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温度作用下油页岩孔隙结构及渗透特征演化规律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1 19:41
【摘要】:油页岩原位开采过程中,油页岩在高温流体作用下内在孔隙结构及渗透特征的演化,对其原位有效加热和热解油气的高效产出,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对油页岩孔隙结构和渗透特征随温度的演化规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本文选取抚顺东露天矿油页岩和新疆吉木萨尔油页岩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X射线衍射(XRD)、热重-红外-质谱(TG-FTIR-MS)、低温氮吸附(LTNA)、高压压汞(MIP)、低场核磁共振(NMR)等手段,对油页岩的物性特征、细观全尺度孔隙结构特征及连通性的演化进行了研究,然后利用自主研制的高温三轴渗透实验台对油页岩的宏观渗透特性随温度及孔隙压力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最后结合前面的结论和前人建立的油页岩原位开采热-流-固(THM)耦合数学模型,对油页岩原位热解过程中的温度传播规律、岩体变形规律及渗透率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通过对油页岩无机矿物的温度响应、有机质的热解特征以及气体产物生成规律的研究表明:油页岩XRD衍射峰在500°C之前变化微弱,500°C开始抚顺油页岩主要表现为石英相变及粘土矿物脱水分解,新疆油页岩主要表现为石英相变及碳酸盐类矿物分解。油页岩热重曲线体现出三阶段的失重特征,抚顺油页岩有机质热解阶段为350-523°C,热解与中间产物的二次反应在同一温度区间完成;新疆油页岩有机质热解阶段为390-527°C,阶段内出现了两个明显的失重峰,各阶段的失重起止温度主要与油页岩组成有关。油页岩热解气体产物主要包含H_2、H_2O、CH_4、CO_2以及轻质烃C_nH_m,以有机质热解阶段析出为主;因干酪根变质程度不同及结构差异,新疆油页岩第三阶段(560-690°C)H_2、CO_2及烃类气体的产生说明尚有部分有机质在该阶段发生降解反应。油页岩热解反应特征及产物的析出特征与其组成及含量密切相关,具有区域性特征。(2)联合LTNA与MIP对微观孔隙结构的分析表明:300°C前孔隙结构参数变化不大,主要为油页岩内部孔隙水脱除,无机矿物在热应力作用下微调整所引起。300-650°C区间阶段孔容、比表面积、平均孔径及孔隙度大幅增长,该温度区间内350-550°C主要由有机质热解、油气产物形成的孔隙压以及无机矿物热破裂所引起,该阶段对孔隙结构的影响最大;而550-650°C温度段主要由碳酸盐矿物分解、矿物骨架破裂与坍塌所引起。其中抚顺油页岩以过渡孔、中孔增长为主,孔隙形态500°C开始由圆筒形孔转变为狭缝形孔;新疆油页岩则以中孔、大孔增长为主,增速随温度升高不同步,且LTNA结果显示新疆油页岩比表面积400°C后出现大幅降低,孔隙形态在低温段和高温段为圆筒形孔,300-400°C时为狭缝形孔。常温下油页岩孔隙度极低,升温到650°C时,抚顺油页岩孔隙度增长了12.4倍,新疆油页增长了15.6倍。孔隙结构分形与表面分形结果显示,抚顺、新疆油页岩分别在300°C和400°C出现了分形维数突变,说明该阶段油页岩内部结构调整剧烈。上述结果表明温度作用使油页岩孔隙结构与形态发生根本性改变,因矿物组成、变质程度的差异,孔隙结构演化存在区域性差异。(3)在孔隙结构演化分析的基础上,通过NMR分析了随温度变化油页岩孔裂隙连通性演化规律。温度300°C时同级别孔隙连通性增强,不同级别孔径间的连通性能明显提高。温度对可动流体孔隙度的影响大于束缚流体孔隙度,可动流体孔隙度对总孔隙度的增加起主要促进作用,并因此使渗透率得到改善。基于核磁渗透率模型所得渗透率与温度关系符合PP模型。(4)油页岩渗透率对温度与孔隙压响应的分析表明:模拟原位注热开采条件下200°C开始油页岩渗透率随温度升高呈规律性变化:200-350°C渗透率变化较小,其中抚顺油页岩存在温度阈值(350°C);350-550°C温度区间,渗透率大幅增长;550-650°C温度段渗透率增速趋缓。渗透率随孔隙压力的增加总体上呈现先快速降低,后缓速降低的趋势;孔隙压力低于2.5MPa时对渗透率的抑制作用明显,高于2.5MPa时渗透率对其不敏感。油页岩渗透率是温度与孔隙压力的二元函数。(5)基于实测参数,通过THM耦合数值模拟,计算了原位注热开采条件下油页岩储层的温度场、位移场及渗流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储层压裂裂缝可使温度沿裂缝快速传播,有利于油页岩开采;以550°C作为油页岩热解完毕判定标准,71.2m范围内抚顺油页岩完全热解需要1000天,新疆油页岩需要720天;因热膨胀性能差异,注热开采过程中抚顺油页岩储层产生下沉,而新疆油页岩则发生膨胀变形;渗流场的分布特征显示注热开采工艺有利于油气产物的析出而不利于载热流体的热量传输,应采取措施改善油页岩渗透性。
【图文】:

