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连续螺旋折流板式井中电加热器的数值模拟及室内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9-11-20 19:46
【摘要】:目前,油页岩开采技术可分为地表干馏技术和地下原位转化技术。地表干馏技术需要将油页岩从地下开采到地表,不仅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而且存在废渣存放占地多、环境污染大和开发效率低等缺点。地下原位转化技术,相当于把“炼油厂”放到地下,不需要将油页岩资源开采到地表,直接对油页岩矿藏加热使其裂解,然后将裂解产生的页岩油气输运到地表,该技术可明显克服地表干馏技术的缺点。按照注热方式不同,可将原位转化技术分为地面注热方法和井中直接加热方法。地面注热方法是在地面产生高温气体,并由地表向油页岩地层注入高温气体,气体在管程输运过程中会有大量热量损失,能量利用率低,只适用于浅层油页岩;而井中直接加热方法是利用井中加热器直接加热注入气体,能量利用率高,可应用于深层和浅层油页岩。本文主要研究井中直接加热方法的关键技术-井中加热器,重点研究连续螺旋折流板式井中电加热器。首先,对油页岩注气原位转化井中加热器进行系统设计。根据油页岩原位转化加热器的使用工况条件,对井中加热器的控制系统进行理论分析,设计了加热器PID控制方案及控制流程。结合管壳式热交换器的传热理论,分析横向折流板和连续螺旋折流板这两种换热结构的特征,连续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具有不存在传热死区、传热效率高、压力降小以及管束诱导振动小等优点,非常适用于油页岩井中直接加热气体技术,并设计了螺距分别为50mm、110mm、160mm和210mm的四种连续型螺旋折流板加热器样机,以及折流板间距为110mm的横向折流板加热器样机。然后,对设计的五种加热器样机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使用Soild Works软件建立简化模型,通过ANSYS Meshing 14.0软件划分网格,然后采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 14.0进行数值模拟分析计算,本文模拟了加热器壳程的流速、加热管表面传热系数及温度、壳程压力降等。模拟结果表明:与横向折流板加热器相比,连续型螺旋折流板加热器壳程流态均匀,不存在流动死区;加热管表面传热系数和温度均匀、不存在局部高温区;壳程压力降更小;连续型螺旋折流板加热器的加热管表面传热系数随着螺距增大而降低,表面温度随着螺距增大逐渐升高,壳程压力降随着螺距增大逐渐降低。接着,设计加工实验测试平台,开展四种连续型螺旋折流板加热器样机的室内实验研究。根据研究目的,分别进行了恒功率实验和恒出口温度实验,恒功率实验主要研究壳程雷诺数、传热系数和壳程压力降,恒出口温度实验主要研究加热管的表面温度,通过采集加热器进出口温度、进出口压力和加热管表面温度等实验参数,分析实验结果。实验结果分析表明:加热器壳程气体在流动加热过程中,气体粘度逐渐升高、雷诺数逐渐降低,趋于柱塞流状态发展;壳程雷诺数随着螺距减小而逐渐升高,螺距越小,增长趋势速度越快;通过建立加热器壳程雷诺数与传热系数的拟合关联式,加热器壳程雷诺数和气体物理性质决定着加热器传热性能,适当采取提高加热器壳程雷诺数措施可提高加热器的传热系数;名义传热系数随着通入气体质量流量的增加呈线性增长,螺距越小,增长速度越大;相同质量流量的壳程压力降随着螺距增大逐渐降低;加热管表面温度随着壳程气体流动方向逐渐增长,螺距越大温度越高。最后,采用h/ΔP和h·ΔP-1/3两种综合评价方案,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评价四种设计方案的连续型螺旋折流板加热器样机。评价结果表明:H160方案连续型螺旋折流板加热器的综合性能最优,适合应用于油页岩原位转化井中直接加热气体方法。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E93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兴彪;;螺旋折流板制造工艺探讨[J];河南化工;2010年21期

2 刘华林;;螺旋折流板加工[J];石油化工建设;2013年06期

3 刘玉英;;泄流槽对螺旋折流板冷凝器的影响[J];炼油技术与工程;2007年06期

4 杨继宏;郭传东;;螺旋折流板的加工方法[J];化工装备技术;2012年05期

5 李久生;刘莉;;螺旋折流板的结构特点及板片尺寸计算[J];石油化工设备;2006年05期

6 郑秀芳;曹凤玲;杨林;;螺旋折流板的结构设计[J];辽宁化工;2010年10期

7 蒋翔;朱冬生;;螺旋折流板冠形翅片管油冷器的性能与工业应用[J];石油炼制与化工;2005年06期

8 喻珍;;连续型无管束螺旋折流板加工技术[J];中国陶瓷;2008年04期

9 刘娇洋;江楠;;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研究进展[J];石油化工设备技术;2009年02期

10 赵洪洲;张翠翠;白银丽;;螺旋折流板冷凝器壳程传热性能研究[J];化工装备技术;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刘丰;郭宏新;田朝阳;刘世平;汪芳;;特种材料螺旋折流板高效换热器的研发[A];2007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朱冬生;蒋翔;陆应生;;螺旋折流板低翅片管油换热器应用研究[A];2004年全国化工、石化装备国产化暨设备管理技术交流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彭杰;鄢复春;李卓;王树立;;螺旋折流板搭接量对流动特性的影响[A];第五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十五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C];2001年

4 柳林;凌祥;彭浩;;带有螺旋折流板—螺旋波纹管的EGR冷却器流动与传热特性的分析[A];全国第四届换热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5 王安军;高磊;;螺旋泄流槽式折流板冷凝器壳程传热性能和压力降的实验研究[A];2007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盛艳军;陈亚平;吴嘉峰;;高效低阻的周向重叠三分螺旋折流板换热器[A];全国第四届换热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郝振良;许国文;罗冀;;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在石油化工行业中的应用[A];中国化工学会2009年年会暨第三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减排技术论坛会议论文集(上)[C];2009年

8 吴金星;魏新利;乔慧芳;朱登亮;;换热器的管束支撑结构发展概况[A];2006年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技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汲水;螺旋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壳程流动与传热机理分析与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曹兴;连续与搭接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庆楠;螺旋折流板海水冷凝器流动与传热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2 郭亚;立式三分螺旋折流板冷凝器换热性能的试验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3 孟芳;螺旋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的CFD模拟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4 王明超;三分螺旋折流板电加热器流动和传热性能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5 孙中瑾;连续螺旋折流板式井中电加热器的数值模拟及室内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6 刘珊;连续型螺旋折流板成形数值模拟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7 金建祥;螺旋折流板型波纹管换热器传热与流动性能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4年

8 左成柱;透平压缩机配套油冷却器改进方案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9 王鹏;螺旋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壳程流动与传热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10 黄鑫;三分螺旋折流板换热器换热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5636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5636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d6e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