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基于正演模拟技术的薄互层岩性体尖灭点解释外推:以渤中凹陷12构造区为例

发布时间:2020-05-21 10:32
【摘要】:精确确定岩性圈闭尖灭点范围和位置可对油气勘探提供重要指导。通过分析渤中12构造区岩石物理参数,运用正演模拟技术探讨了下倾尖灭时岩性体尖灭点位置和范围与地震反射记录之间的关系。限定在渤中凹陷12构造区条件下,下倾尖灭时,实际尖灭点和地震记录的尖灭点之间的误差与地层夹角存在幂函数关系,当频率发生改变,这种幂函数关系不变,但频率与2个尖灭点之间的误差存在反函数关系。根据尖灭点外推原理沿着地震剖面上地震反射同相轴的变化趋势外推可较准确预测得到尖灭点的真实位置。利用该方法对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12构造区进行了实例分析,对比了辫状河三角洲BD2实际尖灭范围和预测尖灭范围,为下一步勘探提供了技术支持。
【图文】:

测井图,渤中凹陷


第2期魏小松等:基于正演模拟技术的薄互层岩性体尖灭点解释外推:以渤中凹陷12构造区为例图3渤中凹陷Well-A井东二下亚段部分测井图Fig.3StratigraphiccolumnandwelllogsofLowerpartofthesecondMemberofDongyingFormationofWell-A,BozhongSag有取得的点的纵波速度取平均值得到泥岩速度为3880m/s,在砂岩段(3328~3331,3339~3341m)同样每米取一个点,计算每一个点的纵波速度的平均值得到砂岩速度值为4078m/s,从估算的砂泥岩值来看,比正常情况高出许多。由于砂泥岩速度与地层埋深存在正相关关系[23],而地层埋深越大,砂泥岩孔隙越小,同一深度压实时间较长的较老岩石其孔隙度也较低[23]。在渤中凹陷东二下亚段埋深3300多米的地层中,可能因为深度的增加使得砂泥岩的孔隙很小,而且只有压实时间长的较老地层,才会有这么高的砂泥岩速度。从速度曲线来看,Well-A井的砂岩速度高于泥岩速度,这也符合在埋深很深的地层中砂岩速度大于泥岩速度的规律。由此,将获取的砂岩、泥岩速度作为正演模拟中地质模型的速度参数。通过对目的层东二段进行主频分析,得到地震波主频为15Hz(图4)。图4辫状河三角洲BD2岩性体主频分析Fig.4MainfrequencyofthebraideddeltaBD22正演模型及模拟结果2.1正演模型设计建立地震地质模型进行地震正演,能够帮助人们直观地认识地震波在地层中的传播规律,识别地质构造及油气藏的地震响应特征,指导地

岩性体,辫状河三角洲,主频


深越大,,砂泥岩孔隙越小,同一深度压实时间较长的较老岩石其孔隙度也较低[23]。在渤中凹陷东二下亚段埋深3300多米的地层中,可能因为深度的增加使得砂泥岩的孔隙很小,而且只有压实时间长的较老地层,才会有这么高的砂泥岩速度。从速度曲线来看,Well-A井的砂岩速度高于泥岩速度,这也符合在埋深很深的地层中砂岩速度大于泥岩速度的规律。由此,将获取的砂岩、泥岩速度作为正演模拟中地质模型的速度参数。通过对目的层东二段进行主频分析,得到地震波主频为15Hz(图4)。图4辫状河三角洲BD2岩性体主频分析Fig.4MainfrequencyofthebraideddeltaBD22正演模型及模拟结果2.1正演模型设计建立地震地质模型进行地震正演,能够帮助人们直观地认识地震波在地层中的传播规律,识别地质构造及油气藏的地震响应特征,指导地震数据的采集、处理和解释[24]。合理的地质模型是正演模拟的关键,不同概念的地质模型可以反映实际的地质特征[25]。渤中坳陷属于华北古地台基底上发育起来的中-新生代沉积坳陷,古近纪断坳转换期沉积了沙河街组二、一段和东营组[26],东营组发育多个岩性体,且多为前积反射,可以抽象成不同厚度的楔形体,因此选择建立楔形体模型,通过正演模拟探讨岩性圈闭尖灭点的刻画。由于正演模拟结果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不整合、断层、超覆等构造使得上下地层之间形成不同角度,所以利用15Hz的主频率,设计不同角度的楔形体模型进行正演模拟。通过对比实际尖灭点和地震反射尖灭点之间的差异,探讨角度变化产生的实际尖灭点与地震反射尖灭点的关系。笔者设计的6个楔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薛桂霞;王鹏;;探地雷达时域有限差分法正演模拟[J];物探与化探;2006年03期