矿体形态,油页岩,原样,表观


太原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定具有控制作用;另一方面对油页岩中孔隙、裂隙的生成及演化规律有较大影响[121-124],从而影响油页岩热解产物的运移。本章通过对抚顺、新疆两地油页岩 X-射线衍射分析及TG-FTIR-MS 联用分析,研究油页岩热解过程中矿物成分变化及产物生成规律,作为油页岩孔隙结构演化及流体运移规律的分析基础。为保证研究结果的可比性与一致性,本文所有实验所用油页岩样品均采自新疆吉木萨尔和抚顺东露天矿两地(如图 2-1),且平行实验所用样品均取自同一块体。其中抚顺油页岩采样点距地表 400m,属新生代第三纪计军屯组,陆相湖泊沉积,,沉积厚度 70-200m 呈薄层状产出,深褐色、褐色或淡黑色;新疆油页岩来自于吉木萨尔县石长沟矿(山坡露天矿),属二叠统芦草沟组,构造简单,,主要为泻湖相堆积,矿体厚度 18.80-63.20m,矿体形态以纹层、页理状构造为主,灰黑色或灰色,局部呈透镜状。

真空气氛,管式炉


太原理工大学实验前,将新疆及抚顺油页岩分别破烘干。烘干后的样品一部分用作热解特性管式炉加温,加热设备如图 2-2。其主要度≤1600°C,恒温精度±1°C,真空度≤温度(100°C,200°C,300°C,400°C,保温 4 小时使其充分热作用,用作 XRD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E3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国内最大油页岩项目新疆开建[J];新疆化工;2012年02期

2 赵帅;孙友宏;刘世畅;李强;;高压工频热解扶余油页岩的温度场模拟[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年03期

3 吴超;;浅析新疆油页岩资源的开发利用[J];山东工业技术;2019年13期

4 王丹;任洋洋;王明;闫红旭;顾强;靳嘉铭;杨文雪;刘云义;裴彦淞;郭洪范;;油页岩有氧干馏过程的机理研究[J];当代化工;2018年02期

5 陈丽;付强;王桂英;谢小银;孔丽;孙纯国;;油页岩的开发与应用现状[J];石化技术;2018年01期

6 张春明;;油页岩特征及制油技术[J];化工设计通讯;2018年09期

7 魏毅;;油页岩勘探开发现状及进展[J];智能城市;2017年10期

8 朱煜凯;张宇哲;;国外油页岩资源的利用分析[J];化工设计通讯;2016年01期

9 王忠鑫;;油页岩资源开发潜力评价研究[J];露天采矿技术;2015年07期

10 肖英杰;张晓雷;陈利鹏;杨亚龙;;准噶尔盆地油页岩资源赋存特征及开发前景[J];煤矿现代化;201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白文翔;孙友宏;郭威;李强;;吉林农安油页岩地下原位裂解先导试验工程[A];第十九届全国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学术交流年会论文集[C];2017年

