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侏罗系油砂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
本文关键词: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侏罗系油砂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油砂作为一种非常规油气资源,全世界范围内储量丰富。中国的油砂资源十分丰富,但是对油砂地质研究起步较晚,潜力巨大。2006年新一轮油气资源评价显示基本查清了塔里木盆地地表油砂的出露情况,初步计算全盆地油砂的地质资源量规模为12.36×108t,但整体勘探程度较低,对油砂地质特征及分布规律与成藏等认识不清,本文以盆地中库车拗陷巴什基其克地区油砂为例进行讨论分析,希望对区域乃至整个盆地的油砂勘探开发提供参考。对巴什基其克地区油砂野外地质调查与油砂钻井发现巴什基其克地区油砂资源丰富,油砂层属于中侏罗统克孜勒努尔组(J2kz)地层。可见克孜勒努尔组油砂层三层,累积厚度7m左右,实测剖面可见油砂层共2层,总厚度约7.5m,巴油砂1井钻取的岩心中,共获得高品质油砂岩心9.27m,共三层油砂。通过巴什基其克地区中侏罗克孜勒努尔组的油砂储层岩石进行岩石薄片、粒度分析、铸体薄片、扫面电镜、x衍射分析、孔渗以及含油率测试,得出岩性主要为岩屑砂岩与含砾粗砂岩,中砂岩、粉砂岩及泥岩发育较少。矿物成分中以岩屑为主,成分成熟度低。结合前人资料、野外特征和综合实验分析储层岩石样品体现出沉积相为曲流河相河床亚相。整体上油砂储层岩石孔隙度属于低孔-中孔,渗透率则分布不均匀,油砂储层部分特低渗、低渗、中渗及高渗都有分布,而非储层部分的岩石基本都为低渗。油砂储层的含油率在2~5.28%之间,平均值3.64%。储层的岩石中原生孔隙与次生孔隙并存,其中原生孔隙又分为原生粒间孔与原生粒内孔,次生孔隙又分为粒间溶蚀孔、粒内溶蚀孔和铸模孔。除此之外铸模孔与裂隙也较为发育。通过图像统计可见在个数上与面积上都是以次生粒间孔为主、平均面孔率为7.73%、配位数平均为1.47、孔隙直径平均为352.32μm、孔喉比平均为7.42、喉道宽度在1.3~56.76μm之间分布,平均为6.87μm。巴什基其克地区发育的油砂岩石的成岩作用类型主要有压实作用、压溶作用、溶蚀作用及胶结作用。强烈的压实作用是巴什基其克地区克孜勒努尔组储集砂岩孔隙度和渗透率降低的主要原因,是巴什基其克地区重要的破坏性成岩作用之一。巴什基其克地区克孜勒努尔组经历了强烈的破坏性成岩作用,溶蚀作用是研究区形成次生孔隙、发育有效储层的重要成岩作用类型。在库车巴什基其克地区油砂储层岩石中硅质胶结发育较为常见,主要表现为石英次生加大。岩石成岩属于中成岩阶段A期。通过巴什基其克地区发育的油砂油由于降解强烈,族组分中以沥青质为主,饱和烃含量平均在15%左右,细菌对有机质的贡献大于藻类,源岩具有较多陆生的或经微生物改造的有机质特征。油砂提取物中有机质演化阶段处于成熟阶段。广泛分布的克孜勒努尔组与恰克马克组半深湖-深湖亚相暗色泥页岩可能就是重要的烃源岩段。综合区域烃源岩条件、油砂储层条件及构造活动特征分析认为区域动力是该地区油气成藏的必要条件之一,由于陆内俯冲及来自南北两方的区域挤压作用,在库车坳陷形成了许多北倾的逆冲断裂,便形成了良好的油气运移通道,油气沿断裂继续运移,运移到地表或近地表与大气连通,遭受水洗氧化和生物降解等稠化作用形成油砂。
【关键词】:油砂 库车坳陷 侏罗系 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成因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18.13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2
- 前言12-19
- 0.1 立题依据及意义12-13
- 0.2 研究现状13-16
- 0.3 存在问题16-17
- 0.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17-19
- 第1章 区域地质概况19-28
- 1.1 区域构造特征19-21
- 1.1.1 大地构造位置19-20
- 1.1.2 构造演化20-21
- 1.2 地层特征21-25
- 1.3 石油地质特征25-28
- 1.3.1 库车坳陷的圈闭样式25
- 1.3.2 烃源岩特征25-26
- 1.3.3 储盖组合26-28
- 第2章 油砂的地质特征28-39
- 2.1 油砂的露头剖面地质特征28-32
- 2.2 油砂的钻井地质特征32-39
- 2.2.1 钻遇地层32-34
- 2.2.2 油气显示情况34-37
- 2.2.3 地层岩性特征、电性特征37-39
- 第3章 油砂的储层发育特征39-61
- 3.1 油砂储层岩石特征39-47
- 3.1.1 岩石特征39-43
- 3.1.2 沉积环境分析43-47
- 3.1.3 沉积相与油气的关系47
- 3.2 物性特征、储层类型及储集空间47-54
- 3.2.1 物性特征与储层类型47-50
- 3.2.2 储集空间50-54
- 3.3 成岩作用54-61
- 3.3.1 压实及压溶作用54-56
- 3.3.2 溶蚀作用56-57
- 3.3.3 胶结作用57-61
- 第4章 库车坳陷油砂油地球化学特征61-70
- 4.1 族组分组成特征61
- 4.2 饱和烃特征分析61-70
- 4.2.1 生油母质的判定61-65
- 4.2.2 油砂油成熟度分析65
- 4.2.3 生物降解和氧化程度分析65-70
