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页岩体积压裂复杂裂缝的量化表征
[Abstract]:Based on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complex fractures in typical shale fracturing, on the basis of considering the complexity of fractures, fracture distribution and the contribution of fractures to production, the characterization method of complex fractures is established, and the concept of fracture potential index is put forward as one of the parameters for quantitative comparison of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complex fractures. The above fracture characterization method is used to calculate the distribution density of cracks at different positions from the modification point in order to judg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fracture system in increasing production.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zation results of four typical fracture distribution patterns, compared with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dense fracture system, which increases slowly at first and then increases sharply, the distribution curve increases sharply at first and then rises slowly, and the effect of increasing production is better than that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dense fracture system with slow increase of fracture distribution curve. The physical simulation experiment of shale hydraulic fracturing is carried out, and the fracture morphology is compar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compared with the condition of high level ground stress difference, the potential index and the potential corresponding to the unit complexity of the fracture network formed under the low level ground stress difference are obviously larger,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fracture network under the low level ground stress difference has great potential to increase the yiel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stablished fracture characterization method reflects the complexity of fractur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racture distribution and the contribution of fractures to production, and can be used to evaluate and describe the effectiveness of increasing production of complex fractures in shale fracturing.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
【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6M602226)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13CB228004)
【分类号】:TE357.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雁;袁玉松;邱登峰;;泥页岩构造裂缝形成演化模式——以四川盆地东部泥页岩为例[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5年05期
2 王志刚;;涪陵页岩气勘探开发重大突破与启示[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5年01期
3 钱斌;张俊成;朱炬辉;方泽本;寇双峰;陈锐;;四川盆地长宁地区页岩气水平井组“拉链式”压裂实践[J];天然气工业;2015年01期
4 侯冰;陈勉;李志猛;王永辉;刁策;;页岩储集层水力裂缝网络扩展规模评价方法[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4年06期
5 赵立强;刘飞;王佩珊;刘平礼;罗志锋;李年银;;复杂水力裂缝网络延伸规律研究进展[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4年04期
6 王志刚;;涪陵焦石坝地区页岩气水平井压裂改造实践与认识[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4年03期
7 蒋廷学;卞晓冰;袁凯;周林波;;页岩气水平井分段压裂优化设计新方法[J];石油钻探技术;2014年02期
8 衡帅;杨春和;曾义金;郭印同;王磊;侯振坤;;页岩水力压裂裂缝形态的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4年07期
9 廉黎明;秦积舜;杨思玉;杨永智;李延松;;水平井渗流模型分析评价及发展方向[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3年06期
10 郭天魁;张士诚;葛洪魁;;评价页岩压裂形成缝网能力的新方法[J];岩土力学;201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旭礼;;威202H2平台“工厂化”压裂作业实践[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17年01期
2 单清林;金衍;韩玲;张儒鑫;;水平井螺旋射孔参数对近井筒裂缝形态影响规律[J];石油科学通报;2017年01期
3 尚校森;丁云宏;卢拥军;王永辉;杨立峰;;一种页岩体积压裂复杂裂缝的量化表征[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7年01期
4 刘江涛;李永杰;张元春;刘双莲;蔡英杰;;焦石坝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硅质生物成因的证据及其地质意义[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1期
5 万小乐;赫建明;郑博;;单轴加载条件下页岩层理角度对水力压裂缝扩展规律影响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7年01期
6 孔鹏;;煤岩天然裂缝与水力裂缝耦合模型及扩展分析[J];煤炭技术;2017年02期
7 程俊;徐晓飞;张文峰;米玛旺久;郭俊;;上扬子西北缘宁强湾牛蹄塘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J];岩性油气藏;2017年01期
8 石强;陈鹏;王秀芹;刘凤新;;页岩气水平井高产层段判识方法及其应用——以四川盆地威远页岩气示范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为例[J];天然气工业;2017年01期
9 孙海芳;王长宁;刘伟;谢意;;长宁—威远页岩气清洁生产实践与认识[J];天然气工业;2017年01期
10 王超;石万忠;张晓明;徐壮;袁琪;肖丹;;页岩储层裂缝系统综合评价及其对页岩气渗流和聚集的影响[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7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小哲;周长沙;;页岩气藏压裂水平井渗流数值模型的建立[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5期
2 王志刚;;涪陵焦石坝地区页岩气水平井压裂改造实践与认识[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4年03期
3 李军;路菁;李争;武清钊;南泽宇;;页岩气储层“四孔隙”模型建立及测井定量表征方法[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4年02期
