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大庆某致密油藏储层物性及渗流特征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4 04:45
【摘要】:致密油藏是指渗透率上限为1mD或3mD,岩性主要为砂岩、页岩及碳酸盐岩油藏。我国地广物博,致密油资源潜力巨大,主要分布于松辽盆地北部白垩系砂岩、准格尔盆地二叠系云质岩、渤海湾盆地沙河街胡相碳酸盐岩、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致密砂岩、酒泉盆地白垩系泥灰岩、四川盆地侏罗系等。2011年,大庆油田开始探索致密油的有效勘探开发途径。与一般油藏相比,致密油藏除了储层物性差、层间非均质性强、油水关系复杂等特点外,它的特点还在于无自然产能。论文选取大庆G区块储层的天然岩心,通过孔渗实验、粘土矿物分析、核磁共振、扫描电镜及单相水驱实验、油水渗流实验,系统分析了该区块的储层物性及渗流特征,得到以下结论与认识:(1)大庆G区块储层孔隙度集中在7%~13%,平均孔隙度为11.55%,岩心的最小渗透率为0.016mD,最大渗透率为0.277mD,平均渗透率为0.09mD,渗透率偏低,属于致密油藏。(2)该区块孔隙发育差,连通性差。粘土矿物总量平均值为13%,主要为绿泥石、伊利石及伊利石/蒙皂石间层。储层以亚微米级孔隙为主,岩心孔隙半径都集中在0.01-1?m之间,占89.16%,大于1?m的孔隙占10.7%,亚微米级孔隙是G区块油气主要的储集空间和流动通道。(3)G区块储层内流体束缚程度高,可动用性差。以边界层理论为基础,提出的新的非线性渗流模型能够很好的描述G区块储层岩心的单相水渗流特征,所以在渗流过程中不存在启动压力。(4)由于区块渗透率极低,油水两相渗流基本都是渗吸;较高驱替压力下,裂缝扩张,渗流能力提高。(5)油水渗流过程中,含水饱和度超过33%以后,岩心开始见水;含水饱和度大于61%时,油相渗透率为0,此后岩心仅产水。
【图文】:

油分,盆地


图 1-2 中国主要盆地致密油分布[39]Fig.1.2 Distribution of tight oil in major basins in China[39]致密油区的成藏环境多为陆相湖盆,导致形成条件与常规油成藏有着先,常规油藏形成主要包含六个要素:生、储、盖、圈、运、保,而过程中,只需要油源岩、低渗透储层、短距离运移和保存。由于储层密油的驱动力主要以超压驱动为主;致密油主要分布在油源岩附近,聚集的,所以它是没有明显油气水边界的[40]。连续的油气聚集,绝大留在烃源岩内,经过短距离运移,在盆地或背斜大面积连续分布。束段Ⅲ油组有着高丰度的泥灰岩作为烃源岩,干酪根热解生成石油及天温度高,压力越来越大,而泥质灰岩渗透率小,所以压力不能释放,缝,与溶蚀孔洞形成了储集空间及渗流通道,它是连续的成藏过程,式致密油藏[41]。“动力圈闭”[42]是致密油藏形成的重要成藏作用,通方式,使得油气在低渗透储层内运移,超压梯度越大,油气运移的距圈闭滞留的范围也就越大。由此可以看出致密油藏的成藏方式是在三过超压充注,最终将油气滞留,并聚集成藏。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表

流程图,实验流程


第二章 致密油藏孔隙结构特征分析Kg——气体渗透率,mPa s;A——岩心截面积,cm2;L——岩心长度,cm;Q0——大气压力下气体的流量,cm3/s;μg——气体的粘度,mPa·s;P1——入口断面绝对压力,MPa;P2——出口端面绝对压力,MPa;P0——大气压,,MPa。2)实验材料及设备测渗透率所用到的实验仪器有:氮气源、气体增压系统、环压泵、膜流量计和压力表。流程图如图 2-3所示。验样品为大庆 G区块岩心。皂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E3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煜;孙卫;桑宇;陈强;;姬塬地区长6段储层不同类型成岩相微观渗流特征研究[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7年01期

