EW向,其次是近SN向。根据构造形迹确定燕山期应力场以SEE105°挤压为主。利用水力加砂压裂法对现今井点目的层地应力进行计算,通过古地磁定向与声速各向异性确定现今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为NE55°。将煤层构造与地表起伏形态作为主要影响因素,采用有限元法对燕山期及现今地应力场进行数值模拟,利用弹性力学理论对裂缝参数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认为柿庄北3号裂缝孔隙度、渗透率普遍较小,整体上中部背斜区中部平缓区东部单斜区中部向斜区西部地区。模拟的裂隙特征与实测数据所反映的裂缝特征相近,单井产气量高的地区,裂隙较发育。
[Abstract]:Shizhuang North area, located in the southeast of Qinshui Basin, is an important coal bed methane producing area in China. As the main seepage channel, coal seam fractur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controlling the high yield and enrichment of coalbed methane. The axial strike of fold in No. 3 coal seam of Shanxi formation is nearly north-south direction, and a group of conjugate shear fractures are developed in the outcrop area of Shanxi formation. The dominant orientation is NW and near EW direction, followed by near SN direction. According to the tectonic trace, the stress field of Yanshanian period is mainly SEE105 掳extrusion. The hydraulic sand fracturing method is used to calculate the ground stress of the target layer at the present well point. The direction of the maximum horizontal principal stress is determined to be NE55 掳by paleomagnetic orientation and sound velocity anisotropy. Taking the coal seam structure and surface undulation shape as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is used to simulate the Yanshanian and present geostress fields, and the fracture parameters are calculated by the elastic mechanics theory. The calculat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of fracture No. 3 in Shizhuang No. 3 are generally small, and the whole upper central anticline region in the middle level region in the eastern monoclinic region in the central syncline region in the western region. The simulated fracture characteristics are similar to those reflected by the measured data. In the area with high gas production per well, the fractures are more developed.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油冀东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2011ZX05042-001)~~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光;刘俊来;马瑞;;沁水盆地煤岩高温高压实验变形特征[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6年03期

2 刘人和;刘飞;周文;李景明;王红岩;王勃;刘洪林;赵群;;沁水盆地煤岩储层特征及有利区预测[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8年04期

3 张洪;何爱国;覃成锦;宋辉;;沁水盆地不同钻井方案优选[J];中国煤层气;2011年01期

4 林玉祥;刘虎;郭凤霞;闫晓霞;韩继雷;钱铮;刘建军;;沁水盆地地层剥蚀量研究[J];地质与勘探;2014年01期

5 张先敏;同登科;;沁水盆地产层组合对煤层气井产能的影响[J];煤炭学报;2007年03期

6 冯晴;吴财芳;雷波;;沁水盆地煤岩力学特征及其压裂裂缝的控制[J];煤炭科学技术;2011年03期

7 陈刚;沁水盆地燕山期构造热事件及其油气地质意义[J];西北地质科学;1997年02期

8 季志峰;山西沁水盆地开展油气勘探[J];石油钻采工艺;1991年04期

9 接铭训,李明宅;沁水盆地南部煤成气勘探前景[J];勘探家;2000年02期

10 孟召平;田永东;李国富;;沁水盆地南部地应力场特征及其研究意义[J];煤炭学报;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振宏;王一兵;苏现波;;沁水盆地南部煤体变形特征及成因[A];2011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申建;秦勇;傅雪海;韦重韬;王宝文;杨松;赵丽娟;;沁水盆地不同煤阶煤相渗规律实验和模型研究[A];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2010年全国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顾娇杨;叶建平;房超;邵龙义;;沁水盆地页岩气资源前景展望[A];2011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任战利;肖晖;;沁水盆地构造热演化史的裂变径迹证据[A];第九届全国固体核径迹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周枫;;沁水盆地煤岩声波速度特征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6 傅雪海;秦勇;韦重韬;申建;周宝艳;;沁水盆地水文地质条件对煤层含气量的控制作用[A];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与实践[C];2007年

7 方爱民;李继亮;侯泉林;琚宜文;秦勇;;走滑构造对沁水盆地现今构造格局及煤层气赋存富集的影响[A];构造地质学新理论与新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8 叶建平;石慧宁;;煤层气多分支水平井技术在沁水盆地南部的试验和应用[A];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2010年全国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刘军;易丹;;沁水盆地中煤阶煤层气储层特征研究[A];2013年全国地质勘探发展与应用暨深部地质钻探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3年

10 侯岩波;孙建平;张健;孙强;;沁水盆地柿庄南区块固县地区煤层气资源潜力评价[A];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2010年全国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通讯员 孙红燕 郑扬;山西沁水盆地掀起新一轮煤层气勘探热潮[N];中国石油报;2011年

2 仪庆林邋常让林;《山西沁水盆地煤层气田开发利用规划》通过国家评审[N];山西日报;2007年

3 毛林海;沁水盆地煤层气开发先导试验启动[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4 韩举锋邋张蕊;山西沁水盆地煤层气资料采集步伐加快[N];中国石油报;2008年

5 记者 高云才;我国连续发现8个亿吨级油田[N];人民日报;2014年

6 记者 苏日娜;潘河项目开始售气[N];中国煤炭报;2005年

7 通讯员 邹莉娜;24天压裂38口井 创晋城压裂最高记录[N];大庆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杨焦生;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开发机理及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2 王莹;沁水盆地中—新生代构造变形及构造应力场特征[D];南京大学;2013年

3 罗陶涛;沁水盆地煤岩储层特征及压裂增产措施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4 周枫;沁水盆地煤层气储层岩石物理及物理模拟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兴龙;沁水盆地南部煤储层精细描述及物性主控因素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2 朱信生;沁水盆地南部山西组煤储层沉积特征[D];河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蒲伟;沁水盆地煤变质序列及其对深部过程演化的响应[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4 刘飞;山西沁水盆地煤岩储层特征及高产富集区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5 王鹏;沁水盆地石炭—二叠系煤系地层游离气多赋存类型依存关系定量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6 魏韦;沁水盆地煤层气井产能预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7 和丽娜;沁水盆地煤型气生成过程及成藏期次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8 卫明明;沁水盆地南部高煤级煤构造变形及其对煤层气富集区渗透率的制约[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9 吕建伟;沁水盆地及左权区块烃源岩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10 程相振;沁水盆地南部煤储层综合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本文编号:24409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4409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922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