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煤层气集输系统颗粒杂质分布及应对措施

发布时间:2019-08-19 08:02
【摘要】:受煤层气田地质情况和抽采方式等影响,煤层气在从井口到外输的气田集输过程中常夹带有粉尘和水分等杂质,影响地面集输系统安全运行。为了解集输管道内杂质现状,利用管道内颗粒物在线检测方法,检测了井口、阀组和集气站等多处集输节点的粉尘质量浓度和粒径分布、游离水和水蒸气含量等数据,发现了液体杂质的含量较大,并分析得到杂质在集输管道内的沉积现象。从不同区块的井口、压缩机后等位置捕集杂质并进行成分分析,得到了固体杂质的成分和液体杂质的物性,发现压缩机前后杂质成分差异较大。针对地面集输系统的分离设备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现场在用过滤元件的改进措施,通过实验室测试和现场试验证明了改进后的过滤元件具有低阻高效的特点,适用于低压低成本特点的煤层气田地面集输系统。
【图文】:

杂质沉积,往复式压缩机,情况


实际运行情况有差异、缺乏检测手段或不重视实际运行性能等原因,对现有的分离系统设计是否合理、实际运行性能是否满足要求尚不明确,亟需了解煤层气管道内杂质的实际情况,并针对分离系统存在的问题给出合适的解决方案。1颗粒杂质分布特性相比于国内长输天然气管道中气体携带有微量固体颗粒和重烃等凝析液体的情况,煤层气地面集输系统内的气体所携带的杂质具有粉尘质量浓度波动大、所含液体主要是游离水等特点。部分粉尘会沉积在管道中,磨蚀阀门和仪表等各类器件。若微米级的杂质进入压缩机,易沉积于气缸和阀片(图1),造成气缸磨蚀或阀片损坏,造成压缩机非正常停机等生产事故。图1往复式压缩机杂质沉积情况Fig.1Impuritiesdepositedinthereciprocatingcompressor2012—2013年,利用管道内颗粒物在线检测装置[8-9],对沁南煤层气田的煤层气管道内颗粒物开展了检测分析[10],检测流程如图2所示,结果发现不同区块的工况差别较大,其粉尘含量为0~86mg/Nm3,含水量为0~10g/Nm3。图2煤层气中颗粒物检测流程Fig.2TestingsystemonimpuritiesinCBM2013年5—7月,在沁南煤层气集输系统部分区块选取典型井,,在井口管道上安装等动取样装置开展杂质在线测试,得到了粉尘含量、游离水含量和水蒸气含量等的平均值(表1)。测试发现有些区块含粉尘量大、含水量低,如潘河、樊庄区块;有些区块单纯含水量大,如固县区块;有些则同时含有一定量的粉尘和水,如郑村、郑庄区块。在测试过程中发现部分含尘量大的测试点其含量波动也较大。此外,通过间隔两年的对比测试,发现同一区块在不同开采阶段的杂质含量也会有所变化。表1沁南煤层气田部分区块典型井杂质测试结果Table1Particulatemattersoftypicalwellsinsomeb

煤层气,检测流程,颗粒物


颗粒和重烃等凝析液体的情况,煤层气地面集输系统内的气体所携带的杂质具有粉尘质量浓度波动大、所含液体主要是游离水等特点。部分粉尘会沉积在管道中,磨蚀阀门和仪表等各类器件。若微米级的杂质进入压缩机,易沉积于气缸和阀片(图1),造成气缸磨蚀或阀片损坏,造成压缩机非正常停机等生产事故。图1往复式压缩机杂质沉积情况Fig.1Impuritiesdepositedinthereciprocatingcompressor2012—2013年,利用管道内颗粒物在线检测装置[8-9],对沁南煤层气田的煤层气管道内颗粒物开展了检测分析[10],检测流程如图2所示,结果发现不同区块的工况差别较大,其粉尘含量为0~86mg/Nm3,含水量为0~10g/Nm3。图2煤层气中颗粒物检测流程Fig.2TestingsystemonimpuritiesinCBM2013年5—7月,在沁南煤层气集输系统部分区块选取典型井,在井口管道上安装等动取样装置开展杂质在线测试,得到了粉尘含量、游离水含量和水蒸气含量等的平均值(表1)。测试发现有些区块含粉尘量大、含水量低,如潘河、樊庄区块;有些区块单纯含水量大,如固县区块;有些则同时含有一定量的粉尘和水,如郑村、郑庄区块。在测试过程中发现部分含尘量大的测试点其含量波动也较大。此外,通过间隔两年的对比测试,发现同一区块在不同开采阶段的杂质含量也会有所变化。表1沁南煤层气田部分区块典型井杂质测试结果Table1ParticulatemattersoftypicalwellsinsomeblocksofQinnanCBMfield区块井号粉尘含量/(mg·Nm-3)水蒸气含量/(g·Nm-3)游离水含量/(g·Nm-3)端氏DS-1700.136.974.79郑村ZC-1070.196.851.93胡底HG6-140.517.795.75华加HJ-420.096.563.53固县HG3-150.027.115.25郑庄Z1-1030.181.815.04由于煤层气?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过程流体过滤与分离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学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资助项目(2011ZX05039-0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376196)
【分类号】:TE86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牟宗博;;老油田集输系统现状及改进策略[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2年04期