2 孙友宏;邓孙华;郭威;李强;刘世畅;贾瑞;;油页岩地下原位裂解技术与先导试验工程[A];中国煤炭学会钻探工程专业委员会2017年钻探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7年

3 陶树;汤达祯;许浩;;全球油页岩资源分布及开发利用现状[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13石油天然气、非常规能源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分会场[C];2013年

4 贺君玲;赵占银;王建东;李淑梅;;吉林省油页岩开发利用前景[A];第二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中国油气勘探潜力及可持续发展论文集[C];2006年

5 曲祖俊;李友初;张金常;田照军;;积极开发油页岩资源,保持矿井的可持续发展——油页岩反采技术研究与实践[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6 姜鹏飞;唐胜利;;桦甸油页岩热解特性试验研究[A];中国煤炭学会钻探工程专业委员会2017年钻探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7年

7 李昭;刘丽虹;;松辽盆地北部油页岩资源研究进展[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13石油天然气、非常规能源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分会场[C];2013年

8 肖平;鹿换龙;;抚顺西露天矿油页岩工业性质的研究与评价[A];第七次煤炭科学技术大会文集(下册)[C];2011年

9 杨阳;孙友宏;李强;;高压-工频电加热原位裂解油页岩的试验研究[A];第十七届全国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学术交流年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戴安妮 龙秋莲;国家油页岩开采研发中心成立[N];中国石化报;2018年

2 记者 吴昊;国家油页岩资源调查与评价分中心正式启动[N];中国矿业报;2019年

3 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 徐银波;油页岩的价值[N];中国矿业报;2017年

4 本报记者 栾哲 赵广欣;唤醒沉睡的宝藏[N];吉林日报;2018年

5 王丹丹 张交东;我国提速油页岩勘探与开发[N];中国矿业报;2018年

6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 张家强 徐银波;油页岩原位开采技术初探[N];中国矿业报;2018年

7 本报特派记者 何琳娣 王子阳;让油页岩资源“活”起来[N];吉林日报;2017年

8 记者 周长庆 张颖;民企众诚集团扛起我国油页岩原位开发探索重任[N];经济参考报;2017年

9 记者 金文革 通讯员 路孝平;提交油页岩资源储量逾150亿吨[N];中国矿业报;2013年

10 记者 金晓明;北票市阜矿集团整体开发油页岩资源项目成功签约[N];朝阳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志军;温度作用下油页岩孔隙结构及渗透特征演化规律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8年

2 李得路;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三叠系延长组长7油页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古沉积环境分析[D];长安大学;2018年

3 王倩;依兰、桦甸及龙口油页岩有机质结构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8年

4 石剑;沥青作为中间产物的油页岩热解特性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8年

5 蒋绍妍;我国主要油页岩矿区微生物多样性研究[D];东北大学;2016年

6 林兰忻;外热式固定床中油页岩热解的内构件调控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2017年

7 耿毅德;油页岩地下原位压裂—热解物理力学特性试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8年

8 何里;近临界水原位提取油页岩内部有机质模拟实验及数值模拟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9 姜海峰;油页岩与生物质菌糠热解特性及其共热解催化作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10 周怀荣;移动床油页岩炼制过程建模、模拟分析与系统集成[D];华南理工大学;201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坤桐;蒙古国油页岩热解燃烧过程中微量元素迁移特性研究[D];东北电力大学;2019年

2 齐双瑜;辅助油页岩微波加热的纳米压裂前置液体系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8年

3 李姿;油页岩注蒸汽原位开采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年

4 张坤;鄂尔多斯盆地南缘三叠系延长组长7油页岩段有机质富集特征[D];吉林大学;2018年

5 王克兵;柴北缘团鱼山地区中侏罗统石门沟组油页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条件[D];吉林大学;2018年

6 徐川;茂名盆地古近系油柑窝组油页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有机质聚集条件[D];吉林大学;2018年

7 郝云峰;油页岩废渣细粉在水泥混凝土中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8 王跃;煤和油页岩共热解特性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8年

9 杨红霞;油页岩粉尘着火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东北大学;2015年

10 陈文希;电化学强化A/O-MBR处理油页岩干馏废水[D];东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6919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6919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41a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