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某区块层系重组后跟踪调整研究

发布时间:2019-08-24 11:03
【摘要】:某区块于1963年投入开发,随着油田开发的不断深入,N<网不断加密,特别是进入特高含水开采阶段后,逐渐暴露出射孔井段长、层间矛盾突出、注采关系复杂、局部区域注采系统不完善、多向连通比例低等问题。为改善开发效果2013年起实施层系重组,但层系重组后的配套跟踪调整缺少借鉴依据。本文建立了某区块的地质模型,完成了生产数据历史拟合,研究了不同类型砂体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并绘制成图,完成了分微相的剩余油储量和采出程度研究;优化了研究区层系重组后的注采比、产液强度、合理工作制度及不同阶段合理注水层段划分方法,明确了研究区层系重组后注采参数综合调整方案;建立了油藏工程方法预测模型,结合数值模拟技术预测了研究区层系重组后开发指标变化规律。本文通过研究表明,多层砂岩油田在进入特高含水阶段后,通过实施层系重组并及时跟踪调整将大幅提高水驱采收率,通过油藏工程方法和数值模拟技术可确定出区块各层系注采参数界限,本文研究出某区块合理注水层段划分标准为:渗透率变异系数0.5左右、沉积单元数4左右、划分层段厚度7 m左右、划分层段数大于等于4个。与数值模拟技术相比,油藏工程方法预测本区块累计产液误差最大,平均误差达12.73%,预测含水误差最小,平均误差只有0.59%。
【图文】:

构造等高线,区块,总落差,断距


表 1-1 北二东区块断层数据表某区块西高东低,总落差为 191 m,西块构造较东块平缓。西块构造由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构造高点位于 G 井,总落差为 69 m,东部构造由西向东呈条带状分布,西高东低,构造高点位于 B 井,总落差为 138 m(如图 1.1 所示)。断层号最小断距 最大断距井 区延伸长度(km)断点深度(m)断失层位断距(m)断点深度(m)断失层位断距(m)83 -615.0 嫩 III 4.0 -263.9 嫩 IV 中 29.5 甲井,乙井 0.685 -697.0 嫩 II 6.0 -1004.2 高 I18 13.2 丙井,丁井 0.489 -826.0 嫩 II 底 6.4 -855.0 嫩 II 底 6.5 戊井,,己井 0.790 -1054.6 高 I10 4.4 -1065.4 高 I16 5.6 庚井,辛井 0.5

井位,井斜,数据,斜井


研究区井位数据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E35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鹏程;逻辑斯蒂旋回模型预测油田采出程度的广义形式[J];油气采收率技术;2000年03期

2 郝磊;;简化历史拟合法计算水驱空白阶段采出程度[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6年09期

3 刘晓艳,李宜强,冯子辉,李景坤,郭树岐;不同采出程度下石油组分变化特征[J];沉积学报;2000年02期

4 温玉焕;;双重介质油藏基质采出程度及规律[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4期

5 刘吉余;刘曼玉;徐浩;;高含水期采出程度影响因素分析及定量计算——以大庆油田萨中开发区为例[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0年01期

6 张光明;石立华;喻高明;芦超;王乔;章威;;海上稠油砂岩油藏采出程度敏感性分析与评价——以秦皇岛32-6油田为例[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2年03期

7 马德胜,赵洪岩,张修文;提高蒸汽吞吐阶段采出程度的数值模拟研究[J];特种油气藏;1996年02期

8 钱杰;张国珍;原观军;董志林;关辉;;萨尔图北一、二排西上返区块采出程度分析[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9 王乔;喻高明;万单梁;邹凯;;利用数值模拟研究非均质油藏采出程度相关因素[J];内江科技;2012年05期

10 李瑞英;董烈;;多学科油藏研究成果在分类油层采出程度计算中的应用[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肖曾利;秦文龙;肖荣鸽;孟亮;郭雄昂;蒲春生;;低能量井注水吞吐采油主要影响因素及其规律研究[A];第九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记者 周泽山邋通讯员 朱正元;蜀南气矿付22井产生导向作用[N];中国石油报;2008年

2 周泽山;提高气田采出程度新招频现[N];中国石油报;2008年

3 刘国安邋特约记者 李继红;大港采四编织立体“精细管理网”[N];中国石油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张文鸣 通讯员 丁英 范崴;彩南出新彩[N];中国石油报;2010年

5 记者 刘军;欢17块调剖堵水效果喜人[N];中国石油报;2009年

6 记者 王志田邋通讯员 宋永凤;大庆采八注采五招解“栓塞”[N];中国石油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闫长辉;注采关联性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超;春风油田排612块白垩系稠油油藏注蒸汽开发技术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2 王新亮;长庆王20-06井化学法提高采油率技术优化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3 赵鑫源;杏六区薄差层动用界限及合理注采方式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4 刘媛媛;基于鲁棒控制的油藏注采优化研究[D];重庆科技学院;2016年

5 王潇悦;X纯油区注水效率评价及合理注采规模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6 徐晓燕;榆树林油田合理注采比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7 杨琦;解胡庄和野猪峁长6油藏注采比优选方法及对比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4年

8 杨知盛;不同注采比条件下油藏压力确定方法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3年

9 王洪峰;水侵油藏水侵量预测与注采比确定方法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4年

10 焦龙;S油田特高含水期驱替倍数对驱油效果的影响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5289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5289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f1a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