2 梁钊;;油田集输系统节能研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2年16期

3 赵建彬;刘百春;吕戈;李国娜;祁小兵;;山前地区内部集输系统的优选[J];油气田地面工程;2013年08期

4 宋新红,王冠,李侠;提高稠油集输系统效率的措施及认识[J];国外油田工程;2003年04期

5 陈传斋;油田集输系统的优化设计[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3年09期

6 崔彬澎;集输系统联合站动力设备运行现状分析[J];管道技术与设备;2004年01期

7 张连友,王代流,于品,胡东;孤四区提高油田集输系统效率配套技术[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4年06期

8 邓燕,邢宇,姜霞;超导炉在油田集输系统中的应用[J];油气储运;2004年11期

9 张登庆,杨静,宫敬;敏感性分析在油田集输系统经济评价中的应用[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4年12期

10 黄善波;杨德伟;张健;李清方;;集输系统效能与技改评价软件的研制与应用[J];石油工业计算机应用;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项新耀;王志国;张洪江;;稠油集输系统的能量分析及节能对策[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2 仲伟红;崔云江;纪洪波;张莉;;提高稠油集输系统效率的措施[A];中国石油石化数字管道信息化建设论坛暨燃气管网安全、经济、运营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张勇;;埕岛油田集输系统计量现状及误差分析[A];2005年山东省石油学会营销专业委员会论文选编[C];2005年

4 孙灵念;王胜利;;提高河口采油厂大北油区集输系统效率的研究[A];2005年山东省石油学会营销专业委员会论文选编[C];2005年

5 姬杰;;胜利油田集输系统常见腐蚀研究[A];山东石油学会第三届腐蚀与防护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6 龙媛媛;吕德东;考军;;东辛永921块注入水及集输系统腐蚀与结垢原因分析与治理研究[A];山东石油学会第六届腐蚀与防护技术学术交流会专刊[C];2008年

7 蒋晶晶;魏克颖;周忠强;任越飞;张新宁;谭军;吕亚博;徐小建;;苏里格气田集输系统运行分析及优化效果评价[A];低碳经济促进石化产业科技创新与发展——第九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石化专题论坛论文集[C];2013年

8 杨春艳;吴超燕;;浅谈集输系统内钢结构的防腐措施[A];山东石油学会石油天然气注水及水处理技术中心站油田注水及水处理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李忠堂;;腐蚀监测技术在油田集输系统的应用[A];山东石油学会第三届腐蚀与防护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10 王照亮;张煜;张建;李清方;;油田集输系统联合站能流诺莫图与能流分析[A];中国化工学会2009年年会暨第三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减排技术论坛会议论文集(上)[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通讯员 高琴;集输系统设备实现分级受控[N];中国石油报;2007年

2 记者 王孝忠;普光气田集输系统建设稳步推进[N];中国石化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张建凯 通讯员 武文慧;提质降本 效益之源[N];中国石油报;2012年

4 记者 欧治中;普光气田一期集输系统具备生产条件[N];中国石化报;2009年

5 刘军 吉克斌 潘洋;“一项工程”与“两个2/5”[N];中国石油报;2003年

6 记者 穆广田 通讯员 曾艳;吉林英台采油厂高唱节能增效歌[N];中国石油报;2005年

7 于银花 薛相才;练就集输系统“金钟罩”[N];中国石化报;2010年

8 记者 王刚毅 通讯员 岳晓术 茹志军;江汉油田有的放矢确保冬井正常生产[N];中国石化报;2008年

9 曹宏杰;兆丰铝业再“消化”煤层气1.8亿立方米[N];阳泉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合;联合站集输系统最优控制律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2年

2 朱渊;高含硫气田集输系统泄漏控制与应急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3 马培红;塔河油田集输系统内防腐技术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健;多级星型油田集输系统优化布局研究及其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D];燕山大学;2015年

2 谷小庆;榆树林油田集输系统中二氧化碳排放规律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3 李恒;吉林油田集输系统结垢规律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4 曲越超;乾安集输系统腐蚀结垢综合治理防护技术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年

5 郭百合;老区加密及滚动开发中集输系统的优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6 郑慧娟;吉林油田集输系统CO_2腐蚀与防护技术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年

7 郭雪;VA唑烷的合成及在油田集输系统中的防腐应用[D];吉林大学;2016年

8 曹斯亮;塔河稠油集输系统优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9 汤平;石油集输系统硫酸盐还原菌群落结构及系统硫化氢形成机理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10 李雪峰;稠油集输系统的热力学分析[D];大庆石油学院;2007年



本文编号:25281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5281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4a8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