2 冯德山;戴前伟;瓮晶波;;时域多分辨率法在探地雷达三维正演模拟中的应用[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3 沈铭成;吴尚尉;伍敦仕;刘明洋;;基于反周期扩展边界方法的单程波正演模拟[J];中国西部科技;2011年14期

4 冯fE;邹立龙;刘财;鹿琪;梁文婧;李丽丽;王世煜;;全极化探地雷达正演模拟[J];地球物理学报;2011年02期

5 黄诚;杨飞;李鹏飞;;利用正演模拟识别各类地震假象[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13年04期

6 向运川;黄笑梅;;数字化仪在重磁正演模拟中的应用[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1993年02期

7 姚姚;细胞自动机方法地震正演模拟[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5年02期

8 肖春燕;庄东海;曾庆传;;一个地震正演模拟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J];石油工业计算机应用;1996年04期

9 沈飚,石庆华,孙忠良;道路铺砌层中探地雷达波传播的正演模拟及应用[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7年S1期

10 刘梁;刘亮;周栋良;廖聪;;探地雷达正演模拟方法研究[J];西部探矿工程;201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褚春雷;叶芳;高金耀;;任意非规则三角形网格有限差分法地震正演模拟[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戴前伟;王洪华;冯德山;;探地雷达正演模拟中的有限单元法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高林;杨勤勇;;正演模拟和信息技术在油气储层地震精确预测中的作用[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叶芳;褚春雷;高金耀;;广义差分法及其在地震正演模拟中的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吕寅寅;韩立国;;同时激发震源正演模拟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曲英铭;李振春;黄建平;李庆洋;;基于时空双变的映射法弹性波正演模拟方法[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二专题论文集[C];2013年

7 张盼;韩立国;;起伏地表地震干涉正演模拟技术[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十四专题论文集[C];2013年

8 刘韬;杨金华;胡天跃;;地震正演模拟的有限元有限差分法[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张兵;方伍宝;;低速带的正演模拟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唐跟阳;杨金华;胡天跃;;任意差分精细积分地震波正演模拟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陈雪;粘弹TI介质单程波正演模拟与反Q偏移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2 强建科;起伏地形三维电阻率正演模拟与反演成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6年

3 黄俊革;三维电阻率/极化率有限元正演模拟与反演成像[D];中南大学;2003年

4 张克;基于地震正演模拟和SVM的煤与瓦斯突出危险区预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5 王者江;基于BISQ机制的三维双相正交介质正演模拟及传播特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光辉;基于GprMax的道路空洞探地雷达图像正演模拟[D];长安大学;2015年

2 牛延强;声波正演模拟的OpenACC实现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3 徐磊;地质雷达探测正演模拟及其工程应用[D];山东大学;2015年

4 章婷;复杂介质地震波波场正演模拟方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5 陈建;弹性波正演模拟及成像方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6 邓国文;地震映像正演模拟分析及应用[D];湖南科技大学;2015年

7 吴成;溶洞型储层正演模拟与采集处理参数优选[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8 刘照仑;基于隐式有限差分格式的频率空间域地震正演模拟[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9 尤志鑫;探地雷达地下浅层砂体和管道探测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10 黄乐艺;城市地下供水管线渗漏探地雷达正演模拟与解释方法应用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6741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6741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3fd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