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油溶性稠油降粘剂的合成与分析
本文关键词:大庆油溶性稠油降粘剂的合成与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于能源的需求越来越高,石油作为各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可开采量与储存量已远远不足。但是我国稠油资源丰富,可以作为石油的替代,成为现在很多国家正在研究的课题。但是稠油中胶质与沥青质含量高,缔合作用强,造成稠油粘度大、凝点低,给运输与开采带来很大不便,所以对于稠油的研究主要是在如何给稠油降低粘度与凝点,增加其流动性,提高稠油的利用率。结合了国内外对于稠油降粘剂的研发,加热降粘、掺稀油降粘与化学降粘等方法,油溶性降粘因为加剂量小、合成工艺简单、后处理也相对容易等优点,成为公认的最优潜力的降粘方法。本论文以林源稠油为研究对象,以甲基丙烯酸甲酯、二乙烯苯、醋酸乙烯酯为单体,酒精为溶剂,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合成MDV;以甲基丙烯酸甲酯、二乙烯苯、过硫酸钾、十八醇为聚合单体,N,N-二甲基甲酰胺为溶剂,NaOH为引发剂聚合生成MDNF。然后对生成的两种聚合物进行傅里叶红外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形貌及其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和热失重分析等表征手段进行表征,按照《GBT265-1988石油产品运动粘度测定法和动力粘度计算法》,用毛细管法测定林源稠油及加入降粘剂后的粘度,计算比较合成降粘剂的降粘效果,包括表观降粘与净降粘效果。通过条件试验,探讨试验中的影响因素溶剂用量、原料配比、反应时间等对实验的影响,得出最佳的实验方案。第一种方案聚合成MDV,是一种层状的物质,微粒比较大,在对其加入林源稠油后,通过比较,得出最佳条件为溶剂酒精用量为100ml,反应温度为70℃,反应5个小时,加剂量为200ppm,在测试温度为40℃下,达到最佳效果,稠油粘度由180.1114 mm2·s-1降至58.063 mm2·s-1,表观降粘率为67.76%,净降粘率为16.06%。合成方法中改变条件容易出现增粘现象,因为高聚物本身粘度比较大的原因,降粘效果不是特别明显。第二种方案聚合成MDNF,是一种微粒直径大约在200纳米左右的球状微粒,将其直接加入林源稠油进行研究,得出最佳条件是溶剂N,N-二甲基甲酰胺用量为200ml、反应时间为6小时、反应物质量比为1:1,降粘剂加量为0.01g时达到最佳效果。在测试温度40℃下,稠油粘度由180.1114 mm2·s-1降至90.03mm2·S-1,降粘率达到50.01%。在测试时并没有借助二甲苯这种有毒溶剂,将MDNF直接加入林源稠油,安全环保。
【关键词】:稠油 降粘剂 二乙烯苯 甲基丙烯酸甲酯 聚合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E39
【目录】:
- 摘要8-10
- ABSTRACT10-12
- 第一章 绪论12-24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12
- 1.2 稠油12-15
- 1.2.1 稠油的定义12
- 1.2.2 稠油的分类及特点12-13
- 1.2.3 稠油高粘度的原因13-15
- 1.3 稠油降粘技术概述15-17
- 1.3.1 物理降粘15-16
- 1.3.2 化学降粘16-17
- 1.4 国内外油溶性降粘剂的研究应用17-19
- 1.4.1 国外研究应用17-18
- 1.4.2 国内研究应用18-19
- 1.5 油溶性降粘剂的种类19-21
- 1.6 油溶性降粘机理21-22
- 1.7 油溶性降粘剂存在的问题22
- 1.8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22
- 1.9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22-24
- 第二章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二乙烯苯-醋酸乙烯酯)油溶性降粘剂的合成及分析24-36
- 2.1 实验药品和仪器24-25
- 2.2 实验步骤25-26
- 2.3 样品表征26
- 2.4 降粘效果测定26-27
- 2.5 实验结果及分析27-34
- 2.5.1 红外分析27-28
- 2.5.2 扫描电镜28-29
- 2.5.3 差示扫描热分析和热失重分析29-31
- 2.5.4 MDV对林源站稠油的降粘效果31-34
- 2.6 本章小结34-36
- 第三章 聚(二乙烯苯-甲基丙烯酸甲酯)油溶性降粘剂的合成及分析36-52
- 3.1 实验药品和仪器36-37
- 3.2 实验步骤37
- 3.3 样品表征37-38
- 3.4 降粘效果测定38-39
- 3.5 实验结果分析39-50
- 3.5.1 红外分析39-40
- 3.5.2 扫描电镜40-42
- 3.5.3 差示扫描热分析和热失重分析42-43
- 3.5.4 MDNF对林源站稠油的降粘效果分析43-50
