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川西北部双鱼石地区构造特征及变形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2 11:04
【摘要】:近年来,川西北部地区古生界地层油气勘探取得重要进展。双鱼石地区位于川西北部属于山前复杂构造区,由于该地区在形成演化过程中经历了多期次、多旋回的构造运动,致使其构造样式多解且未落实,油气勘探工作进一步开展受到限制。因此有必要对川西北部双鱼石地区的构造几何特征、构造演化特征及变形机制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本文通过解释研究区的二维地震剖面,分析钻井资料,并结合平衡剖面恢复及构造物理模拟,对双鱼石地区的构造特征及形成演化进行研究,并分析隐伏构造带的变形机制。取得了符合实际区域构造变形特征的认识:(1)川西北部双鱼石地区总体构造格局具有明显的“分带分层”特征。a.横向上,具有分带性。以地腹北东—南西走向的(1)号断裂为界,可划分为逆冲构造带和隐伏构造带。b.纵向上,具有分层性。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的膏盐岩层及寒武系底面的泥页岩层作为滑脱层对该地区构造变形起到了控制作用。以两套滑脱层为界划分为上、中、下三个构造变形系统。其中前寒武系地层作为下构造变形系统,构造变形较弱,断层不发育;寒武系至下三叠统嘉陵江组的中构造变形系统,变形强烈,多发育冲起构造及构造三角带;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之上的上构造变形系统,呈被动变形特征。(2)根据平衡剖面恢复,认为双鱼石地区隐伏构造带是多期作用的结果。a.海西期受区域拉张应力发育小型同沉积正断层;b.进入印支晚期,由于受到北西—南东向的推挤作用,构造动力学环境变为挤压环境,先期正断层发生反转且在该时期形成冲起构造雏形;c.喜山期的挤压环境又一次叠加,对先期构造进行改造,最终形成了现今的构造形态。(3)通过构造物理模拟实验,并结合平衡剖面技术,认为双鱼石地区隐伏构造带的基本构造格局形成于印支晚期。由于松潘—甘孜高原的快速隆升,双鱼石地区受北西—南东向重力滑覆推挤作用,冲起构造带雏形形成。喜山期,由于印度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俯冲,双鱼石地区受北西—南东向强推挤作用,对先期构造进行改造,最终定型。
【图文】:

地质图,川西北,构造纲要图,地质图


区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大地构造位置隶属于上扬子克拉通北缘龙门山山前褶皱带,是目前川西北部深层天然气勘探的重要地区(沈浩 等,2016;邱莎莎 等,2017;苏强 等,2017)(图1-1)。图 1-1 川西北段构造纲要图(据 1:20 万地质图简化)近年来,川西北部地区古生界地层油气勘探取得重要进展。2012 年,在龙

分布情况,龙门山,前陆盆地,平面位置


北达广元,南止天全,,纵向长约570km,横向宽约100km(图1-3)。该地区的变形特征具有分层性、分段性和分带性,区域内的大型断裂带、构造转换带及滑脱层的分布情况对其变形特征具有控制作用。从东向西,可分为龙门山前断褶带和前陆坳陷带,龙门山前断褶带构造特征以逆冲变形为主,断裂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思云;;秦岭群的构造变形及变质作用的分析[J];陕西地质;1987年01期

2 胡骁;牛树银;张英涛;;华北地台北缘中上元古界的构造变形[J];河北地质学院学报;1987年04期

3 王子潮;王亚南;;构造变形与热液成矿[J];地质学报;1987年02期

4 屈奋雄;辽宁鞍山地区元古宙岩群构造变形及其对铁矿床分布的控制规律[J];地质找矿论丛;1988年02期

5 刘文灿;李东旭;高德臻;;铜陵地区构造变形系统复合时序及复合效应分析[J];地质力学学报;1996年01期

6 方明;鞠振南;王泽;;鞍山地区南北铁矿构造变形带基本地质分析[J];现代矿业;2009年04期

7 李s

本文编号:26601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6601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3b9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