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密碳酸盐岩储层水力加砂支撑裂缝导流能力实验研究
[Abstract]:The effect of hydraulic sand fracturing depends on the conductivity of fractures to a certain extent. For tight carbonate reservoirs,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formation lithology, propensant type and closing pressure, the fracture conductivity decreases rapidly and affects the recovery degree. How to select the propylants for fracturing reasonably under high closed pressure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hydraulic sand fracturing design of tight carbonate reservoirs. By using the multifunctional fracture conductivity test and analysis system and different types of propelling agents, the evaluation experiment of fracture conductivity supported by hydraulic sand addition of tight carbonate rock is carried out. The results show that for medium and high strength ceramsite propensors, with the increase of closing pressure, the flow conductivity of medium and high strength ceramsite proponents with large particle size (16 脳 30 mesh) i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of medium particle size (20 脳 40 mesh). When the closing pressure is more than 69 MPa,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kinds of high strength ceramsite propensors, while the conductivity of the two kinds of high strength ceramsite proponents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at of medium particle size (20 mesh 40 mesh), but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kinds of high strength ceramsite propensants. The conductivity of the combined particle size high strength ceramsite propensant is close to that of the 16 脳 30 mesh single particle size high strength ceramsite propelling agent, but the fragmentation rate of the single particle size high strength ceramsite propelling agent is large and the damage to the formation is also great. Under high closed pressure, the flow conductivity of high strength ceramsite propynents with different particle sizes was measured experimentally. the optimum composite particle size high strength ceramsite propelling agent was selected, the composition of which was 16 脳 30 mesh (60%), 20 mesh / 40 mesh (20%), 30 mesh (20%), 16 渭 30 mesh (60%), 20 mesh (20%), 30 mesh (20%).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油气工艺研究院;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
【基金】: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项目“低/特低渗透油藏有效开发技术研究——长庆油田油气当量上产5000万吨关键技术研究”(1302-1-4)
【分类号】:TE357.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凡辉;刘林;林立世;王兴文;;碳酸盐岩储层加砂压裂改造的难点及对策[J];天然气工业;2009年12期
2 代双和;于京波;袁云超;毛凤军;陈志刚;;利用频谱积分属性评价碳酸盐岩储层[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1年S1期
3 赵天华;;浅谈录井现场对碳酸盐岩储层的识别[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年12期
4 熊晓军;贺振华;林凯;黄天俊;;基于等效介质理论的碳酸盐岩储层地震数值模拟[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12年04期
5 赵奇祥,赵炜,张建;碳酸盐岩储层的特性[J];国外油田工程;2004年06期
6 侯海龙;顾汉明;朱定;汪桂敏;;分频技术在塔河碳酸盐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7年03期
7 徐剑良;程绪彬;潘校华;费怀义;;碳酸盐岩储层缝洞的预测方法与应用[J];天然气工业;2007年11期
8 刘春园;魏修成;徐胜峰;付志国;;地球物理方法在碳酸盐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综述[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年06期
9 倪国辉;曾宪江;丛培茂;;应用偶极声波评价碳酸盐岩储层裂缝[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8年02期
10 丁熊;谭秀成;罗冰;黄勇斌;范玲;;基于灰色模糊理论的多参数碳酸盐岩储层评价[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友钊;魏喜;;辽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的磁性特征研究[A];199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1999年
2 范嘉松;;从世界碳酸盐岩特征看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储层[A];塔里木及周边地区盆地(山)动力学与油气聚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3 王保丽;印兴耀;张广智;;综合参数提取对碳酸盐岩储层的识别[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熊高君;杨举勇;肖又军;彭更新;高宏亮;贺振华;王绪本;黄德济;;基于地震正反演迭代的碳酸盐岩储层参数求解[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靳文芳;;用测井资料定量表征碳酸盐岩储层[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黄花香;高如曾;;测井——地震结合的碳酸盐岩储层横向预测方法研究[A];1997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7 张广智;印兴耀;蒲勇;郑静静;潘永;张达;;碳酸盐岩储层岩石物理特征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8 徐光成;刘杏芳;张小刚;;非均质碳酸盐岩储层含气性检测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专题论文集[C];2013年
9 何建军;李琼;;利用累计能量差法检测碳酸盐岩储层溶洞体[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10 万云强;陈明剑;;成像测井技术在建南地区碳酸盐岩储层评价中的应用[A];“南方复杂地层井筒新技术”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刘爽;碳酸盐岩储层将在石油生产中居重要地位[N];中国石油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江其勤;川东碳酸盐岩储层研究全面展开[N];中国石化报;2007年
3 尚绪兰 尚根华 郎东江;碳酸盐岩储层驱替实验取得成果[N];中国石化报;2009年
4 通讯员 潘立银;杭州地研院借外脑攻克地质难题[N];中国石油报;2012年
5 本报记者 江其勤;川东北碳酸盐岩储层研究达国际先进水平[N];中国石化报;2008年
6 张卫峰 杨卫东;碳酸盐岩储层评价技术渐入佳境[N];中国石化报;2012年
7 特约记者 朱建安;水平井串联缝洞“羊肉串”[N];中国石油报;2010年
8 江其勤 马红强;塔中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研究获新进展[N];中国石化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黄普根 特约记者 刘长军;“化掌为拳”破瓶颈[N];中国石油报;2010年
10 邓道静 杨江峰;新疆卡1三维处理解释一体化项目通过验收[N];中国石化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肖富森;四川盆地碳酸盐岩储层地震综合预测与评价方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2 高志前;塔里木盆地中地区下古生界不同类型碳酸盐岩储层形成及成因联系[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3 石彦;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4 杨枝;塔中地区裂缝性碳酸盐岩储层保护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5 成永生;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周边地区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6 李静;任丘潜山型碳酸盐岩储层微观分析及裂缝预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中专;邵家油田沙四段湖相碳酸盐岩储层测井评价[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年
2 平海涛;靖西马五碳酸盐岩储层测井评价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3 周伟;碳酸盐岩储层评价技术研究[D];长江大学;2012年
4 王裕民;碳酸盐岩储层有效性测井评价方法研究[D];长江大学;2012年
5 孙利国;国外H油田碳酸盐岩储层测井评价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盛世锋;商河油田中南部沙一段碳酸盐岩储层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7 王淑霞;牛心坨油田西部沙四段碳酸盐岩储层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8 胡琮;塔河油田六区碳酸盐岩储层缝洞测井识别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年
9 陈鹏;华北油田冀中探区牛东1井碳酸盐岩储层改造技术研究与应用[D];西南石油大学;2013年
10 蒋炼;碳酸盐岩储层结构刻画与流体识别[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5199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519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