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四川盆地北部须四段物源与沉积体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2 04:05

  本文关键词:四川盆地北部须四段物源与沉积体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近年来,四川盆地北部中浅层油气勘探呈现出“多层系、叠合连片、低孔渗、高压、局部富集高产”的特点,陆相须家河组就是典型的代表。目前川北地区多口井在须家河组试气效果明显,其中又以元坝东-仁和场地区须四段勘探效果最为突出,仅L28井在须四段测试就获日产102.36万方天然气流;同时通南巴马路背构造、元坝西部须四段砾岩中亦获得了工业气流,取得了重大突破,说明四川盆地北部地区须四段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然而前期四川盆地北部地区的勘探和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元坝西部的须二、须三段,须四段的基础地质研究等方面还不够深入和系统。在前人研究成果详细调研的基础上,本论文通过野外调查、岩芯观察、岩石薄片观察、地化分析、测/录井资料研究等手段,明确了四川盆地北部须四段的物源方向、物源性质、物源的影响范围,确定该区须四段的相类型、相演化规律,明确了不同物源下沉积体系的特征及意义。采用标志层界面控制,目的层追踪及地层旋回对比等方法,结合地层厚度连续变化的原则,并借助研究区8条纵横向的连井地层格架对比剖面,对四川盆地北部须四段的地层进行划分与对比,认为须四段的地层厚度变化较大,总体自西向东地层先减薄再增厚,自北向南地层厚度趋向逐渐减薄,盆缘须四段厚度往往较大,盆内须四段厚度中心位于元坝东部地区。通过野外露头,碎屑组分和重矿物等资料的处理分析,认为四川盆地北部须四段沉积时期受到龙门山和大巴山物源的影响。但是,通过对元坝东部的L17、L4井的研究发现须四段上部主要发育长石岩屑砂岩,同时结合L17井成像测井所确定的古水流方向,表明在须四段沉积时期,元坝东部还受到来自北北东方向的物源影响。总体说来,四川盆地北部地区须四段存在三个方向物源,分别为北西向、北北东向、北东向。参考周缘造山带古陆的地层特征,认为北西向母岩层系以早期沉积的二叠系-早、中三叠统的海相碳酸盐岩地层为主。北北东向母岩层系或来自于秦岭造山带,为包含火山岩、变质岩、硅质岩的南华-志留纪地层。北东向物源在整个晚三叠世,对研究区的影响逐渐增强,在须四期影响范围广,沉积厚度大,在其沉积区见大量石英质、燧石质砾石,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其母岩层系主要为南秦岭泥盆纪地层。不同物源体系的展布范围和性质不相同,北西向物源体系主要影响元坝西部地区,以钙质、硅质砾岩和砂砾岩沉积为主,向盆内逐渐过渡为钙屑砂岩;北北东向物源体系下,在盆地边缘发育了低级变质岩和火山岩质砾岩,往盆内发展为岩屑砂岩和岩屑石英砂岩;北东向物源体系下主要发育硅质砾岩,向盆内发展为长石岩屑砂岩、岩屑砂岩,该物源体系为供源主体,物源充足,延伸范围广阔,主要影响普光至巴中一带;元坝中部是三物源体系的汇聚区。通过对研究区须四段地层的岩石类型、结构构造等综合分析,结合测井曲线的响应特征,结果显示研究区相标志类型十分丰富。须四段所发育的主要岩石类型包括砾岩、砂砾岩、中砂岩、细砂岩、粉砂岩、泥页岩等;须四段主要发育三段式的粒度累积概率曲线,又可进一步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典型三段式、跳跳悬式、一跳一悬夹过渡式;须四段所发育的沉积构造包括冲刷面、块状层理、平行层理、交错层理、水平层理、波纹层理、变形层理等,说明须四时期的沉积水动力存在明显变化;测井曲线形态有箱形、钟形、漏斗形、指状等,结合录井资料,建立了研究区须四段的测井-沉积响应模型。综合分析四川盆地北部须四段的砂体展布和地震属性特征,认为须四段沉积时期水体较浅,受控于不同物源,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相,包括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和前缘亚相。区分平原和前缘的重要依据为是否发育大规模砾岩、砂砾岩沉积。在沉积相分析的基础之上,总结研究区须四段沉积体系展布特征,认为不同物源体系控制下沉积物性质和沉积环境不同,因而导致不同沉积体系下所形成的有利储层,其特征和主控因素存在较大差异。
【关键词】:物源分析 沉积体系 须四段 聚类分析 四川盆地北部
【学位授予单位】:长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18.1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1章 绪论11-19
  • 1.1 论文来源、目的及意义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4
  • 1.3 研究内容、思路及技术路线14-16
  • 1.4 主要工作量16-18
  • 1.5 主要成果18-19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19-22
  • 2.1 研究区地质背景19-20
  • 2.2 地层发育特征20-22
  • 第3章 研究区物源分析22-49
  • 3.1 基于古流向的物源分析22-29
  • 3.2 基于岩石结构参数的物源分析29-31
  • 3.3 基于轻矿物组合的物源分析31-37
  • 3.4 基于重矿物特征的物源分析37-43
  • 3.5 基于砾岩特征的物源分析43-47
  • 3.6 物源综合分析47-49
  • 第4章 沉积相类型49-71
  • 4.1 相标志49-62
  • 4.2 沉积相类型62-70
  • 4.3 沉积相模式70-71
  • 第5章 沉积体系分析71-76
  • 5.1 单井相分析71
  • 5.2 连井相分析71-73
  • 5.3 沉积体系平面展布73-76
  • 第6章 多物源下沉积体系研究的意义76-84
  • 6.1 沉积物性质对储层的影响76-81
  • 6.2 沉积环境对储层的影响81-84
  • 第7章 结论84-85
  • 附图85-89
  • 致谢89-90
  • 参考文献90-96
  • 个人简介96-9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觉人 ,巫声扬 ,冯佩莘 ,王德生 ,马占文;四川盆地北部中生代砂岩型铀矿床成因探讨[J];四川地质学报;1981年00期