4 杨勉;徐梓洋;杨柏松;魏伟;李启菊;;贝尔凹陷基岩潜山致密储层裂缝分布预测[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4年02期
5 尹丛彬;叶登胜;段国彬;张俊成;邓素芬;王素兵;;四川盆地页岩气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系列国产化研究及应用[J];天然气工业;2014年04期
6 白国平;曹斌风;;全球深层油气藏及其分布规律[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4年01期
7 倪春中;刘春学;张世涛;李爱敏;李雨健;苍宝海;刘雷;;基于体视学技术的二维数据模拟三维裂隙网络[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4年01期
8 程万;金衍;陈勉;徐彤;张亚坤;刁策;;三维空间中水力裂缝穿透天然裂缝的判别准则[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4年03期
9 苟波;郭建春;;基于精细地质模型的大型压裂裂缝参数优化[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3年06期
10 罗小龙;汤良杰;;塔里木盆地雅克拉断凸古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3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文瑞;;迎接页岩气发展的春天[J];中国石油石化;2009年11期
2 谭蓉蓉;;美国页岩气工业始于1821年[J];天然气工业;2009年05期
3 谭蓉蓉;;中国页岩气技术国际研讨会在长江大学召开[J];天然气工业;2009年05期
4 董立;;我国需要尽快开展页岩气的勘探开发[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9年02期
5 ;綦江页岩气开发项目启动[J];精细化工原料及中间体;2009年09期
6 本刊编辑部;;我国研究人员发现页岩气的直接存在[J];天然气工业;2009年09期
7 李立;;中国正式实施新型能源页岩气开发[J];石油钻采工艺;2009年05期
8 ;我国首个页岩气开发项目在綦江启动[J];吐哈油气;2009年03期
9 王立彬;;中国启动页岩气资源勘查[J];国外测井技术;2009年05期
10 安晓璇;黄文辉;刘思宇;江怀友;;页岩气资源分布、开发现状及展望[J];资源与产业;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明;;世界页岩气勘探开发现状及面临的环境问题[A];第二届全国特殊气藏开发技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13年
2 叶舒阳;;页岩气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及对策[A];浙江省经济欠发达地区低碳发展综合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3 王玉芳;包书景;张宏达;葛明娜;王劲铸;孟凡洋;任收麦;;国外页岩气勘查开发进展[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13石油天然气、非常规能源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分会场[C];2013年
4 吴西顺;;世界各国页岩气政策综述[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01地质科技与国土资源管理科学研讨分会场[C];2013年
5 ;中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现状及前景展望[A];“宝塔油气”杯第四届天然气净化、液化、储运与综合利用技术交流会暨LNG国产化新技术新设备展示会论文集[C];2014年
6 林斌;郭巍;赵肖冰;曹瀚升;王少华;;页岩气资源评价方法:概率体积法在三江盆地古生代页岩气中的应用[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7 印兴耀;吴国忱;;页岩气储层地震评价[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三专题论文集[C];2013年
8 蔡启宏;傅子云;;地震频率信息在页岩气勘探开发中应用的可能性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三专题论文集[C];2013年
9 刘禹;王常斌;文建军;宋付权;;页岩气渗流中的力学模型分析[A];第二十五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十二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上册)[C];2013年
10 滕吉文;刘有山;;中国页岩气成藏和潜在产能与对环境的污染分析[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届)学术论文汇编——特提斯研究中心[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巧然;中国石油储备页岩气开发技术[N];中国石油报;2008年
2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教授 张金川;中国应大力开发页岩气[N];中国能源报;2009年
3 林刚;我国首个页岩气合作开发项目已实施[N];中国企业报;2009年
4 李冰 李婧婧;页岩气藏:尚待开发的处女地[N];中国石化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胡学萃;页岩气:有望改变我国能源格局[N];中国能源报;2009年
6 胡文瑞;页岩气:“鸡肋”变“牛排”[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高慧丽;唤醒沉睡的页岩气[N];地质勘查导报;2010年
8 李慧;页岩气并非亚洲首选[N];中国能源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王海霞;页岩气勘探热潮席卷欧洲[N];中国能源报;2010年
10 特约记者 刘楠;我国页岩气开采将从重庆起步[N];中国化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为;页岩储层特征与渗流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14年
2 金吉能;页岩气地球物理建模分析[D];长江大学;2015年
3 张宏学;页岩储层渗流—应力耦合模型及应用[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4 梁顺;长壁开采区内垂直页岩气井稳定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5 俞杨烽;富有机质页岩多尺度结构描述及失稳机理[D];西南石油大学;2013年
6 郭晶晶;基于多重运移机制的页岩气渗流机理及试井分析理论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3年
7 冯杨伟;伊宁盆地构造—热演化与上古生界页岩气成藏条件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8 俞益新;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组页岩油气富集机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9 姜文利;华北及东北地区页岩气资源潜力[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10 时贤;页岩气水平井体积压裂缝网设计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龙;页岩气资源开发利用管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2 余美;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我国页岩气开发战略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5年
3 曹俊;金阳—威信地区下古生界牛蹄塘组页岩气资源潜力分析[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4 白生宝;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长7段页岩气储层评价[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5 折文旭;页岩气藏水平井HEGF裂缝网络渗流模型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6 郭文;页岩气水平井分段压裂产能分析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7 朱炳成;我国页岩气开发利用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5年
8 韩淑乔;高过成熟阶段页岩生烃及含气量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4年
9 苏俊;页岩气储层双侧向测井有限元正演模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10 颜君;页岩气储层感应测井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本文编号:25110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511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