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YC区块本溪组储层特征及评价

发布时间:2020-04-19 17:51
【摘要】:本论文以鄂尔多斯盆地YC区块石炭系本溪组为研究对象,开展大量岩心观察、测井数据、铸体薄片以及压汞等分析测试,对本溪组的小层划分、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特征、岩石学特征、储层特征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建立本溪组有效储层划分标准,并且对YC区块本溪组储层进行评价。论文取得以下主要认识与成果:(1)YC区块本溪组地层划分中识别出2个标志层:本溪组顶部“8~#、9~#煤层”,底部“铁铝土质岩”。根据标志层,同时兼顾沉积旋回、沉积厚度原则,在纵向上把本溪组划分为3个段。本溪组地层厚度变化相对较小,顶底界的构造形态相近,整体为一个西倾单斜,发育近东西向延伸的低幅鼻状隆起。(2)本溪组以障壁岛砂坝为骨架砂体。本3时期在研究区主要发育的沉积微相为障壁岛,而o_湖的分布则相对局限;本2时期障壁岛发育范围相对比本3时期小,o_湖沉积范围进一步扩大;本1时期障壁岛分布范围进一步缩小,o_湖沉积范围相对更大。本1时期由于障壁岛分布受潮汐水道的切割和强烈改造,成排分布特征不明显,主要呈孤立分布,展现多个孤立障壁砂体的沉积特征。(3)本溪组储层以石英砂岩为主,岩屑石英砂岩次之,填隙物主要由方解石、高岭土和泥质组成,它们的含量约占填隙物总含量的73.7%。砂岩分选普遍较好,磨圆度较好,粒度以中-粗粒为主。本溪组各层段储层物性相对较差,平均孔隙度为3.06%~7.83%,渗透率平均值为(0.45~3.46)×10~(-3)μm~2,孔隙度与渗透率呈正相关性,相关系数(R~2)为0.7045。(4)本溪组储层的层内非均质程度相对较强,各小层平面非均质性较强,层间非均质性弱。本溪组障壁岛储层在平面分布主要为Ⅱ类和Ⅲ类储层,Ⅰ类储层在本3段、本2段、本1段的少数井区有分布。
【图文】:

路线图,研究技术,路线图


研究技术路线图

分布图,本溪组,沉积旋回,区块


地层沉积旋回划分主要是以地层岩性和测井资料变化特征为基础,通过岩石的颜色、岩性、构造等在垂向上表现出来的有规律地重复出现。建立地层沉积旋回系统是明确勘探目的层系的生储盖组合特征及其储层分布规律的基础。沉积盆地的构造活动性和气候变化决定了地层沉积旋回的发育特征(EI-Kadi A I et al.,2014)。地层沉积旋回是小层段划分的依据。当地壳下降,发生水进,水退逐渐加深,,就形成由粗到细的沉积(王爱霞,2011)。地层岩性从下到上粒度逐渐变小称为正旋回,反之为反旋回。正旋回沉积通常反映的沉积环境为水进序列,在测井曲线上表现为钟形,而反旋回通常沉积环境为水退序列,测井曲线表现为漏斗形。YC区块气田在本溪组为障壁海岸-o_湖相沉积,沉积微相上整体表现为障壁岛、o_湖的正旋回沉积特征,在岩性剖面上表现为含砾粗砂岩、泥岩的正韵律,层次鲜明,易于区分(图2-3)。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618.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谦平;王若谷;高飞;银晓;;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探区上古生界物源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6期

2 任婷;漆万珍;曹红霞;王凯;;鄂尔多斯盆地延长东区上古生界储层“四性”关系研究[J];非常规油气;2015年06期

3 喻建;马捷;路俊刚;曹琰;冯胜斌;李卫成;;压汞—恒速压汞在致密储层微观孔喉结构定量表征中的应用——以鄂尔多斯盆地华池—合水地区长7储层为例[J];石油实验地质;2015年06期

4 谭玉涵;吴晓明;史红芳;陈刚;;小层精细划分在储层非均质性研究中的应用——以BD油田Y133井区长63储层为例[J];地下水;2015年05期

5 张翔;王义;杜武军;刘飞飞;王鑫;杨勇;;鄂尔多斯盆地延安气田石炭系本溪组储层特征[J];石化技术;2015年08期

6 沈英;韩小琴;程玉群;吴春燕;吕迎红;王凯;;延长探区上古生界储层孔隙特征与成岩作用研究[J];非常规油气;2015年04期

7 曹跃;银晓;赵谦平;王冠男;;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探区上古生界烃源岩特征与勘探方向[J];中国石油勘探;2015年03期

8 杨华;刘新社;闫小雄;张辉;;鄂尔多斯盆地神木气田的发现与天然气成藏地质特征[J];天然气工业;2015年06期

9 唐海评;陈世加;张潇文;黄囿霖;姚宜同;;物性与孔喉结构对致密砂岩储层含油性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华池—合水地区长7段为例[J];断块油气田;2015年02期

10 马瑶;李文厚;王若谷;庞军刚;吴越;;鄂尔多斯盆地子洲地区上古生界沉积相及演化特征[J];地质科学;2015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魏红红;鄂尔多斯地区石炭—二叠系沉积体系及层序地层学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陈斌;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储层特征及产能分析[D];西北大学;2016年

2 张翔;鄂尔多斯盆地延长东区本溪组沉积相及储层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3 杨欢;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储层综合评价[D];西北大学;2014年

4 牛捷;鄂尔多斯盆地华池—白豹地区长6油层组储层特征及评价[D];西安石油大学;2012年

5 王爱霞;胜坨油田坨11断块沙二段精细地层对比及沉积微相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6 崔宏伟;鄂尔多斯盆地定边地区延10储层特征及有利区带预测[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7 秦晓艳;延长南部本溪组储层特征及其与天然气富集关系[D];西安石油大学;2010年

8 罗媛;宁县庆阳地区延长组长6段事件沉积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9 肖丽;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早期沉积体系与沉积演化规律[D];西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335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6335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f90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