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分期异向分层伸展叠加变形数值模拟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4 08:45
【摘要】:分期异向分层伸展叠加构造是裂陷盆地演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复杂而重要的伸展构造,其对盆地内油气资源的运聚成藏过程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基于离散元数值模拟方法,建立系列理论研究模型,探究伸展方向变化与脆性地层中夹大套韧性层的沉积模式对伸展构造变形的影响。一种新型的滚动阻力线性接触模型被用以模拟伸展过程中断层的剪切破裂行为,根据基准模型测试结果显示,在线性模型中添加滚动摩擦属性能显著增加散粒体模型的休止角,即等同于其内摩擦角。在模拟断裂变形过程中,滚动摩擦系数最为直接而显著的作用便是帮助生成符合库伦摩尔破裂准则的剪切破裂带。分期异向分层伸展叠加变形模拟实验结果显示,中间韧性地层会导致脆性地层中断层发生滑脱作用,形成上下分层变形的两套断裂系统。韧性变形作用使得中间地层拉伸减薄,且牵引其上覆脆性地层向中央沉降区域内塌陷,从而使整个上部断裂系统横向展布范围显著扩大,而对下部断裂系统的影响较小,因而形成了上下两套断裂系统垂向叠加、侧向分层伸展的构造变形特征。早期正向伸展叠加晚期斜向伸展的两期伸展模式产生了两套不同走向的断裂系统,伸展方向变化不仅会促使新生断层走向发生改变,也扩大了该方向上断裂带横向发育范围与纵向断距。多组实验对比显示,韧性层减薄会导致部分大型断裂垂向继承性发育,不受韧性层的分割;加大地层弹性模量会导致地层发育更多小微断层,大型断层发育减少;伸展速度减慢会导致两侧破裂变形呈对称性发育。结合南堡凹陷有限元应力场模拟结果,对比离散元模型与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新生代盆地所具有的典型的分期异向分层伸展的构造-沉积特征,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解析出分期异向分层伸展叠加构造的成因机制在于垂向叠加的不同能干性地层经历了多期次不同方向伸展。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618.13
【图文】:

技术路线图,叠加变形,南堡凹陷,三维离散元


图 1.1 技术路线图Fig. 1.1 Technology roadmap1.6 主要工作量(1)符合构造变形模拟的颗粒流数值模型设置与测试的技术方法总结;(2)分层伸展叠加变形二维离散元模拟实验 13 组,三维离散元模拟实验 2组;(3)滚动摩擦模型休止角与滚动摩擦系数对应关系测量三维模拟实验 8 组;(4)分期异向分层伸展叠加变形三维离散元模拟实验 2 组;(5)分期异向分层伸展叠加变形主控因素总结;(6)南堡凹陷区域应力场有限元模拟实验 5 组;(7)解释南堡凹陷典型地震剖面 15 条;(8)实验模拟结果与南堡凹陷实例对比分析及总结;(9)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一篇;(10)撰写论文两篇:

分布图,断裂系统,南堡凹陷,明化镇组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硕士学位论文积、构造活动起主控作用,其作为活动历史时期较长的“控凹”断层,产状发育具有明显的分带特征,表现为整体向南倾斜,但可细分为东段呈北东—南西走向而西段转为近东西走向;5 号断层位于凹陷西北侧,顺北东走向发育与西南庄断层西段相接;2 号、3 号断层均位于凹陷东南部,呈北东—南西走向,两组断层均沿北东走向与北西—南东走向的 4 号断层的西北部交切,三条主控断层伴生大量同走向的次级断层,在平面特征上呈现为两套不同走向断裂系统交切,构成典型的“扫帚状”构造;1 号主控断层位于凹陷西侧,沿北东走向贯穿于整个凹陷西部区域,发育大量 NEE 走向分支断层,构成纵向切穿多套地层、横向展布范围较大的区域性发育的断裂系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文钢;张秋颖;李春桃;;关于异向思维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年21期

