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塬地区长9油层组沉积相特征及砂体展布规律
本文关键词:姬塬地区长9油层组沉积相特征及砂体展布规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姬塬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的中部偏西北方向,处于天环坳陷东部及陕北斜坡西缘两个构造单元之间,研究对象长9油层组地层形成于延长组早期,是前人划分的延长组10个油层组之一,经历了湖泊初始坳陷和稳定沉降的演化过程。以现代沉积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理论为指导,以收集、综合分析和总结已有成果为基础,野外调查、岩心观察和测井资料、实验室测试分析资料相结合,并首次利用研究区二维地震数据进行地震相分析和砂岩厚度预测,综合沉积地质资料和地震数据的应用,从沉积相带控砂体的研究思路入手,综合研究了姬塬地区延长组长9油层组的沉积相类型及特征,分析了长91和长92两个油层组段的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深入研究了长91和长92两个油层组段的砂体平面展布规律。研究区长9油层组的沉积相类型以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为主,沉积微相类型以分流河道和分流间洼地为主,也常出现天然堤、决口扇及沼泽和洪泛平原等微相,其中辫状河分流河道主要以砂质为主,河道间洼地以泥质为主。受古水流和物源的影响,研究区沉积相特征明显受西北水系和东北水系的控制,从而导致砂体延伸方向总体上也来自这两个方向,即北西-南东向(灵武-盐池地区)和北东-南西向(安边地区)。长91段沉积期的砂体平面展布整体上继承长92段沉积期的格局,但是主砂体的宽窄及分流间洼地的规模大小均发生了变化。
【关键词】:沉积相 砂体展布 地震相 长9油层组 姬塬地区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18.1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1章 引言8-14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8-9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9-10
-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10-12
- 1.3.1 研究内容10
- 1.3.2 研究任务10-11
- 1.3.3 研究思路11-12
- 1.4 完成工作量与成果创新12-14
- 1.4.1 完成工作量12-13
- 1.4.2 取得的成果及创新点13-14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14-22
- 2.1 构造背景14-15
- 2.2 地层划分与对比15-22
- 2.2.1 地层划分与对比15-16
- 2.2.2 标志层的确定16-19
- 2.2.3 地层划分19-22
- 第3章 沉积相划分标志22-43
- 3.1 沉积学标志22-27
- 3.1.1 颜色及岩性标志22-23
- 3.1.2 粒度分布特征23-24
- 3.1.3 结构标志24-25
- 3.1.4 沉积构造标志25-27
- 3.2 古生物化石27
- 3.3 测井相分析27-31
- 3.4 剖面结构分析31-33
- 3.5 地震相标志33-43
- 3.5.1 地震层位标定33-35
- 3.5.2 地震相分析35
- 3.5.3 地震相类型及特征35-41
- 3.5.4 地震相平面分布及沉积解释41-43
- 第4章 沉积相特征及平面展布43-54
- 4.1 沉积相发育特征43-49
- 4.1.1 辫状河三角洲平原43-48
- 4.1.2 沉积微相特征48-49
- 4.2 连井剖面沉积相分析49-52
- 4.3 沉积相的平面展布52-54
- 4.3.1 长 9_2段沉积期52
- 4.3.2 长 9_1段沉积期52-54
- 第5章 储层预测与砂体展布规律54-63
- 5.1 砂岩厚度预测54-57
- 5.2 砂体平面展布规律57-61
- 5.2.1 长 9_2段沉积期59
- 5.2.2 长 9_1段沉积期59-61
- 5.3 砂体发育模式的建立61-63
- 结论63-64
- 致谢64-65
- 参考文献65-68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剑;张刚;刘万明;王薇;屈红军;董治斌;李敏;;定边罗庞塬地区长8油层组双物源对石油分布的控制[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4年03期
2 董万平;罗静兰;周功才;刘贤;滑爱军;李永杰;王盟;;镇泾油田长8与长6油层组产能影响因素分析[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0年02期
3 汪洋;王桂成;王羽君;贾微;;鄂尔多斯盆地郑庄油区延长组长6油层组储层特征[J];岩性油气藏;2010年03期
4 邓媛;王海军;洪荆晶;刁宗宝;霍斐斐;;姬塬油田铁边城区延长组长2油层组地层精细划分与对比[J];中国西部科技;2011年05期
5 刘显阳;邓秀芹;赵彦德;张雪峰;韩天佑;;姬塬地区长9油层组油气运移规律及模式探讨[J];岩性油气藏;2011年05期
6 楚美娟;郭正权;白嫦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8油层组沉积及其演化特征[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2年02期
7 何雁兵;傅强;金艳;李元昊;;鄂尔多斯盆地英旺地区长9、长10油层组油源及成藏分析[J];岩性油气藏;2012年05期
8 惠威;孙卫;王越;;鄂尔多斯盆地英旺油田长2+3油层组低产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12期
9 李康;康胜松;尚婷;王俊超;李军;罗宝莉;;姬塬油田X区长8油层组地层精细划分与对比[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3年04期
10 杨超;王香增;任来义;张丽霞;贺永红;段昕婷;;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探区南部长8油层组物源性质及构造背景[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3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马静;陈全红;朱静;王若谷;刘溪;;鄂尔多斯盆地东部长6油层组沉积相特点[A];第九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李文厚;梁积伟;王起琮;赵虹;王岚;刘昊伟;;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1油层组浊流沉积与油气的关系[A];第八届古地理学与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3 张晓丽;段毅;何金先;吴保祥;徐丽;夏嘉;;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8油层组油气成藏条件分析[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届)学术论文汇编——兰州油气中心及离退休等部门[C];2014年
4 姜红霞;吴亚生;罗晓容;喻建;毛明陆;杨樝;陈瑞银;;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三叠系延长组8油层组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物性的控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六卷)[C];2008年
5 尹太举;张昌民;;基于储层结构的剩余油气分析[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郝随穗 孙黄军;瓦窑堡采油厂长二油层注水开发成效显著[N];延安日报;2011年
2 方亮 任德强;辽河锦采地质大队油层资源评价效果显著[N];中国石油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瑶;鄂尔多斯盆地志丹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9油层组储层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2 李爱荣;低渗、超低渗油藏精细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3 朱童;镇北—环江地区长4+5油层组砂体分布、成因及有利区预测[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4 刘犟;鄂尔多斯盆地红井子—罗庞塬地区长9油层组油藏控制因素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5 朱世全;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2油层组储层发育的沉积成岩机制[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6 王昌勇;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构造演化与长8~长6油层组沉积响应[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7 曹金舟;子北油田理79井区长6油层组储层特征及油气成藏规律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8 朱宗良;老君庙油田古近纪L油层组沉积微相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9 吴少波;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延长油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与储层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10 谢正温;陇东地区长6-8油层组沉积、储层特征及压裂地质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简强;吴起吴仓堡地区延安组延10油层组地质特征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2 瞿璇;正宁—宜君地区长6油层组沉积相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3 贾冰;吴起油田油沟油区长4+5油层组储层特征与油气富集规律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4 张家,
本文编号:2675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67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