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川西南段地区构造特征及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前景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9 22:58
【摘要】: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野外踏勘、多口钻井资料、多条二维地震剖面对川西坳陷南段地区的地表-地腹构造、基础油气地质条件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其构造演化阶段以及各演化阶段对基础油气地质条件的控制作用,同时利用构造砂箱物理模拟实验对该区晚期构造进行模拟,探讨晚期构造变形特征对油气条件的改造,并对该区油气地质前景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川西南段地表出露三叠系-第四系的地层,钻井-地震剖面揭示该区域古生界-新生界地层较为完整,缺失中上寒武统-石炭系地层。现今平面上该区域可以划分为四个构造带,分别为Ⅰ区龙门山前缘扩展变形带、Ⅱ区名山向斜隐伏构造带、Ⅲ区熊坡-龙泉山断褶带和Ⅳ区峨眉-瓦山断褶带。(2)川西南段的构造演化阶段分为四个阶段:(1)前震旦基底形成阶段(AnZ)古地台的形成与裂解过程;(2)被动大陆边缘稳定克拉通阶段(Z-T_2)整体隆升-沉降背景下稳定沉积-弱挤压-弱拉张的旋回;(3)陆相盆地发育阶段(T_3-E)持续接受陆相碎屑沉积,构造活动较弱;(4)喜马拉雅晚期隆升阶段(N-Q)研究区受各向应力的影响开始褶皱变形,为现今构造的主要定型期。(3)研究区海相油气生储盖组合主要有三套,即:(1)九老洞组(烃源岩)+灯影组(储集层)+九老洞组(盖层)上生下储顶盖型;(2)九老洞组(烃源岩)+二叠系栖霞-茅口-峨眉山玄武岩组(储集层)+中下三叠统(盖层)下生上储顶盖型;(3)九老洞组(烃源岩)+雷口坡组(储集层)+上三叠统(盖层)下生上储顶盖型。其中前两类烃源与储层基本上直接接触,而后一类则为跨层组合。(4)研究区该区域深层油气成藏系统明显受构造演化控制具有改储、提运、厚盖、利生储盖组合等特征。改储指:(1)桐湾运动对灯影组储层初次岩溶改造;(2)加里东运动使得研究区中上寒武统-石炭系地层被剥蚀,对灯影组储层二次岩溶改造;(3)东吴运动对二叠系茅口组储层初次岩溶改造;峨眉地裂运动对二叠系栖霞组热液改造、玄武岩组顶部风化壳对玄武岩储层的改造。提运指:(1)桐湾运动、加里东运动和东吴运动形成了三套不整合面,不整合面是油气运移重要的通道,桐湾期不整合面和加里东不整合面的重合提高油气运移的效率;(2)喜马拉雅期的构造活动形成三类断层,其中一类具有建设性作用,使得深层震旦系、二叠系古气藏能沿着断裂运移至浅层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中形成次生气藏。厚盖指:川西南段发育厚层的中下三叠统膏盐岩,同时由于构造运动的影响,该区沉积了巨厚的上三叠统-第四系的陆相碎屑岩,因此该区盖层条件较好。利生储盖组合指:川西南段的构造活动对该区的生储盖组合的建设性作用,(1)加里东运动的剥蚀作用,出现了九老洞组(源)+二叠系栖霞-茅口-峨眉山玄武岩组(储)+中下三叠统膏盐岩(盖)的下生上储高效的组合;(2)喜马拉雅期的构造活动在Ⅱ区名山向斜隐伏构造带西缘出现了深大隐伏断裂,使得深部震旦系、二叠系古气藏能沿着断裂运移至浅层,形成九老洞组(源)+雷口坡组(储)+上三叠统(盖)下生上储顶盖型的跨层组合。(5)研究区油气成藏活动受构造控制明显,主要分为古油藏阶段(晚三叠世-中白垩世)-古气藏阶段(晚白垩世-古近纪末)-现今气藏调整、破坏阶段(新近纪以来),早期构造控制了油气的基础地质条件,但后期改造变形则对油气最终成藏起了重要作用。中下三叠统的膏盐岩在构造变形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膏盐岩之上的构造变形强烈,断裂发育,保存条件被破坏严重,但膏盐岩之下构造变形小,古构造保存好,油气聚集条件好,有利于古油气藏的保藏。因此,川西南段膏盐岩之下的海相地层中,烃源岩和储集层发育且具有优秀的生储盖条件,因此其勘探前景较好。综合现在的资料研究结果认为。川西南段主要的成藏有利区为Ⅲ区熊坡-龙泉山断褶带(古气藏保存区)、Ⅱ区名山向斜隐伏构造带(古气藏+次生气藏保存区),而Ⅰ区龙门山前缘扩展变形带、Ⅳ区峨眉-瓦山断褶带因新近纪以来的构造破坏,油气保存条件较差,油气成藏前景差。
【图文】:

川西南,构造单元划分


川西南段地区构造单元划分图

地质图,构造分布,地质图,川西南


川西南段地区构造分布图(底图为1:20万地质图)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P618.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晓涛;鲍征宇;谢淑云;;四川盆地西南中二叠统白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J];地球科学;2016年01期

2 卓皆文;江新胜;王剑;崔晓庄;伍皓;熊国庆;陆俊泽;江卓斐;;川西新元古代苏雄组层型剖面底部豆状熔结凝灰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15年04期

3 沈平;张健;宋家荣;洪海涛;唐大海;王小娟;汪华;罗文军;;四川盆地中二叠统天然气勘探新突破的意义及有利勘探方向[J];天然气工业;2015年07期

4 邓胜徽;樊茹;李鑫;张师本;张宝民;卢远征;;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震旦(埃迪卡拉)系划分与对比[J];地层学杂志;2015年03期

5 赵高平;刘树根;邓宾;李智武;王兴建;万元博;李金玺;;不同变形速率下前陆褶皱冲断带的发育特征——基于砂箱物理模拟实验研究[J];地质论评;2015年04期

6 冯明友;张帆;李跃纲;张本健;尹宏;李波;;川西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优质白云岩储层特征及形成机理[J];中国科技论文;2015年03期

7 李辉;张文;朱永源;;川西—北地区中二叠统白云岩热液作用研究[J];天然气技术与经济;2014年06期

8 钟勇;李亚林;张晓斌;刘树根;巫芙蓉;刘定锦;邓小江;陈胜;杨飞;李小娟;蒋波;;川中古隆起构造演化特征及其与早寒武世绵阳-长宁拉张槽的关系[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6期

9 李敬波;李勇;赵国华;颜照坤;周荣军;郑立龙;闫亮;杨聿强;;四川盆地熊坡背斜构造特征及其成因机制[J];现代地质;2014年04期

10 姜自然;陆正元;吕宗刚;杨坚;;四川盆地东吴期泸州古隆起与茅口组碳酸盐岩缝洞储层分布[J];石油实验地质;2014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江卓斐;扬子西缘新元古代冰川启动时间、期次及其构造—岩相古地理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2 王毛毛;龙门山南段活动断层相关褶皱与四川盆地地震灾害风险分析[D];南京大学;2013年

3 黄福喜;中上扬子克拉通盆地沉积层序充填过程与演化模式[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4 汪华;四川盆地中西部中三叠统天然气藏特征及成藏机理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5 刘殊;前陆褶皱冲断带构造特征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泽奇;川北米仓山构造及前缘地区震旦系灯影组深层—超深层储集层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7年

2 朱臻;膏盐岩层对四川盆地页岩气保存及勘探的影响分析[D];南京大学;2016年

3 林彤;川西地区中部中三叠统雷四段储层特征[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4 陈思聪;川中南部二叠系栖霞组层序及沉积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5 肖柏夷;川西南部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四段沉积及储层特征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5年

6 孟宪武;川西二叠系沉积储层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7 严亮;川西古近纪地层划分对比、沉积体系及古气候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8 李英强;川西南地区构造几何学、运动学与成因机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9 谭苏;四川盆地及周缘震旦纪层序岩相古地理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10 黄新翠;川西南震旦系灯影组优质储层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716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6716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c70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