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脱除模拟催化裂化柴油中芳烃的基础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7 23:41
【摘要】: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大气污染的防治力度,其中对车用运输燃料的清洁标准愈加严格。长期以来,我们对燃料油中的硫、氮等污染物的含量关注较多,开发了一系列深度脱硫、脱氮的催化剂和工艺,但是对于如何有效脱除芳烃尤其是稠环芳烃的研究并不多见。2016年12月国家颁布《国标19147 2016》即《国Ⅵ阶段车用柴油主要质量指标》,标准规定:多环芳烃含量不允许超过7%。相较于国Ⅴ标准下降了4%,同时十六烷值要求达到51。因此,针对国内催化裂化柴油的现状,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对如何脱除催化裂化柴油中的芳烃进行探索性研究。本文采用静态吸附法对模拟催化裂化柴油中的芳烃(包括单环芳烃和稠环芳烃)进行吸附脱除。实验以过量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过渡金属负载型吸附剂用于研究。最终确定Ni/γ Al_2O_3和Cu/SiO_2两种吸附剂,并采用XRD、BET、SEM、吡啶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Py IR)对吸附剂的结构和表面性质进行分析。同时,为确定吸附脱芳烃实验的影响因素,本文分别对两种吸附剂的最优制备条件和反应条件进行探索,以确定其最佳条件,保证吸附剂能够发挥最大的吸附效率。除此之外,本文对真实催化裂化柴油中的芳烃类型和分布以及芳烃对十六烷值的影响进行了基础研究。实验结果表明,Ni/γ Al_2O_3的最佳的制备条件是前身液浓度0.2 mol/L、浸渍时间4 h、超声时间10 min、最佳焙烧温度300℃。在静态吸附实验中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10℃、反应时间8 h、剂油比1:15,单环芳烃脱除率达到92.71%,吸附量为3.41 mg/g;稠环芳烃吸附量达到95.41%,吸附量为5.71 mg/g。对于Cu/SiO_2吸附剂来说,最佳制备条件为前身液浓度0.1 mol/L、浸渍时间6 h、超声时间30 min、最佳焙烧时间5 h。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10℃、反应时间8 h、剂油比1:15,最佳条件下单环芳烃脱除率达到93.67%,吸附量为3.32 mg/g;稠环芳烃脱除率达到94.56%,吸附量为4.60 mg/g。在真实的催化裂化柴油中单环芳烃主要集中于轻馏分段,对十六烷值影响较小,而稠环芳烃尤其是三环芳烃集中于较重馏分段,虽然含量少但对十六烷值有较大影响。
【图文】:

催化裂化柴油,重芳烃


第 1 章 文献综述- 4 -图1.1 催化裂化柴油中芳烃的分布Figure 1.1 Aromatics distribution of LCO1.3 稠环芳烃的工业用途催化裂化柴油中的芳烃以单环重芳烃、双环及三环芳烃为主。单环芳烃包括烷基苯、茚满类,双环芳烃包括萘、联苯和芴类,三环芳烃为蒽类[8]。对于分离出的稠环芳烃,主要有两方面的应用,一是将混合物中的各馏分分开,不同馏分的用途不同[8]。重芳烃是合成高沸点溶剂油和芳醛树脂的原料,,作为热载体、润滑油的添加剂,以及在橡胶、塑料领域都有应用。因为芳烃在几种烃类中碳氢比最高尤其是重芳烃,因此它也成为制备碳素材料的理想原料。此外,由于多环芳烃具有化学稳定性好、溶解能力强、成本低等优点,由重芳烃制成的高沸点芳烃溶剂油应用于多个领域[8]。多环芳烃是生产沥青基碳纤维和针状焦的原料还可用在橡胶、塑料和农业方面。二是将各组分分离,然后分别加以利用[8]。对于双环及多环重芳烃

模型图,优化结构,模型,载体


图 1.2 苯 CuCl 优化结构模型Figure 1.2 Optimized structure for benzene CuCl图 1.3 苯 PdCl2优化结构模型Figure 1.3 Optimized structure for benzene PdCl2附剂载体简介化铝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E624.5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龙小柱;;电解质抽提改善催化裂化柴油颜色安定性探讨[J];新疆化工;2000年02期

2 范景新;臧甲忠;于海斌;赵训志;宫毓鹏;李健;李滨;周立坤;;劣质催化裂化柴油综合利用技术研究进展[J];工业催化;2016年02期

3 魏中文;;催化裂化柴油非加氢精制工艺[J];石油知识;1999年05期

4 丛野,赵崇峰,廖克俭;提高催化裂化柴油稳定性的研究进展[J];抚顺石油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5 鞠学贞,徐东刚,宋爱民;浅谈催化裂化柴油精制[J];浙江化工;2002年03期

6 郑连义,王秀君,刘爱娥,王树清,于广欣;用添加剂改善催化裂化柴油安定性的研究[J];石油炼制与化工;1998年09期

7 尹国海;催化裂化柴油芳烃的综合应用[J];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1999年02期

8 王海彦;催化裂化柴油溶剂法脱色精制研究[J];抚顺石油学院学报;1996年02期

9 ;国内简讯[J];石油炼制与化工;1987年11期

10 孙士可;黄新露;彭冲;;催化裂化柴油加氢转化馏分利用方案研究[J];石油炼制与化工;2019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李翔宇;赵地顺;任红威;万丽娟;;催化裂化柴油脱硫中磷钼酸相转移催化剂的应用[A];第三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6年

2 赵玉艳;冯丽娟;郑素莲;于英民;侯影飞;李春虎;;催化裂化柴油双亲相转移催化氧化-萃取脱硫的研究[A];第五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杨世成;于宏伟;郭立艳;张浩;张淑艳;;柴油电化学脱硫工艺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白雪;;柴油中烯烃的类型分布表征[A];中国有机质谱学第十四届全国学术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王叶敏 郭志芳;增产汽油新技术将在系统内推广[N];中国石化报;2015年

2 记者 贾广华;石科院开发增产汽油新技术[N];中国石化报;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甫村;加氢改质催化剂酸功能和加氢功能的优化设计及应用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丁力实;脱除模拟催化裂化柴油中芳烃的基础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8年

2 关涛;催化裂化柴油脱硫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3 李翔宇;催化裂化柴油液相选择性氧化脱硫的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07年

4 张浩;催化裂化柴油中碱性氮化物的脱除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6年

5 孙宗勇;碱及载金处理改性ZSM-5在催化裂化柴油增产丙烯中的研究[D];烟台大学;2016年

6 魏翔;石油芳烃组分制备中间相炭微球的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5年

7 刘玮静;离子液体在柴油脱硫中的应用[D];兰州大学;2006年

8 左理胜;催化裂化柴油颜色安定性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7021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7021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632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