- 第5章 库车坳陷油砂成藏模式70-73
- 5.1 油砂成藏条件70-71
- 5.2 油砂的成藏模式71-73
- 结论73-75
- 参考文献75-80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80-81
- 致谢8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文同;单玄龙;陈贵标;林长城;梁也;徐建华;;川西北天井山泥盆系平驿铺组油砂储层沉积学研究[J];世界地质;2015年03期
2 陈刚;林良彪;王威;陈洪德;郭彤楼;;元坝地区须家河组砂岩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J];石油实验地质;2014年04期
3 李萌瑶;赵欣;周科;王有孝;;柴西地区古近系油砂有机地球化学特征[J];新疆石油地质;2014年02期
4 范文同;郑新华;袁仕俊;王华伟;田隆梅;赵新建;;大北高陡构造地应力测井解释及致密砂岩储层有效性评价[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14年01期
5 何登发;李德生;何金有;吴晓智;;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和西南坳陷油气地质特征类比及勘探启示[J];石油学报;2013年02期
6 能源;漆家福;谢会文;李勇;雷刚林;吴超;;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北部边缘构造特征[J];地质通报;2012年09期
7 谢会文;李勇;漆家福;李青;陈元勇;玛丽克;许安明;;库车坳陷中部构造分层差异变形特征和构造演化[J];现代地质;2012年04期
8 刘兴兵;黄文辉;;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油气运移与油砂成矿分析[J];四川地质学报;2011年03期
9 胡守志;李水福;张冬梅;马军;;原油中难以分辨的复杂混合物研究进展[J];石油实验地质;2011年03期
10 罗茂;耿安松;廖泽文;单玄龙;;四川盆地江油厚坝油砂有机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研究[J];地球化学;2011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罗洪浩;松辽盆地上白垩统斜坡运移型油砂成藏主控因素与分布规律[D];吉林大学;2013年
2 张斌;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典型油气藏成因机制与分布规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3 武文慧;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储层砂岩特征及成岩作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4 刘小洪;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砂岩储层的成岩作用研究与孔隙成岩演化分析[D];西北大学;2008年
5 王洪星;库车坳陷北带断裂控制气藏形成机制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7年
6 张俊;塔里木库车前陆盆地油源与成藏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长城;柴达木盆地柴西地区新近系油砂地质特征及成藏模式[D];吉林大学;2015年
2 李萌瑶;柴西地区古—新近系油砂地球化学特征及成藏模式[D];长安大学;2014年
3 刘芳;库车坳陷中部巴什基奇克组沉积相研究[D];长江大学;2013年
4 张国锋;库车坳陷东部侏罗系构造特征[D];西北大学;2011年
5 石刚;库车坳陷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的影响[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6 曹连宇;库车坳陷大北—克拉苏构造带油气成藏机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7 曹远志;库车坳陷东段山前带构造特征[D];西北大学;2009年
8 岳翠;松辽盆地南部伏龙泉断陷北部下白垩统沉积体系及储层特征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杨宪彰;库车坳陷克—依构造带典型油气藏成藏机制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06年
10 雷燕平;库车坳陷西部库姆格列木组高精度层序格架和储层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本文关键词: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侏罗系油砂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18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61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