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西部凹陷南部致密砂岩油气勘探潜力与目标优选

发布时间:2020-06-05 11:35
【摘要】:辽河西部凹陷是著名的富油气洼陷,目前已进入高成熟勘探阶段,中浅层常规油气藏已基本探明,深层致密砂岩成为下步勘探的重点。近年双225、双227等井在深层试油获得低产气层,致密砂岩勘探初见成效,为了扩大勘探成果,摸清资源潜力,本次从致密砂岩油气形成的三个基本地质条件出发,通过对烃源岩质量、有效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致密油气成藏条件等多方面深入分析,认为西部凹陷南部地区仍存在较大的剩余资源量,区内沙三段烃源岩分布广,厚度大,有机质类型好,成熟度高,生排烃强度大,为致密砂岩油气形成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此外受东西两侧物源的影响,研究区内主要目的层沙三段发育了多套平面上分布面积广、纵向上多期相互叠置的湖底扇砂砾岩体,储层埋藏深、物性差,为致密砂岩油气提供了良好的储集条件;砂体向湖推进时,致密砂体与优质烃源岩直接接触,构成了深层有利的储盖组合,利于致密储层中油气聚集成藏。总的来说,辽河西部凹陷南部地区具备形成规模致密砂岩油气的勘探潜力。为了扩大致密砂岩油气的勘探成果,本文从致密砂岩油气藏类型分析入手,通过开展成藏期与储层致密期的分析,明确致密砂岩油气的成藏机理和分布规律,认为研究区存在原生型和改造型两种致密砂岩油气藏,原生型致密砂岩油气藏主要分布于清水洼陷内及斜坡区,改造型致密砂岩油气藏主要分布在清水洼陷周边正向构造带。在此基础上结合沉积储层精细刻画,建立了研究区的有效储层评价标准,结合测井和地震资料对有效储层进行了预测,基本明确了有效储层的纵横向分布特征,为致密油气的勘探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图文】:

技术路线图,储层,致密砂岩,致密化


指明下步勘探方向。(4) 致密砂岩油气藏类型分析在烃源岩排烃史恢复的基础上,结合包裹体均一化温度测试,确定主要成藏时期恢复成岩史和孔隙度演化史,确定储层致密化的具体时间,进而明确本区致密砂岩油藏的类型与分布。(5) 目标区优选结合地震相和精细储层反演结果,预测有效储层的分布,优选有利的目标区。根据上述研究内容,,本次研究思路是,首先通过精细油源对比,查明油气来源和经发现的油气藏的对应关系,找出有效烃源岩的分布和发育范围及特征;对源岩分布成熟特征及生排烃强度进行研究;再从储层微观特征和成岩作用的分析入手,预测致砂岩成岩阶段和成岩相的展布。然后借助流体包裹体与均一温度预测致密砂岩油气成期次,同时通过储层致密化进程分析确定储层致密的时间,最后叠合沉积相图、成岩图和孔隙度等值线图,预测有效储层的分布。探讨油气成藏期与储层致密化时间的匹关系,明确致密砂岩油气藏的分布范围。在此基础上,通过精细储层反演确定有利砂空间展布,优选有利目标区。

工区,位置图


图 1.1 工区位置图域地质特征河坳陷西部凹陷南部地区勘探面积约 1500km2,凹陷内有辽河最大的生烃洼陷,是一个油气资源丰富的含油气凹陷。历经 40 年的勘探开发,完钻千口更不胜枚举,实现了多套含油气层系在平面上叠加连片,纵向上相互叠置的从储量分布来看,中浅层常规油气藏勘探程度已然很高,碎屑岩勘探必须转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618.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万斌;吕正祥;刘家铎;曹烈;;川西中侏罗统致密砂岩次生孔隙成因分析[J];岩石学报;2011年08期

2 刘绍军;卢双舫;张亚金;黄文彪;;次生孔隙带预测新技术及其在大庆长垣以西地区的应用[J];沉积学报;2011年02期

3 谢其锋;周立发;何明喜;;南华北盆地谭庄凹陷下白垩统储层类型及次生孔隙成因[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0年03期

4 邹才能;赵政璋;杨华;付金华;朱如凯;袁选俊;王岚;;陆相湖盆深水砂质碎屑流成因机制与分布特征——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例[J];沉积学报;2009年06期

5 孟元林;王又春;姜文亚;张景军;刘德来;牛嘉玉;孙洪斌;施尚明;古团;修洪文;;辽河坳陷双清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四段孔隙度演化模拟[J];古地理学报;2009年02期

6 蒋凌志;牛嘉玉;张庆昌;徐国民;孟元林;肖丽华;;渤海湾盆地深部有利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J];地质论评;2009年01期

7 孟元林;姜文亚;刘德来;牛嘉玉;孙洪斌;肖丽华;施尚明;修洪文;;储层孔隙度预测与孔隙演化史模拟方法探讨——以辽河拗陷双清地区为例[J];沉积学报;2008年05期

8 姜振学;林世国;庞雄奇;王杰;;两种类型致密砂岩气藏对比[J];石油实验地质;2006年03期

9 李晓光;陈振岩;;辽河坳陷古近系碎屑岩储层孔隙演化特征探讨[J];古地理学报;2006年02期

10 李会军,吴泰然,吴波,朱雷,郭光立;中国优质碎屑岩深层储层控制因素综述[J];地质科技情报;2004年04期



本文编号:26979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6979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ed0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