2 傅波;刘玉峰;张雁;张永平;高阿龙;杨国斌;;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三叠系储层微观渗流特征研究[J];石油化工应用;2012年09期

3 胡雅y=;乳状液的渗流特征[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S1期

4 孟选刚;杜志敏;王香增;白艳改;邵长金;;压裂水平缝渗流特征及影响因素[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6年03期

5 高旺来;安塞低渗油田孔隙结构对渗流特征曲线的影响[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3年01期

6 闫庆来;何秋轩;尉立岗;屈展;任晓娟;;低渗透油层中单相液体渗流特征的实验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2期

7 杨锡江;;低渗透油藏储层渗流特征研究[J];广东化工;2013年17期

8 于倩男;刘义坤;姚迪;刘学;于洋;;精控压裂薄差储层渗流特征实验研究[J];油气藏评价与开发;2019年01期

9 朱新宇;朱玉双;王平平;李超;张杨;田国庆;;胡151区延9储层流体微观渗流特征研究[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0年05期

10 彭小龙;刘学利;杜志敏;;缝洞双重介质数值模型及渗流特征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任晓娟;臧士宾;于娟;郑永仙;;低渗储层单相水微观非均匀渗流特征及影响因素[A];第十三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十六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论文集——E工业流体力学[C];2014年

2 吴冬妮;孙丽慧;袁方;罗恒;张瑞丽;;试井解释渗流特征分析与研究[A];第十三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石化专题论坛论文集[C];2017年

3 谷建伟;;基于微观渗流特征的数值模拟研究[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吴光焕;孙建芳;邱国清;王宏;;胜利稠油流渗流特征及应用研究[A];稠油、超稠油开发技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5年

5 刘雪玲;王华;费世祥;崔越华;王金成;夏守春;;苏里格气田致密储层渗流特征及动用控制因素研究[A];2018年全国天然气学术年会论文集(02气藏开发)[C];2018年

6 李道清;王彬;闫利恒;仇鹏;;低渗火山岩气藏微观气水渗流机理及渗流特征研究[A];2015年全国天然气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年

7 罗顺社;魏新善;彭宇慧;邵艳;吕奇奇;;真实砂岩微观模型在致密砂岩气水渗流特征研究中的应用——以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为例[A];2015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沉积学与非常规资源论文摘要集[C];2015年

8 李颖;李海涛;马庆庆;葛梁茜子;;低渗致密砂岩油藏注水过程中动态毛管效应及其影响下的渗流特征[A];第十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8年

9 郝玉鸿;乔亚斌;李晓芸;贾连超;杨海飞;陈崇;乐露;马渊;;低渗透气田不稳定试井解释方法探讨[A];青年人才与石化产业创新发展——第七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谭显春;邱红枫;曹宝军;;徐深气田火山岩储层渗流特征[A];2018年全国天然气学术年会论文集(02气藏开发)[C];201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柏林;低含油饱和度油藏成因及渗流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2 于倩男;杏南开发区精控压裂薄差储层渗流特征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7年

3 鹿腾;泡沫油流变特性及渗流规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4 张浩;阿尔凹陷腾一段储层微观孔隙结构与渗流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17年

5 华帅;多孔介质中弱凝胶的渗流和驱油特征可视化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D];上海大学;2016年

6 时建超;牛圈湖油田低渗透储层特征及对产能影响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7 李景岩;杏南开发区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研究及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8 康媛;鄂尔多斯盆地长6储层微观孔隙结构与渗流机理差异研究[D];西北大学;2016年

9 邴绍献;基于特高含水期油水两相渗流的水驱开发特征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3年

10 张新春;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储层特征及开发参数优化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薄利文;大庆某致密油藏储层物性及渗流特征的研究[D];浙江海洋大学;2018年

2 冯洋;多孔介质中气驱油渗流特征的微观可视化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8年

3 孙守蒙;杏76区储层孔隙结构及渗流特征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8年

4 刘学;杏十区薄差储层渗流特征实验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8年

5 白耀星;致密砂岩油藏油水两相渗流特征实验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7年

6 雷U

本文编号:25978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5978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4a3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