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渤海湾盆地河146块沙河街组低渗油藏精细描述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6 23:58
【摘要】:透镜体岩性油藏储层物性差,储集砂体多、面积小、厚度薄、分布零散,纵向层数多、干层与油层交互穿插,非均质性严重,造成其井网适应性差,注采矛盾突出、开发效果差,为当前石油界公认的开发难度最大的油藏类型之一。针对上述问题,以渤海湾盆地河146块沙河街组三段中亚段薄层透镜体型中孔低渗透三角洲前缘深水滑塌浊积砂岩岩性油藏为研究对象,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沉积学、开发地质学、油藏工程、数值模拟等理论为指导,综合应用地质、地震、钻井、分析化验及生产动态等资料,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对目标油藏地层特征、构造特征、沉积相特征、储层特征、油藏特征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建立了三维精细地质模型,明确了剩余油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取得了以下成果和认识:(1)建立了无根型三角洲前缘深水滑塌浊积扇砂体去砂等比切片对比模式,完成了研究区及毗邻区126口井地层对比与划分。研究区沙三段中亚段划分为5个砂层组,46个小层,64个单砂层,整体构造形态为一个被一系列近东西向断层复杂化由西南向东北抬升的单斜构造。(2)识别了深水滑塌浊积扇沉积类型,建立了无根型、水道型三角洲前缘深水滑塌浊积扇砂体的成因模式,明确了东营凹陷沙三段中亚段6个沉积期的沉积演化规律。研究区沙三段中亚段存在以东部物源为主体的水道型远岸缓坡深水洪水浊积扇和以东部、中部物源为主体的三角洲前缘—深水滑塌浊积扇等2种沉积体系,其中在三角洲前缘—深水滑塌浊积扇沉积体系中无根型、水道型三角洲前缘深水滑塌浊积扇发育,沙三段中亚段4~1沉积期为深水滑塌浊积扇的主要发育期,且基准面的变化、古地形、沉积物的供给和构造运动对沉积类型及沉积特征有重要的控制作用。(3)研究区沙三段中亚段岩石以深灰色、灰色岩屑长石细砂岩为主,孔隙类型以原生孔为主,孔隙结构属于细孔、微—微细喉道,微观非均质性较强,且储层物性越差,微观非均质性愈强。岩心孔隙度平均为18.2%,空气渗透率平均为32.7m D,整体上属于中孔低渗透储层。受沉积、成岩作用控制,储层宏观非均质性严重,平面非均质性特征显著,储集砂体在平面上呈条带状、土豆状(透镜体状)分布形态,对应发育条带式、中心式非均质性模式,其中主力小层以条带式非均质性模式为主,非主力小层以中心式非均质性模式为主。(4)提出了薄层透镜体型三角洲前缘深水滑塌浊积砂岩岩性油藏储层砂体分类评价方法,并将研究区单砂体划分为3类,其中I类单砂体为水道型三角洲前缘深水滑塌浊积扇砂体,呈带状、席状、不规则或较连片状分布,非均质性模式为条带式,单砂体数量少,含油单砂体面积、厚度大;III类单砂体为无根型三角洲前缘深水滑塌浊积扇砂体,呈小土豆状(透镜体状)分布,非均质性模式为中心式,单砂体数量多,含油单砂体面积、厚度小;II类单砂体为水道型三角洲前缘深水滑塌浊积扇砂体或无根型三角洲前缘深水滑塌浊积扇砂体,呈大土豆状(透镜体状)分布为主,非均质性模式以中心式为主,单砂体数量、含油单砂体面积、厚度则介于I、III类单砂体之间。(5)建立了油层有效厚度解释标准,当储层岩性粉砂岩以上、含油性油浸以上、声波时差≥260μs/m、感应电阻率≥3Ω·m、4米梯度电阻率≥4Ω·m、感应/4米梯度电阻增大率≥3、测井解释孔隙度≥14.5%、测井解释含油饱和度≥50%时属于油层。含油性主要受储层岩性、物性控制。油层空间上呈现纵向层数多、分布零散、单层厚度薄,主力层数少;主力层含油砂体连片,规模大,非主力层含油砂体分布零散,规模较小的分布特征,且油层发育主要受沉积作用控制。(6)提出了薄层透镜体型三角洲前缘深水滑塌浊积砂岩岩性油藏分级相控属性建模方法,建立了三维精细地质模型,揭示了不同类型含油单砂体剩余油分布规律。Ⅰ类含油单砂体剩余油分布在中低含水期主要受人工压裂裂缝控制,在高含水期主要受沉积相、物性控制,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井网未控制区、断层附近和水道间、扇缘相等区域。II、III类含油单砂体剩余油分布主要受沉积相、油水井配置关系控制,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井网未控制区域。单砂层剩余油分布主要受井网控制程度控制,剩余油主要分布在I类、连片分布且规模较大的II类含油单砂体中,这部分剩余油地质储量大,开采难度较小,为油藏主要的潜力对象。(7)创建了一套薄层透镜体型三角洲前缘深水滑塌浊积砂岩岩性油藏精细描述方法,其研究流程主要为:(1)采用深水滑塌浊积扇类型识别及微相研究方法明确沉积类型及沉积微相特征,建立沉积相模式;(2)采用以相控为基础的水道型三角洲前缘深水滑塌浊积扇砂体等高程对比方法和无根型三角洲前缘深水滑塌浊积扇砂体去砂等比切片对比方法进行单砂层精细对比与划分;(3)采用薄层透镜体型深水滑塌浊积砂岩岩性油藏储层砂体分类评价方法开展含油单砂体综合分类评价;(4)采用以薄层透镜体型岩性油藏分级相控属性建模为核心内容的三维地质建模方法建立精细地质模型;(5)采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以含油单砂体为基本单元揭示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成果和认识为研究区沙三段中亚段薄层透镜体型三角洲前缘深水滑塌浊积砂岩岩性油藏后续剩余油挖潜研究提供了基础模型,对类似油藏开展精细油藏描述、剩余油分布及高效开发研究具有借鉴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618.13
【图文】:

曲线形态,浊积砂体,沉积模式,滑塌


比特征的骨干对比剖面,随后在该骨架对比剖面上筛选出岩性、厚度变化小、布范围广、沉积稳定、电测曲线形态明显,易于将上、下岩层区分开来的单层岩性组合特征明显的岩电标志层、岩性特殊层(通常是稳定泥质岩和特殊岩性层及平面上分布稳定,测井特征易于识别的辅助标志层。(5)考察所有过井地震释剖面,应用时间地层概念、地震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原理在全区范围内反复较地层岩电与反射同相轴的对应关系,选择一些在全区内连续的地震反射同相作为地层划分的地震标志层,并将地震解释剖面上的地层发育趋势作为地层对的重要依据。(6)以地震标志层、岩电标志层、辅助标志层作控制,应用沉积回对比法、分级控制对比法、等高程对比法、去砂等比切片对比法,逐井进行踪和对比,完成砂层组、小层、单砂层(邓宏文等,2007;罗东明等,2008;李顺明等,2008;国景星等,2009;左浩飞,2011)对比与划分,由点到线建立全区的地层骨架对比剖面及其网络,最后达到全区统一闭合。(7)结合油水关系生产动态、构造特征等资料进行修改和验证,完成全区精细地层划分与对比。

中亚,沙三段,深灰色,砂组


第 3 章 沉积相特征中铁含量和有机物含量,以及沉积环境水体中的盐度和氧化—还原环境)则可以反映沉积古气候和古环境。研究区沙三段中亚段泥岩类颜色主要为深灰、灰色,底部沙三下见深灰色、灰褐色,表明岩石形成于还原或强还原环境的半深湖或深湖相,反映岩石形成于深水沉积环境(图 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洪亮;宋子齐;张予生;李泽亮;李孜虎;屈艳梅;;利用单渗砂层优势微相带概念精细评价有利沉积微相及其剩余油分布——以温西三块储层、水淹层评价为例[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6期

2 康海涛;王宏语;樊太亮;赵家强;王凯杰;杨超;;南堡凹陷高柳地区沙三段构造-层序地层特征[J];岩性油气藏;2015年06期

3 陈欢庆;石成方;曹晨;;精细油藏描述研究进展[J];地质论评;2015年05期

4 杨田;操应长;王艳忠;张少敏;;深水重力流类型、沉积特征及成因机制——以济阳坳陷沙河街组三段中亚段为例[J];石油学报;2015年09期

5 雷安贵;任平;;辽河外围盆地陆家堡凹陷油藏类型及分布[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5年23期

6 许宏龙;刘建;龚刘凭;乔诚;金成林;;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方法综述[J];中外能源;2015年08期

7 谢青;王建民;时圣彪;;鄂尔多斯盆地太阳湾油区长2储层非均质性研究[J];岩性油气藏;2015年04期

8 杨勇;胡罡;田选华;;水驱油藏剩余油再富集成藏机理[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5年04期

9 陈国飞;;喇嘛甸油田井震结合断层识别技术[J];特种油气藏;2015年03期

10 钟建华;李勇;邵珠福;陈彬;倪良田;肖淑明;赵海燕;王书宝;饶孟余;刘圣鑫;郝兵;孙宁亮;毛毳;李聪;田媛;林刚山;;东营凹陷古近纪沙三中期超深水湖泊的研究[J];高校地质学报;201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青青;操应长;杨田;王艳忠;王心怿;薛秀杰;;东营凹陷沙三中亚段三角洲前缘重力流砂体沉积特征研究[A];2015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沉积学与非常规资源论文摘要集[C];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崔静;强非均质低渗油藏差异化井网适配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6年

2 李明;高含水期河口砂坝沉积微相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3 杨坚;现河庄地区河146断块沙三中亚段储层地质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5年

4 程俊阳;东风港油田沉积扇体期次划分及内部结构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5 王明方;滨南席状砂体地质特征与储层预测技术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6 葛丽珍;秦皇岛32-6油田出水规律及控水稳油地质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310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7310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b6f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