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川南五种典型植物根系分布及其对输气管道3PE防腐层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1 18:43
【摘要】:石油管道作为油气的载体,连接了上游资源和下游用户。截止到目前,全世界已经有几百万公里的管道在运行。然而石油管道埋设在土壤黑箱介质中,植物根系特别是穿透力强、挤压力大的多年生乔木根系的生长对石油管道3PE防腐层的穿透、挤压等物理机械破坏作用确实存在,不容忽视。本研究以川南地区广泛分布的5种典型植物马尾松(Pinusmassoniana)、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黄葛树(Ficus virens Ait.var.sublanceolata)、楠竹(Phyllostachyspubescens)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选样法,调查了川南5种典型植物根系的分布情况,运用微根管法、土压力计法,同时在室内利用琼脂模拟试验,拟合了川南地区5种典型植物的根系垂直分布模型、根系水平分布模型、根系穿透力模型及根系挤压力模型,并综合评估了5种植物根系对石油管道3PE防腐层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川南地区5种典型植物根系生物量垂直分布特征,运用Gale等构建的根系垂直分布模型Y=1-β~d进行模拟计算。构建了5种典型植物根系的垂直分布模型:香樟:Y=1-(0.9846)~d(R~2=0.9843)黄葛树:Y=1-(0.8013)~d(R~2=0.9310)杉木:Y=1-(0.9473)~d(R~2=0.9669)马尾松:Y=1-(0.9562)~d(R~2=0.8572)楠竹:Y=1-(0.9794)~d(R~2=0.9503)(2)根据川南地区5种典型植物的根系生物量的水平分布特征,构建了5种典型植物根系水平分布的根系生物量—水平距离模型:y=ax~2+bx+c拟合精度均在0.8以上,说明二次函数模型拟合较好,可以作为预测5种植物根系的水平分布情况。(3)拟合了川南地区5种典型植物的根系穿透力—根尖直径回归模型:y=-ax~2+bx拟合精度均在0.9以上,说明二次函数模型拟合较好,可以用来预测5种典型植物根系的最大穿透力。(4)拟合了川南地区5种典型植物的根系挤压力—时间模型、根系挤压力—根系生物量模型、根系挤压力—根系直径模型,其中根系挤压力—时间模型拟合度最高,均大于0.97,可以用来预测根系挤压力达到最大值时的月份。本研究调查了川南5种典型植物的根系分布情况,并构建了5种典型植物的根系穿透力模型、根系挤压力模型,预测了5种典型植物根系最大穿透力及根系最大挤压力出现的月份。但是并未观测到5种典型植物根系有穿透石油管道3PE防腐层的现象。5种典型植物对石油管道3PE防腐层产生了挤压,但是没有出现5种植物根系挤压石油管道3PE防腐层产生形变的现象。植物根系在触碰到3PE材料后生长呈现旋转弯曲现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模拟研究结果得出,川南地区五种植物根系生物量与垂直/水平距离的相关关系(y=1-β~d、y=ax~2+bx+c)以及植物冠幅与根系水平分布的相关关系(y=ax+b),根系生长具有一定的季节规律;植物根系对输气管道的主要影响是以根系生长过程中的挤压和穿透作用为主机械破坏作用,穿透力至少是9.67 MPa(模型拟合为13.28MPa,楠竹为22.72 MPa),挤压力最大为9.44 kpa,周围土体对管道所造成的最大压力值为896.69 kpa。由此,提出川南地区深根植物杉木、香樟、马尾松等分布在输气管道中心线两侧各5m范围内时具有潜在威胁;另外,黄葛树、楠竹等植物的根系水平分布超过5m,应同样视为对输气管道具有潜在威胁。
【图文】:

正面图,仪器设备,正面图


仪器设备安装正面图

立面图,仪器设备,立面图,原位


16图 3-2仪器设备安装立面图3.5.3 根系影像的处理从 2015年 3~9 月,2016年 1~3 月,每间隔一个月用土壤原位 360 度多层次旋转光电耦合图像监测仪(微根管袖珍影像成像系统,,CI-600 Root Scanner)对同一位置的土壤、根系剖面图像进行不变形的线性数据获取,非破坏性的原位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Q948;TE988.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再忠;;减少钢制弯管防腐层脱落几率[J];全面腐蚀控制;2016年12期

