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逐级调控示踪剂浓度产出模型研究
【图文】:
图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图Fig.2-1 Location of study area油藏地质基本特征资料分析,并对当地周围露出的地层观察研泊三角洲沉积,河流四通八达,,汇入其中,西方向展布,因此物源主要受北东方向影响积,其微相类型为水下分流河道,亚相为三铸体薄片镜下鉴定结果表明,本区长 6 储层中碎屑颗粒多分布在 0.05~0.1mm 之间,相括长石、石英等成分,研究区砂岩中主要是
图 2-2 长 6 粒度含量平均分布范围图Fig.2-2 Average distribution range of particlesize content in Chang 6图 2-3 长 6 粒度曲线Fig.2-3 Curve of particle size in Chang 6图 2-4 长 6 粒度概率累积曲线图Fig.2-4 Curve of particle size cumulative probability in Chang 6可以从图中了解到,研究区长 6 储层岩性主要以细砂岩为主,粒度较小,基质相对较致密。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E357.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戢灵美;王健;戢磊;赵景辉;李建辉;何小林;刘彦成;;裂缝性油藏选择性堵剂的室内研制及性能评价[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1年06期
2 张志强;郑军卫;;低渗透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技术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9年08期
3 付美龙;罗跃;何建华;杨文新;;聚丙烯酰胺凝胶在裂缝孔隙双重介质中的封堵性能[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8年03期
4 刘同敬;姜汉桥;黎宁;雷占祥;李秀生;;井间示踪测试在剩余油分布描述中的应用[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8年01期
5 刘同敬;姜汉桥;李秀生;雷占祥;赵金玲;李梅香;解立春;;井间示踪剂测试半解析方法体系数学模型[J];石油学报;2007年05期
6 刘同敬;张新红;姜汉桥;代兴斌;张培信;;井间示踪测试技术新进展[J];同位素;2007年03期
7 刘晓兰;姜瑞忠;郑勇;韩明俊;刘湘华;;示踪剂产出曲线双峰值研究[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7年01期
8 张善杰;冯向东;;井间示踪测试中示踪剂用量计算方法[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6年04期
9 李宜强;魏铁军;景贵成;;SMA强凝胶封堵裂缝性砂岩性能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10 李洪玺;刘全稳;王健;徐赋海;;弱凝胶流动规律及其提高采收率机理新认识[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文明;;多级段塞深部调剖技术推广应用[A];胜利油田北区堵水调剖技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查锋;井组示踪剂产出曲线解释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2 张勇;基于流线模拟的井间示踪剂解释方法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3年
本文编号:25800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580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