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莺歌海盆地东方A气田莺歌海组二段沉积新认识:海底扇浊积席状砂

发布时间:2020-02-11 12:31
【摘要】:莺歌海盆地东方A气田莺歌海组的沉积模式存在争议。综合利用岩心、录井、测井等资料分析沉积相类型,在此基础上结合地震多属性及单井、连井分析,研究各气组的沉积演化,并对东方A气田沉积相形成的控制因素进行了总结。莺歌海组二段沉积时期发育三种沉积微相,分别为浊积席状砂、滨外滩坝及滨外泥。该段Ⅲ、Ⅱ气组主要发育来自西部物源的海底扇外扇浊积席状砂,Ⅰ气组主要为滨外滩坝沉积,滨外泥在各气组均有发育。东方A气田的沉积相受控于盆地的二级坡折带及沉积时期底辟的发生。本次研究关于莺歌海组二段浊积席状砂的认识,改变了以往强调东部海南岛物源的滨外滩坝的模式,为后期的开发调整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图文】:

开发策略,气田,项目编号,综合治理


方A气田莺歌海组二段沉积新认识:海底扇浊积席状砂文章编号DOI:10.3969/j.issn.1672-9854.2017.04.002:1672-9854(2017)-04-0011-08岳绍飞:1988年生,2014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硕士,工程师,从事油气田开发地质研究。通讯地址:524057广东省湛江市坡头区南油二区地宫楼;E-mail:yueshf2@cnooc.com.cn收稿日期:2015-12-29;改回日期:2017-05-03岳绍飞,张辉,王庆帅,成涛,李佳,陈晓武,秦莎本文受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科技项目“海上大型砂岩气藏开发中后期综合治理及开发策略研究”(项目编号:CNOOC-KJ125ZDXM06LTD04ZJ12)资助(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1概况莺歌海盆地底辟构造带位于莺歌海坳陷(图1),它是由于底辟的发育而形成的一系列背斜构造,长轴近南北向,呈雁行式排列。东方A气田位于底辟构造带的北端(图1),为上新世莺歌海组浅层大气田,产气层段主要分布在莺歌海组二段的Ⅰ、Ⅱ上、Ⅱ下、Ⅲ上气组(图2)。盆地上新世以来的裂陷阶段沉积了巨厚的、以海相沉积为主的地层,其中莺歌海组来自东部海南岛及西部红河物源的大规模前积,形成了碎屑供给充足的海退层序。盆地内莺歌海组总体表现为以厚层泥岩夹粉细砂岩为主,但对于东方A气田莺歌海组二段Ⅲ上气组—Ⅰ气组(图2),其岩性表现为下部大套粉细砂岩夹薄层泥岩,而Ⅰ气组为大套泥岩夹薄层粉砂岩,砂岩、泥岩多受波浪与潮汐影响,岩性不纯。对莺歌海盆地东方A气田沉积模式的认识一直存在着争议。前人认为盆地莺歌海组为海南岛物源图1莺歌海盆地东方A气田平面位置图11

沉积演化


图3莺歌海盆地东方A气田Y5井岩心沉积相图钻井位置见图1岳绍飞等:莺歌海盆地东方A气田莺歌海组二段沉积新认识:海底扇浊积席状砂3沉积演化特征3.1纵向沉积演化垂向上,东方A气田各气组主要表现为底部是海相泥岩,中上部是粉细砂岩(图2)。受全球海平面升降变化、构造活动以及物源的共同影响,Ⅱ、Ⅲ气组储层以海底扇外扇浊积席状砂为主(图2),而Ⅰ气组的储层则以滨外滩坝为主,此外在Ⅰ气组之上还发育有大套的海相泥岩,表现为“泥包砂”的宏观特征(图2)。同时,莺歌海组沉积时期还受到底流的影响,其中Ⅱ气组沉积后期是底流活动最剧烈的时期,表现为:构造高部位的先期沉积几乎完全被剥蚀,其余部位残余的储层也受到了强烈的改造,这种影响由上到下(Ⅱ上气组到Ⅲ上气组)依次减弱。这些特征在垂直物源方向的连井剖面上有较为明显的反映[1-2](图6)。3.2地震属性分析依据岩心、单井、连井等资料,统计了探井所钻遇气组的含砂率及砂岩厚度数据,并结合地震多属性资料的分析,认为地震总能量与砂岩厚度之间以及地震总振幅与含砂率之间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图7):总能量越高,,所对应的砂岩厚度也越大;所钻遇气组的含砂率普遍大于80%,总振幅偏负,呈现波谷优势,且随着含砂率增加,总振幅的绝对值也增大。以气田区莺歌海组二段Ⅱ上气组为例,分别提取了总能量、总振幅属性(图8),砂岩储层主要发育区得到较好的反映。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松华,杨克绳;从中国陆盆的断拗结构看莺歌海盆地构造类型[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0年05期

