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金属掺杂ZSM-5分子筛制备及脱硫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7 04:46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硫含量原油的加工比例逐年提高,而我国对环保要求也日益提高,对燃料油中含硫量的控制也越加严格。吸附脱硫技术不仅操作条件温和、能够有效去除油品中的的噻吩类含硫化合物,且不影响油品质量,具有广阔的应用研究前景。本课题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微孔、多级孔(具有微孔和介孔结构)和整体式多级孔ZSM-5分子筛,并采用直接水热合成方法对ZSM-5分子筛掺杂Ce、Ni改性。采用FT-IR、XRD、N_2-吸/脱附、SEM和NH_3-TPD等方法对ZSM-5材料结构表征,研究不同金属离子改性对ZSM-5分子筛吸附脱硫性能的影响,探讨分子筛焙烧温度、剂油比、金属离子掺杂量、模型油初始浓度等因素对脱硫性能的影响。同时还研究掺杂的不同金属离子和分子筛硅铝比对ZSM-5分子筛的结构和脱硫效果的影响,通过对吸附脱硫过程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推测金属离子改性ZSM-5分子筛的吸附作用机理。通过实验得到以下结果:(1)不同孔径结构ZSM-5分子筛作为吸附剂,吸附脱除噻吩效果:多级孔≈整体式微孔分子筛;(2)多级孔ZSM-5分子筛掺杂不同金属离子后,Ce、Ni离子改性优于Cu、Fe离子改性之后的脱硫效果,且Ce、Ni掺杂量分别为1.3 wt%、0.6 wt%时脱硫效果最佳;(3)实验范围内,Ce-ZSM-5和Ni-ZSM-5分子筛吸附剂的最佳焙烧温度分别是400℃和500℃,模型油初始浓度均为500 mg/L,剂油比均为0.15 g/10 mL;(4)N_2-吸/脱附、FT-IR、NH_3-TPD检测结果显示,掺杂法制备的Ce、Ni改性ZSM-5分子筛,部分金属离子进入分子筛骨架使其介孔孔体积增加,而部分Ce、Ni金属离子则以负载形式存在分子筛孔道中,导致分子筛表面出现中强酸酸中心。分子筛的介孔孔道,有利于噻吩分子的扩散。而分子筛表面出现中强酸酸中心离子则有利于碱性的噻吩分子的吸附,以上两方面作用使Ce、Ni改性ZSM-5分子筛具有较好的吸附脱除噻吩的能力。动力学研究结果显示,拟n级动力学模型方程可以很好的描述Ce/Ni-ZSM-5分子筛对噻吩的吸附脱硫过程,反应级数n分别为1.2和1.5。通过拟合计算得到Ce-ZSM-5分子筛的吸附速率常数表达:k_(Ce)=3.6×10~(-1)exp(-6.0×10~2/T);Ni-ZSM-5分子筛吸附脱硫的速率常数表达式:k_(Ni)=3.1×10~(-1)exp(-4.0×10~2/T),在30℃时两者的吸附速率分别是q_(t1)=2.8×10~(-1)-(1.2×10~(-2)t+1.4)~(-4),q_(t2)=2.7×10~(-1)-(4.3×10~(-2)t+1.9)~(-2),两种改性分子筛表观吸附活化能分别为5.07 kJ/mol和3.30 kJ/mol。热力学研究结果表明,Ce-ZSM-5分子筛吸附脱硫过程是吸热过程,其吸附焓变为13.599 kJ/mol;Ni-ZSM-5分子筛吸附脱硫过程是放热过程,其吸附焓变为-6.38 kJ/mol。
【图文】:

整体式,集聚体


3.6.2 SEM 测试图 3-18 和图 3-19 分别为整体式多级孔 ZSM-5 的扫描电镜图和光学照片。SEM 结果显示,,整体式 ZSM-5 分子筛是由片层和多级孔道构成的集聚体。

照片,整体式,光学,照片


3.6.2 SEM 测试图 3-18 和图 3-19 分别为整体式多级孔 ZSM-5 的扫描电镜图和光学照片。SEM 结果显示,整体式 ZSM-5 分子筛是由片层和多级孔道构成的集聚体。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Q424.25;TE624.5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春红;方礼理;;FCC汽油加氢脱硫催化剂研究进展[J];当代化工;2015年04期

2 孙慧颖;甘海军;孙林平;;苯并噻吩在酸改性NaY分子筛上的吸附[J];燃料化学学报;2015年01期

3 尹海燕;李春虎;周洪洋;;NiO/γ-Al_2O_3反应吸附苯并噻吩[J];环境工程学报;2013年02期

4 王燕;王政;李云峰;;ZSM-5型分子筛的微波合成与表征[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5 任瑞霞;刘姝;宋雯雯;刘海莲;;ZSM-5分子筛的合成与应用[J];化工科技;2011年01期

6 戴燕;胡炳成;吕春绪;;乙二胺合成ZSM-5沸石分子筛的结构表征及其催化性能[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7 王岳;李凤艳;赵天波;吴诗德;董林茂;吴永前;;纳米ZSM-5分子筛的合成、表征及甲苯歧化催化性能[J];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8 赵野;申宝剑;高金森;;柴油脱硫技术评述[J];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05年10期

9 赵乐平,胡永康,庞宏,段为宇,李扬,周勇;FCC汽油加氢脱硫/降烯烃新技术的开发[J];工业催化;2004年04期

10 祁晓岚,刘希尧;丝光沸石合成与表征的研究进展[J];分子催化;2002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黄欢;吸附脱硫以及反应吸附脱硫吸附剂的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谷建蕾;新型MOF材料的合成及其在吸附脱硫中的应用[D];北京化工大学;2017年

2 程凯鹏;CeO_2/AC和Ag/AC燃油脱硫吸附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河南大学;2016年

3 薛鸿霏;分子筛表面酸性调变及其对噻吩类含硫化合物吸附的影响[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4 孙义可;ZSM-5/SiC复合材料的制备及H_2O_2为氧化剂的苯一步氧化制苯酚反应研究[D];河南大学;2015年

5 寇龙;干凝胶法合成新型多级孔ZSM-5分子筛[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6 孙琳琳;甲醇存在时异丁硫醇在La-Ce-HZSM-5上催化转化反应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7 陈明;ZSM-5分子筛合成新工艺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024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6024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074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