- 3.6 本章小结50-52
- 第四章 民欢UHT奶制备工艺52-62
- 4.1 引言52-53
- 4.2 工艺流程及其设备53-56
- 4.2.1 收奶系统53-54
- 4.2.2 标准化系统54
- 4.2.3 贮存54-55
- 4.2.4 UHT工艺段55
- 4.2.5 无菌灌装55
- 4.2.6 喷码55
- 4.2.7 贴盖55
- 4.2.8 装箱55
- 4.2.9 保温实验55-56
- 4.3 UHT系统56-58
- 4.3.1 UHT系统分类56
- 4.3.2 UHT工艺说明56-58
- 4.4 无菌罐装58-62
- 4.4.1 无菌罐装的概念及特点58-59
- 4.4.2 包装材料59-60
- 4.4.3 杀菌方法60-62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62-64
- 5.1 本文工作总结62
- 5.2 本文工作创新与展望62-64
- 参考文献64-70
- 致谢70-7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72-73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建华,刘琳,张连红;高稠原油乳化降粘剂的研制[J];抚顺石油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2 于萍,姜维,赵秉臣;一种高粘原油降粘剂的合成[J];沈阳化工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3 李建波,梁发书,郭川梅,肖超;稠油降粘剂的合成及其作用机理分析[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4 王付才,何涛,曹国民,卜祥军;稠油乳化降粘剂的研究[J];石油炼制与化工;2002年09期
5 吴本芳,张敏涛;复配型特稠原油降粘剂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6 吴本芳,吴慧敏,浦伟光,吴冠红,白丹;特稠原油用新型降粘剂的研究[J];精细石油化工;2004年05期
7 舒福昌;史茂勇;向兴金;;聚合物作为稠油降粘剂的实验研究[J];应用化工;2007年06期
8 刘忠运;李莉娜;;稠油乳化降粘剂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精细化工原料及中间体;2009年10期
9 上官昌淮;吴限;邹传黎;杜旭东;陈功剑;;稠油降粘剂复配及降粘效果研究[J];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09年09期
10 马含悦;李春福;;稠油降粘剂的复配降粘效果评价[J];广州化工;2011年1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健;具供氢体与催化中心双重结构的催化降粘剂及其降粘机理[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2 关润伶;稠油组分的结构分析及降粘剂的研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3 秦冰;稠油乳化降粘剂结构与性能关系的研究[D];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蒙;新型油溶性降粘剂的合成及性能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2 王一雯;油溶性降粘剂的合成及应用评价[D];沈阳工业大学;2016年
3 于世虎;稠油降粘剂合成与性能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4 杜丹丹;大庆油溶性稠油降粘剂的合成与分析[D];山东大学;2016年
5 谭井山;稠油降粘剂的制备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10年
6 何玉海;抗温耐盐稠油降粘剂的制备与性能评价[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7 王述银;克拉玛依油田三区块稠油降粘剂开发与机理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3年
8 王文清;耐温耐盐稠油降粘剂研制与应用[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9 王景洲;一种新型泥浆降粘剂的开发与应用[D];东北石油大学;2012年
10 宋世晶;稠油降粘剂的合成与评价[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大庆油溶性稠油降粘剂的合成与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16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61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