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贵州德江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5 16:31
【摘要】:本文以黔东北德江地区五峰-龙马溪组黑色页岩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总结前人资料的前提下,通过实测地层剖面、野外路线及样品测试分析数据,探讨了德江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矿物组分、沉积相特征及物性特征。针对富有机质页岩,研究其有机质地球化学特征,并进行了原始有机质丰度的恢复。分析了影响德江地区含气性影响因素,同时通过与邻区富有机质页岩进行对比,对研究区页岩含气潜力进行了初步研究。(1)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中脆性矿物主要为石英、长石。石英含量与TOC值呈正相关。粘土矿物主要为伊利石和伊/蒙混层,粘土矿物与TOC值呈负相关。岩性由下往上为五峰组下段灰黄-灰绿色页岩、黑色页岩、上段(观音桥层)泥质灰岩;龙马溪组下段黑色页岩、上段泥质粉砂岩、钙质粉砂岩。研究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为陆棚沉积体系,表现为深水陆棚与浅水陆棚交替沉积,由下往上可分为泥质深水陆棚、灰泥质浅水陆棚、泥质深水陆棚及砂质浅水陆棚。(2)五峰组-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有机质类型以Ⅰ型为主,少量为Ⅱ_1型。热演化度Ro值主要分布于1.64~2.03%,为高成熟期,凝析气-湿气阶段。富有机质页岩残余有机质丰度为0.9~7.35%,非黑色页岩段TOC值分布范围为0.01~0.5%,五峰组下段由下往上TOC值逐渐增大,龙马溪组由下往上TOC值逐渐减小。选用2.23作为原始有机质恢复系数,恢复后的富有机质页岩TOC值分布范围为2.12~16.39%,非黑色页岩段TOC值小,恢复后意义不大。(3)通过氮气吸附实验,测出了页岩的吸附脱附曲线,并对吸附脱附曲线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确定了研究区页岩的孔隙形态以平行夹缝内壁的孔隙及狭缝孔状为主,兼有墨水瓶状。测出了泥页岩储集层的BET比表面积分布范围为7.1265~19.2223m~2/g;BET总孔容分布范围为0.0077~0.0234ml/g,比表面积和总孔容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孔隙主要有粒间骨架孔、溶蚀孔、粘土集合体内矿片间孔、铸模孔、有机质孔、成岩收缩裂缝、层间页理缝,同时阐述了孔隙结构演化,确定了研究区页岩处于晚成岩阶段的B期。孔隙度值分布于3.98~7.99%。渗透率主要分布于0.0008~0.0078×10-3μm~2,为特低孔渗储层。(4)页岩的吸附量不仅受到TOC的控制,粘土矿物的含量对其也有很大影响,不同的矿物其吸附量也不一样。不同的有机质类型生烃能力也有很大差别,Ⅰ型干酪根的生烃、吸附能力一般高于Ⅱ型和Ⅲ型。TOC值与含气性成正相关,烃源岩热演化度越高,有机质内部微孔隙增多,比表面积也相应的增大,从而增大了富有机质页岩的吸附量。研究区,保存条件对含气量的影响主要包括构造运动、顶底板特征两个方面。构造抬升改变了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的埋深,同时产生的断裂和裂缝破坏了页岩原有的封闭性,导致页岩气的散失;顶底板对页岩气有封闭作用,顶底板岩性不同,其抗压能力也有很大差别,且剥蚀区的盖层封盖能力不如深部盖层。研究区富有机质页岩厚度较薄,埋藏浅,断裂发育,导致页岩气的自封闭较差,以现在页岩气勘探开发技术,相比于黔西北地区及四川盆地,研究区可勘探开发的页岩气资源量十分有限。
【图文】:

页岩气,页岩,盆地,有机质


1-县城;2-乡镇;3-国道;4-省道;5-水系;6-研究区范围图 1-1 研究区交通位置图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3.1 国外研究现状19 世纪 20 年代初,随着美国页岩气的商业开采,标志着页岩气资源的产业化开采开始,在阿巴拉契亚、密歇根等多个盆地成功地实现了页岩气产量化开采,最典型的主要有 Fort Worth 盆地 Barnett 页岩、威利斯顿盆地的 Bakken 页岩、圣玛利亚盆地 Monterrey 页岩。Barnett 页岩的主要岩性为含条带硅质页岩,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Ⅰ型和Ⅱ型(Jarvie et al,2005),孔隙度为 2%~10%,累计厚度为60-240m,有机碳含量 4%~8%,有机质成熟度 0.6%~1.4%(Curtis et al,2012;梁超,2007)。富硅质有机质页岩段,矿物组分含量分别为:石英约 45%,粘土矿物主要为伊利石,含量约 27%,碳酸盐矿物约 8%,长石约 7%,有机质及黄

技术路线图,测试分析,剖面,典型岩性


图 1-2 技术路线图的工作量文开展以来,先后进行了室内和野外的工作,,具体工作量如资料收集:资料的收集包括研究区相关报告的查阅和文献调关文献,其中英文文献 50 余篇,中文文献 100 余篇。实测剖面及路线调查:论文中涉及的相关地层剖面 5 条,分家岩、清水塘及共和剖面,对地层进行了重新划分、观察其岩典型的岩性、生物等进行了照相、采样工作。相关野外地质调与剖面的典型岩性、生物特征及地层厚度进行对比,分析其测试分析:在前期野外工作的基础上,对剖面及路线上的典,包括薄片、TOC、Ro、全岩分析、扫描电镜、干酪根同位射线衍射等,具体测试分析如表 1-1。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618.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鄢杰;潘仁芳;唐小玲;杨宝刚;潘勇利;李晓薇;李晨溪;;页岩中油气的滞留机制及富集机理差异性比较[J];断块油气田;2015年06期

2 李俊;唐书恒;郎雨;郗兆栋;;华北过渡相页岩气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以山西省文水地区为例[J];中国矿业;2015年S2期

3 范文斐;侯读杰;梁钰;;中国南方页岩气牛蹄塘组与龙马溪组成藏条件对比研究——以渝东南地区为例[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5年27期

4 张琴;刘畅;梅啸寒;乔李井宇;;页岩气储层微观储集空间研究现状及展望[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5年04期

5 李霞;王勤;黄志诚;;页岩孔隙结构研究进展及下扬子古生界页岩孔隙特征[J];地质学刊;2015年01期

6 李志鹏;;中上扬子五峰组页岩有机质丰度恢复及评价[J];特种油气藏;2015年02期

7 庞雄奇;李倩文;陈践发;黎茂稳;庞宏;;含油气盆地深部高过成熟烃源岩古TOC恢复方法及其应用[J];古地理学报;2014年06期

8 李海;白云山;王保忠;张国涛;;湘鄂西地区下古生界页岩气保存条件[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4年06期

9 张盼盼;刘小平;王雅杰;孙雪娇;;页岩纳米孔隙研究新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14年11期

10 范二平;唐书恒;张成龙;姜文;;湘西北下古生界黑色页岩扫描电镜孔隙特征[J];古地理学报;2014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鹏;页岩封闭性与有机质生烃特征、矿物组成及孔隙结构特征之间的联系[D];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7年

2 闫剑飞;黔北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黑色岩系页岩气富集条件与分布特征[D];成都理工大学;2017年

3 张小龙;四川盆地及周边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有机质特征、沉积环境和含气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4 马若龙;湘中、湘东南及湘东北地区泥页岩层系地质特征与页岩气勘探潜力[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刘瑞];绥阳凤冈区块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气保存条件研究[D];贵州大学;2017年

2 邢浩婷;渝东北下寒武统牛蹄塘组富有机质页岩沉积与储层特征[D];成都理工大学;2017年

3 尚福华;黔北凤冈三区块构造对牛蹄塘组页岩气成藏的影响[D];贵州大学;2017年

4 白志强;川西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5 邱嘉文;四川盆地东缘五峰—龙马溪组页岩岩相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6 窦菲菲;川东龙马溪组下部页岩储层特征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7 张旋;鄂西地区及其邻区下震旦统陡山沱组黑色页岩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8 曾祥亮;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6504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6504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4ef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