2 郑虹;胡明;陈英明;;四川盆地北部构造特征及盆山耦合分析[J];特种油气藏;2008年04期

3 李儒峰;郭彤楼;汤良杰;陈国飞;;海相碳酸盐岩层系不整合量化研究及其意义——以四川盆地北部二叠系为例[J];地质学报;2008年03期

4 曹杨;杨建书;邓绍强;胡明;何冰;曾茜;;四川盆地北部前陆盆地油气成藏控制因素分析[J];复杂油气藏;2012年01期

5 赵永庆;熊治富;刘雁婷;季春辉;邓金花;谭钦银;都占海;;四川盆地北部二叠系-三叠系沉积相与沉积演化[J];科技导报;2014年06期

6 蒋志斌;王兴志;张帆;曾德铭;张金友;鲁铁梅;;四川盆地北部长兴组-飞仙关组礁、滩分布及其控制因素[J];中国地质;2008年05期

7 朱觉人,巫声扬,冯佩莘,王德生,马占文;四川盆地北部中生代砂岩型铀矿床矿化特征与成因探讨[J];沉积学报;1983年02期

8 李小波;;震动世界的山脉——龙门山[J];百科知识;2008年21期

9 达丽亚;傅恒;李秀华;朱建敏;阮何文;;四川盆地北部元坝地区雷四上亚段埋藏成岩作用分析[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12年01期

10 陈梅涛,汤良杰,杨宁,李儒峰;四川盆地北部热史波动模型的建立和应用[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胡明;;四川盆地北部地区构造样式及成因分析[A];中国西部复杂油气藏地质与勘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记者 张晓松;都是少雨惹的祸[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周晓峰;四川盆地北部须四段物源与沉积体系研究[D];长江大学;2016年

2 梁诗明;四川盆地北部晚侏罗世和白垩纪沉积古地理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3 徐昌海;四川盆地北部地区珍珠冲段砂砾岩沉积体系及有利储层预测[D];西南石油大学;2012年

4 冉永良;四川盆地北部周边构造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四川盆地北部须四段物源与沉积体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08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608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913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