2 杨克绳;莺歌海盆地几个地质问题的探讨[J];断块油气田;2000年02期

3 谢玉洪,王振峰,解习农,任建业,姜涛;莺歌海盆地坡折带特征及其对沉积体系的控制[J];地球科学;2004年05期

4 崔涛;解习农;任建业;张成;;莺歌海盆地异常裂后沉降的动力学机制[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5 宋维宇;;莺歌海盆地由沉积负载引起的裂后期快速沉降的耦合模式[J];海洋地质动态;2010年08期

6 张泉兴;胡忠良;;莺歌海盆地地压气模拟实验[J];中国海上油气;1990年01期

7 笑珊;新书介绍——《莺歌海盆地石油地质论文集》[J];地震地质;1993年03期

8 熊斌辉,乔复厚,孟晓光,李维新;莺歌海盆地的泥拱构造[J];中国海上油气.地质;1994年04期

9 刘铁树,王俊兰;莺歌海盆地演化及天然气分布[J];中国海上油气.地质;1994年06期

10 张文,陈信平;莺歌海盆地岩石弹性参数研究[J];中国海上油气.地质;200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丁中一;杨小毛;马莉;;莺歌海盆地拉张性质的研究[A];1997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2 殷秀兰;李思田;杨计海;马寅生;孟元林;;莺歌海盆地晚期构造活动的影响及其应力作用[A];青藏高原地质过程与环境灾害效应文集[C];2005年

3 王策;梁新权;周云;付建刚;蒋英;张小琼;聂冠军;倪永进;;莺歌海盆地东方含油气构造重要油气储层碎屑锆石的LA-ICP-MS 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4 黄保家;李里;黄义文;;莺歌海盆地乐东气田天然气的地球化学和成藏研究[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5 何家雄;祝有海;陈胜红;翁荣南;崔莎莎;;南海西北部莺歌海盆地泥底辟热流体活动与天然气运聚关系[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6 于晓果;孙玉梅;;莺歌海盆地含烃及超临界CO_2流体及其与围岩的相互作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钟泽红;吕明;;莺歌海盆地中深层有利储集体初探[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8 钟泽红;吕明;;莺歌海盆地中深层有利储集体分析[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9 王安国;张训华;宋维宇;;Westaway下地壳韧性流动耦合模式:以莺歌海盆地为例[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解习农;;莺歌海盆地超压体系演化及油气成藏模式[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坤;L8-JP182井区高Ⅱ1-18小层储层特征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2 沈江川;古龙凹陷高台子油层沉积特征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3 崔羽西;萨北油田北二东西块三类储层沉积模式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4 刘颖;文79南沙二下储层内部结构解剖[D];长江大学;2017年

5 蒋俊;莺歌海盆地底辟影响带储层储集空间特征[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6 陆俊华;莺歌海盆地中—浅层储层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7 高煜婷;莺歌海盆地成岩作用研究与孔隙演化[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8 王又春;莺歌海盆地成岩作用数值模拟与孔渗发育史预测[D];大庆石油学院;2010年

9 王明方;滨南席状砂体地质特征与储层预测技术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10 张道军;莺歌海盆地新近系重力流沉积特征及有利储层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5784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5784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a42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