2 张冲;焦光伟;管金发;张柱柱;;磨料水射流剥离3PE防腐层试验研究[J];后勤工程学院学报;2017年02期

3 李长春;张晓灵;李明月;杨加栋;张群正;赵利;;海管防腐层高温阴极剥离影响因素研究[J];石化技术;2017年04期

4 田华;;3PE防腐层坡口机[J];石化技术;2017年04期

5 李泓甫;;关于影响3PE防腐层厚度及其均匀性的研究[J];全面腐蚀控制;2016年03期

6 姚彬;;燃气(埋地)钢制管道防腐层检测技术应用[J];赤子(下旬);2016年08期

7 龚敏;张婷;张国虎;曾祥梅;;影响埋地管道3PE防腐层剥离的因素探讨[J];全面腐蚀控制;2011年02期

8 张爱丽;;钢质管道3PE防腐层施工与质量控制技术[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1年09期

9 张爱民;张丽丽;;3PE防腐层失效现象分析[J];辽宁化工;2011年11期

10 徐锐;杨昌柱;侯凤生;;湿法烟气脱硫系统玻璃鳞片防腐层可靠性研究[J];煤炭技术;2010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小杰;;检测埋地钢质管道防腐层损伤的方法[A];2012年7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2 马士德;廖阳飞;王吉波;刘传安;苟晓超;王在东;李博亮;;“锌”防腐层及其防腐性能初探[A];“全球变化下的海洋与湖沼生态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14年

3 袁厚明;;地下管线防腐层人体电容法检测中的判断技术[A];第三届全国管道技术学术会议压力管道技术研究进展精选集[C];2006年

4 刘忠诚;;热熔PE去除机——新型油气管道3PE防腐层快速去除加热装置[A];中国油气管道建设与储运技术交流会暨油气储运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展示会论文集[C];2014年

5 李永年;尚兵;;油田埋地管道地面检测方法简介[A];山东石油学会第三届腐蚀与防护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6 付喜军;沈文;刘建西;;表面活性剂行业贮运设备的防腐[A];2005(第五届)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李琦;别沁;段行知;;某输气管道3PE防腐绝缘层失效问题分析[A];2017年全国天然气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7年

8 秦健;刘国波;苏明国;;压力容器油漆防腐层对超声测厚和安全评定的影响[A];2007'湖北·武汉NDT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高松;张华;姜林庆;;埋地钢质管道防腐层的研究[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城市燃气分会输配专业委员会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南京港华天然气高压管道防护评估报告[A];城市燃气2.5兆帕以上压力燃气管道设计、施工、管理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大庆 王爽 徐以民;云南给重大项目涂上“防腐层”[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3年

2 周兴涛;大连分公司制定防腐层大修管理办法[N];石油管道报;2005年

3 郭海涛;新旧埋地管道防腐层的检测评估[N];中国石油报;2003年

4 建信;埋地管道防腐层技术引入我国[N];中华建筑报;2001年

5 本报特约记者 刘志平 通讯员 武英俊 陈洪源;从大规模修复空白到开展课题攻关[N];石油管道报;2007年

6 王希岳;铜版画技法简介(上)[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张新武 特约记者 孙毅;“质量、安全尤为重要”[N];石油管道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马玲 通讯员 张龙 陈伟强;挑战大项目 焊出好口碑[N];中国石化报;2013年

9 记者 苏黎原;节能环保型防腐蚀泵获国家专利[N];运城日报;2008年

10 明传真 苏鑫;给千里管道打好防腐“补丁”[N];中国石化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郝宏娜;埋地金属管道阴极保护电位分布规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2年

2 陈世利;埋地管道防腐层缺陷检测与评价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宏基;川南五种典型植物根系分布及其对输气管道3PE防腐层的影响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8年

2 赵冉;天然气埋地金属管道检测项目优化分析与实践[D];北京建筑大学;2018年

3 韩廷鹤;山东某地天然气公司埋地钢管防腐层评价及缺陷点定位[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4 苏建中;葡二联—葡—联输油管道防腐层再用年限的预测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6年

5 张婷;3PE防腐层埋地钢质管道阴极剥离研究[D];四川理工学院;2012年

6 李平;超声波在钢板与防腐层中的传播特性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6年

7 赵洪彬;榆二联——宋一联埋地管道防腐层剩余工作能力的分析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5年

8 刘春亮;输油站场埋地管道防腐层选材与站间管道内检测评价[D];西南石油大学;2016年

9 张曼曼;埋地管道防腐层破损对阴极保护参数影响规律研究[D];中国民航大学;2016年

10 刘博闻;基于北斗/GPS同步技术的管道检测方法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6108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6108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9ac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