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山西沁南太原组泥页岩储层微观孔隙特征

发布时间:2019-11-21 13:06
【摘要】:目前,对沁水盆地太原组泥页岩储层孔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海相页岩和陆相页岩,为深入研究海陆交互相泥页岩孔隙特征和地质控制因素,运用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对该区泥页岩进行了测试分析。研究表明:研究区泥页岩孔隙度为1.19%~1.88%,孔隙结构以中孔为主,占总孔体积的58.43%~72.71%,其次为微孔体积,占16.37%~26.17%,宏孔体积占10.92%~24.31%,孔径主要分布为0.6~1.5、3.0~4.0、30 000.0~100 000.0 nm,比表面积主要是由孔径为0.6~1.5 nm的孔隙所提供;太原组泥页岩孔隙结构形态呈较开放状态,孔隙间连通性较好;泥页岩中存在有机质粒内孔、溶蚀孔、黏土矿物粒间孔和脆性矿物粒间孔等孔隙类型,此外还存在大量微裂缝。有机碳含量与微孔体积含量呈较好的正相关性,有机质成熟度与微孔、中孔含量有关,黏土矿物含量与中孔体积含量呈一定的正相关性,脆性矿物含量对宏孔体积贡献较大。该成果为研究区页岩气储层评价提供了基础资料,对海陆交互相页岩气勘探开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图文】:

孔径分布,采样点位,压汞,太原组


42特种油气藏第23卷有利于页岩气气藏的形成和保存。图1研究区地质概况及采样点位置选取沁水盆地南部太原组地层的6个钻孔样品,岩性观察为黑色泥岩和砂质泥岩,对其进行全岩X射线衍射分析、有机碳含量和Ro测试、高压压汞分析、低温氮气吸附分析、扫描电镜观察等测试工作,其相关测试均按照国家标准进行。2太原组泥页岩孔隙特征2.1孔隙结构定量表征结合高压压汞法和低温氮气吸附法对研究区太原组泥页岩的孔隙结构特征进行研究,采用国际理论和应用化学协会(IUPAC)的孔隙分类标准[6],将泥页岩孔隙划分为微孔隙(直径小于2nm)、中孔隙(直径为2~50nm)和宏孔隙(直径大于50nm)。实验结果见表1。表1高压压汞法、低温氮气吸附法测试结果样品编号压汞孔隙度/%压汞孔隙体积/(cm3·g-1)压汞比表面积/(m2·g-1)液氮比表面积/(m2·g-1)液氮孔隙体积/(cm3·g-1)压汞—液氮联合表征孔隙体积含量/%微孔中孔宏孔H-11.740.00813.2012.270.025616.3772.7110.92H-21.410.00751.529.650.020820.2860.7019.02H-31.880.00892.3816.820.031826.1760.3313.50H-41.190.00551.3311.540.025622.1366.7411.13H-51.300.00592.047.630.015318.1866.2015.62H-61.610.00762.0112.450.025825.0858.4316.49为了更好地定量表征页岩孔径分布趋势,将液氮与压汞数据结合分析[7]。考虑到不同实验方法对应不同的优势测试孔径范围,选择液氮吸附表征小于30nm的孔径孔隙、高压压汞表征大于50nm和30~50nm的孔径孔隙。太原组泥页岩孔径主要为0.6~1.5、3.0~4.0、30000.0~100000.0nm。统计不同孔径范围内的孔隙体积可以看出,沁水盆地南部太原组孔隙结构以中孔为主(?

曲线,太原组,脱附,曲线


径范围,选择液氮吸附表征小于30nm的孔径孔隙、高压压汞表征大于50nm和30~50nm的孔径孔隙。太原组泥页岩孔径主要为0.6~1.5、3.0~4.0、30000.0~100000.0nm。统计不同孔径范围内的孔隙体积可以看出,沁水盆地南部太原组孔隙结构以中孔为主(表1),占总孔隙体积的58.43%~72.71%,平均为65.20%;其次为微孔,占总孔隙体积的16.37%~26.17%,平均为18.95%;宏孔体积含量最少,占总孔体积的10.92%~24.31%,平均为15.85%。由太原组泥页岩阶段比表面积和孔径的关系可以看出,其比表面积主要是由0.6~1.5nm的孔径提供。图2是太原组泥页岩样品低温氮气吸附等温升压过程中的吸附曲线和降压过程的脱附曲线。研究区太原组泥页岩样品氮气吸附曲线在形态上略有不同,但整体呈现反S型。根据DeBoer提出的5类吸附回线和国际理论和应用化学协会(IU-PAC)推荐的4类吸附回线[8],研究区吸附回线与DeBoer提供的B类回线较为相近但不完全相同;与IUPAC推荐的H-3型回线接近,样品孔隙呈开放图2研究区太原组吸附—脱附曲线状态,,表明太原组页岩气储层的孔隙主要由纳米孔组成,且结构具有一定的无规则孔特征,以两端开口的圆筒孔及四周开放的平行板孔为主,微孔隙内各个孔径阶段的孔隙均较发育,连通性好,代表的是利于页岩气运移的储层。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松;周灿灿;王昌学;李霞;程相志;徐波;;泥页岩油气藏水平井评价对策与实践[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3年04期

2 李桂芬,程忠铃;泥页岩中非晶态硅铝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99年S1期

3 侯勤立,梁大川,崔茂荣;泥页岩水化时效评价方法研究[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4 刘纵宇;程忠玲;李锦燕;;泥页岩中可溶性钙、镁离子含量测定方法的改进[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5 鲍云杰;杨振恒;杨琦;陈红宇;付小东;王杰;;一种泥页岩脆裂性质表征方法及其地质意义[J];石油实验地质;2013年06期

6 黄家国;郭合伟;郭少斌;王海波;;宁东地区延安组泥页岩油气资源勘探潜力评价[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4年11期

7 李霞;周灿灿;赵杰;程相志;胡松;;泥页岩油藏测井评价新方法——以松辽盆地古龙凹陷青山口组为例[J];中国石油勘探;2014年03期

8 张有瑜,王彪,孙国忠,王槐平;泥页岩组构X射线衍射定量分析方法[J];现代地质;1997年01期

9 李猛;李永红;;旺尕秀地区侏罗系泥页岩沉积特征[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年12期

10 牛强;王志战;曾溅辉;王鑫;杜焕福;盖姗姗;;2DNMR在泥页岩物性及流体评价中的应用探讨[J];波谱学杂志;201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朱金富;郝加良;陈发亮;邓明霞;;含油气泥页岩勘探开发的关键问题及技术需求[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13石油天然气、非常规能源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分会场[C];2013年

2 张鹏;张营革;张云银;宋亮;;渤南洼陷泥页岩分布规律及甜点地震预测[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13石油天然气、非常规能源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分会场[C];2013年

3 朱波;;紫色泥页岩的风化侵蚀与工程建设增沙[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4 久凯;丁文龙;黄文辉;赵松;曾维特;贾\~;;湖相泥页岩储层裂缝特征与主控因素研究及其意义——以渤海湾盆地沾化凹陷为例[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13石油天然气、非常规能源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分会场[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记者 于德福;“柴页1井”钻获3套含气泥页岩层段[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2 康玉柱;泥页岩油气藏浮出地表[N];中国石化报;2012年

3 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博士后 王国昌;泥页岩岩相对发展页岩气大有裨益[N];中国石油报;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曾芳;不同类型泥页岩吸附能力定量表征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5640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5640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e34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