2 刘振斌;;RL—500型多头异向螺旋槽管热交换炉的操作运行[J];现代化农业;1988年10期

3 刘振斌;;RL—500型多头异向螺旋槽管热交换炉[J];现代化农业;1988年09期

4 张凌云;旅游流空间分布模型:普洛格理论在定量研究中的推广[J];地域研究与开发;1988年03期

5 程仁全;“风洞外挂物投放实验技术”通过部级技术鉴定[J];航空学报;1988年06期

6 叶大年;原子团极化率椭球与矿物光性异向指数间的关系[J];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物学 农学 医学 地学);1988年08期

7 程仁全;周兴奎;;风洞外挂物投放异向同步合成实验技术[J];实验力学;1989年02期

8 楚发元;;语文教学异向精神培养探究[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3年02期

9 李宁;;新型Ω结构异向介质设计及实验[J];电子器件;2015年05期

10 孙永志;冉立新;王东兴;王伟光;陈秋林;;一种新型异向介质设计及实验验证[J];物理学报;2010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皇甫江涛;陈红胜;冉立新;章献民;陈抗生;;X波段异向介质的验证实验及其装置[A];2003'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C];2003年

2 刘传运;褚庆昕;龚建强;;一种新型宽带异向介质结构[A];2007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7年

3 罗宇;褚庆昕;;异向介质空间分波器的设计与仿真[A];2013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C];2013年

4 孟繁义;武明峰;吴群;吴健;;异向介质细导线阵列有效介电常数的解析计算[A];2005'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第二册)[C];2006年

5 陈红胜;冉立新;皇甫江涛;章献民;陈抗生;;异向介质波束位移现象的数值模拟[A];2003'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C];2003年

6 徐速;BaileZhang;陈红胜;;异向介质在电磁波隐身方面的研究[A];第十七届全国晶体生长与材料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5年

7 高鹏;张淳民;;异向介质多通带现象研究[A];2013年(第五届)西部光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8 郭榕;;高增益异向介质覆层天线设计[A];2009年全国天线年会论文集(上)[C];2009年

9 王子君;张玲芬;董建峰;;异向介质非对称平板波导特性分析[A];2005'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第三册)[C];2006年

10 郭榕;翁子彬;焦永昌;;用于偶极子天线的高增益异向介质覆层设计[A];第十三届全国微波能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本报记者 隋文靖;34股泄密基金同门异向操作 富国等3公司轮岗3股有玄机[N];证券日报;2012年

2 细化;“常州长浪”推出异向平双低速高扭齿轮箱[N];中国包装报;2010年

3 杨匡汉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饮之太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中国银行 朱民;货币政策异向发展主导人民币对美元汇率[N];中国证券报;2007年

5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刘克辉;谈谈“盖棺论定”[N];北京日报;2008年

6 许宏山 驻马店市第二初级中学;如何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N];驻马店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作佳;异向介质在极化二色性和电子诱导辐射等方面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2 廖绍伟;异向波导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3 皇甫江涛;微波异向介质的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4 隋强;微波异向介质的实验及理论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子学研究所);2005年

5 袁宇;微波异向介质实验与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6 陈红胜;异向介质等效电路理论及实验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7 杨锐;异向介质的电磁特性及应用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8 王茂琰;电磁波在异向介质中传播和散射特性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9 彭亮;全介质异向介质的等效介质理论、实现及应用[D];浙江大学;2008年

10 杨怡豪;基于异向介质和超表面的新型电磁波隐身器件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易;分期异向分层伸展叠加变形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8年

2 郭亚楠;仿生眼运动控制方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8年

3 肖鸿;异向介质基本结构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王韬;平面异向介质的电磁损耗特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王亚;异向传输线理论与实现方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6 孔祥来;新型单面异向介质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7 陈珍;异向介质加载波导传输线的特性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7年

8 卫杰;新型微波异向介质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9 马杰;一种新型异向介质结构的设计与计算[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10 黄亮;异向介质闭合环结构的特性及应用[D];浙江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7125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7125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830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