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热力学方法的甲烷水合物沉积物本构模型
【图文】:
代入式(1)得(p′-ρ′)2A2+q2B2=1(4)由式(2)和(3)得到剪胀关系:D=dεpvdεps=(p′-ρ′)B2qA2(5)当p′<ρ′时发生剪胀,当p′>ρ′时发生剪缩,因此ρ′对于构造剪胀关系尤为重要.1.2硬化规律水合物饱和度和密度的增大会提高体变相关的屈服应力.本模型引用了Uchida等[14]的两个硬化参数p′cc和p′cd,如图1所示,二者分别用来描述黏聚力提高以及对剪胀行为的影响.p′cs用来描述密度的影响.通常认为平均背应力是屈服面与临界状态线的交点,为了保证屈服面的凸性,该应力是从-p′cc到p′cc+p′cd+p′cs间的一个插值点,因此,平均背应力ρ′可以通过式(6)进行描述,插值比为γ.ρ′=12γ(p′cc+p′cd+p′cs)(-1-γ)2p′cc(6)这里的γ是与应力间距比相关的参数,它是屈服面与临界状态线的交点处的平均有效应力和屈服面与p′轴交点处的平均有效应力的比.大小取决于土的性质,黏土在低围压条件下γ=1,屈服面呈椭圆形,而砂土γ往往不等于1,γ的大小决定了屈服面干面与湿面的比例.所谓的屈服面干面就是指当应力状态落到该位置处,土体呈现剪胀特性,而湿面所对应的是剪缩特性.先期固结压力表述为体积塑性应变的函数:dp′cs=νp′csλ-κdεpv(7)其中λ是正常压缩曲线的斜率,κ是
(a)与Hyodo等三轴应力-应变试验曲线对比(b)与Hyodo等剪胀曲线对比(c)与Masui等三轴应力-应变试验曲线对比(d)与Masui等剪胀曲线对比图2排水三轴试验数据对比Fig.2Comparisonwithdrainedtriaxialtestsdata3模型分析屈服面的形状通常不是一个椭圆,尤其是对于砂土,而屈服面的形状对模拟应力-应变曲线、剪胀曲线以及不排水应力路径都有很大的影响,而决定屈服面形状和大小的主要因素是应力间距比.很多情况下,即使强度参数相同,由于应力间距比的不同也会引起模拟的较大差异.本文主要研究两个应力间距比相关的参数α和γ对屈服面的影响.γ与屈服面和临界状态线的交点处的横坐标及屈服面对应的硬化参数p′cc+p′cd+p′cs之比相关,而α与屈服面上临界状态偏应力和屈服面上最大偏应力之比相关.由图3可见,随着γ的增大,屈服面面积不断地增大,其形状也会发生变化,γ越大干面与湿面面积之比就越大,也就是说干面会占更大的比例,沉积物发生剪胀的概率也就越高.表现在其对应力-应变关系曲线以及剪胀曲线的影响上,如图4和5所示.随着γ的增加,可以看出软化现象更加明显,体积膨胀更加显著,进一步地可以看出,当γ=0.5时,水合物沉积物表现为体缩特性,这是图3参数γ对屈服面形状和大小的影响Fig.3Influenceofγontheshapeandsizeofyieldsurfaces图4参数γ对应力-应变曲线的影响Fig.4Influenceofγ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雷怀彦;官宝聪;龚承林;刘建辉;黄磊;;海底甲烷水合物溶解和分解辨析及其地质意义[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7年04期
2 展静;吴青柏;王英梅;;冰点以下不同粒径冰颗粒形成甲烷水合物的实验[J];天然气工业;2009年06期
3 孙中明;张剑;刘昌岭;赵仕俊;业渝光;;沉积物中甲烷水合物饱和度测定及其力学特性研究[J];实验力学;2013年06期
4 罗承先;;世界甲烷水合物研究开发现状[J];当代石油石化;2013年12期
5 伍向阳;段体玉;杨伟;孙樯;;不同压力下Ⅰ型甲烷水合物拉曼光谱[J];岩石学报;2008年01期
6 许维秀;;甲烷水合物热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研究[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7 王英梅;吴青柏;张鹏;展静;蒋观利;;冰点以下甲烷水合物等压分解实验研究[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9年02期
8 宋永臣;黄兴;刘瑜;杨明军;;含甲烷水合物多孔介质渗透性的实验研究[J];热科学与技术;2010年01期
9 孟庆国;刘昌岭;业渝光;夏宁;;甲烷水合物分解过程原位激光拉曼光谱观测[J];天然气工业;2010年06期
10 刘锋;吴时国;董冬冬;;南海沉积物中甲烷水合物的实验研究[J];海洋科学集刊;2010年0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吴保祥;段毅;雷怀彦;张辉;;水+沉积物体系中甲烷水合物的填充率[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2 承峰;刘昌岭;孟庆国;;基于显微拉曼光谱的甲烷水合物生长过程研究[A];第十七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摘要文集[C];2013年
3 彭超;耿建华;;海洋甲烷水合物形成动力过程模拟方程及计算方法[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吴保祥;雷怀彦;段毅;张辉;;沉积物体系中甲烷水合物平衡P-T条件实验模拟[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5 张毅;何丽娟;徐行;汪集e,
本文编号:25641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564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