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大庆长垣杏北甲A区剩余油潜力与调整对策

发布时间:2020-02-16 03:36
【摘要】:目前,我国多数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开发阶段,勘探开发正面临从易开发区向难开发区和边远地区、从部分高含水向高含水高采出程度、从储采基本平衡向储采严重不平衡过渡的严峻形势,同时考虑到中国陆相储层的复杂性,因此需要对储层进行更加全面深入的研究,进而提出较合理的开发技术与方式。分层开采技术的产生与应用是为了满足我国陆相沉积油田的开发,大量测井、岩心资料表明,许多油藏在垂向上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尤其存在层状油藏时非均质性更突出,为了使各层系均衡开采互不干扰,产生了分层开采技术。分层系开发作为降低层间干扰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油气开采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随着三次加密调整在杏北开发区不断展开,薄差储层在产出中的比例逐渐加重。合采情况下,因油层组间发育和物性存在差异,部分油层得不到有效动用,动用程度偏低,影响油田开发效果。分层系开发作为降低层间干扰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杏北某区进行试验取的了较好的效果,但在杏北开发区继续推广应用,还存在认识上的不足,需要进行以下研究:三次加密分层系开发层系划分方法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分层系开发配套的储层上返组合方式及上返时机还不明确;三次加密分层系开发动态调整技术还不完善,需要确定与薄差储层相适应的注采参数范围。因此,本文以杏北甲A区为研究对象,对其地质特征进行重新认识,在此基础上利用软件进行地质模型设计,然后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对该区剩余油分布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展分层系开采潜力及配套上返技术研究,探索三次加密最优的分层系开发及上返模式,在保障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充分动用目的层剩余油,延长三次加密有效期,提高油田最终采收率。
【图文】:

三维显示,断点,断层走向,模拟结果


断点组合结果三维显示

断层走向,模拟结果,专业学位,工程硕士


断层走向模拟结果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E3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梦茹;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剩余油分布定量描述[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5年02期

2 刘义坤;刘红卫;潘晓军;;一种结合个人经验判定剩余油分布的模型[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年09期

3 王刚;周林;罗恒;;控制剩余油分布的地质因素[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2年11期

4 霍树义,,李厚裕,徐金武;剩余油分布解释技术在胜利油区的应用[J];油气采收率技术;1994年02期

5 张淑娟,罗永胜,张亚娟,赵书怀;任丘潜山油藏剩余油分布及潜力分析[J];油气采收率技术;2000年01期

6 潘艇,周琦,朱学谦,严秋芬;文95块油藏精细描述、剩余油分布和综合治理一体化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2年01期

7 汪立君,陈新军;储层非均质性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J];地质科技情报;2003年02期

8 孙孟茹,高树新;胜坨油田二区沉积微相特征与剩余油分布[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9 杜庆龙,计秉玉,王元庆,杨会东,朱丽红;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法确定单层剩余油分布[J];石油学报;2003年02期

10 孙晖,穆增辉,曲凡军,姚晨明;垦利油田垦12断块剩余油分布综合研究[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原珍;;研究油藏非均质性确定剩余油分布[A];第五次东海石油地质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张世明;戴涛;陈燕虎;胡慧芳;;高非均质油藏高104-5区块剩余油分布数值模拟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3 杜庆军;陈月明;王静;;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定量预测剩余油平面分布[A];中国运筹学会第八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4 许长福;吴小军;郑强;;储层随机地质建模技术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A];2004第三届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5 宋炜;;据时延地层压力预测寻找剩余油分布[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刘鑫磊;姚长利;郑元满;;二度体地质建模过程中地质体自动划分算法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十八专题论文集[C];2013年

7 张永庆;李洁;渠永宏;吕晓光;陈舒薇;徐罗滨;;高含水后期密井网测井条件下精细储层表征及地质建模技术应用[A];2004第三届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8 杨龙;车明;周建堂;康丽侠;詹健;李儒春;;基于地质建模与数值模拟技术在侏罗系油藏开发的应用[A];低碳经济促进石化产业科技创新与发展——第六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王学武;杨正明;齐亚东;李海波;熊生春;;利用核磁共振研究特低渗透油藏微观剩余油分布[A];渗流力学与工程的创新与实践——第十一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杜庆龙;计秉玉;程宝庆;;不同尺度下剩余油的形成与挖潜方法研究[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通讯员张红超;提高石油采收率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N];中国石油报;2010年

2 段冲;金坛储气库含盐层系三位精细地质建模[N];中国石油报;2010年

3 丁亚洲 孙玉荣;胜采厂采收率位居集团公司榜首[N];中国石化报;2009年

4 记者 刘国安 通讯员 刘青 王瑞雪;大港采四创新工艺提高老区采收率[N];中国石油报;2006年

5 记者 张云普 通讯员 战志平;薄差层动起来 采收率提上去[N];中国石油报;2013年

6 龚畅;天然气的采收率[N];中国石油报;2002年

7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所 孙永祥;俄拟提高石油采收率 可采储量将提高30%~50%[N];中国经济导报;2012年

8 张晓 巫波;精细挖潜剩余油添信心[N];中国石化报;2013年

9 林信胜;中原拿到挖掘剩余油“金钥匙”[N];中国石化报;2003年

10 刘莉;为了剩余的67.8%[N];科技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文浩;非均质厚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D];长江大学;2012年

2 侯创业;月海油田海南3块储层地质建模与剩余油分布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3 唐丙寅;城市第四系沉积相三维可视化精细建模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4 闫树;非均质砂岩油藏储层精细地质建模等效表征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5 张顺康;水驱后剩余油分布微观实验与模拟[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6 邓瑞健;文东深层低渗透油藏中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及挖潜技术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5年

7 翁正平;复杂地质体三维模型快速构建及更新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8 李安琪;水淹层测井解释及剩余油分布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4年

9 曹永娜;地质建模和数值模拟一体化技术在剩余油开发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10 刘卫;老油田复杂油藏剩余油分布的新领域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竞;剩余油分布及挖潜对策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2 张伟鹏;QHD32-6油田北区剩余油分布及挖潜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3 徐俊;临盘油田边底水油藏人工水驱提氋采收率技术研究[D];长江大学;2015年

4 李晓东;剩余油分布及调整方案优化[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5 叶峰;曙三区块剩余油分布与二次开发方案设计[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6 武迪迪;新站北部区块剩余油分析及注水措施调整建议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7 邓晴阳;新疆石南低渗透油藏水淹识别及剩余油分布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8 姜丽莉;高30及高14断块剩余油分布及开发优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5年

9 赵石乐;长春油田C区块油藏建模[D];吉林大学;2017年

10 张田田;基于CT成像技术的剩余油微观分布及流动特征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5800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5800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28c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