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稠油活性组分与石油磺酸盐的协同作用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E53
【图文】:
域由于地层活动的关系以及海底地层本身的复杂性,造成其本油藏区块小而多,这就为庞大的海域勘探开发带来极大的挑战源的成团状聚集,彼此区块之间的不联系,对地下注水开采造由于是海洋开采,陆上开采油田的技术已经不能同样应用到海海上油田的油藏储层大多数为疏松的砂岩结构,开采过程中出渤海稠油油....
第1 章 文献综述1.2.2 渤海油田稠油开采研究现状(1)驱油用聚合物表面活性剂的研究和改良Wang 等[10]在注水驱油时,通过向水相中加入交联聚合物以及含有膨胀颗粒的联合物,增加了注入水层中聚合物的抗磨性、热稳定性等,其不仅处理了交联物的一些相关参数,并且提高了其抗剪切的性能,蠕变性能也有了较大提升。(2)驱油用表面活性剂的研究驱油用表面活性剂因其分子结构中含有一个亲水基和一个疏水基。使其可以吸附于油水表面,降低油水间的界面张力,从根本上来说,表面活性剂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发挥作用的。一是降低界面张力来提升毛管数,毛管数是指在地层中被驱替相在岩石黏土表面的粘附力与毛细管力的比值,毛管数越大,越有利于洗油;二是减弱由驱动阻力引起的贾敏效应,如图 1.2 所示。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表 2.5 原油三组分含量测定Table 2.5 Determination of three components in crude oil原油 沥青质/% 胶质/% 剩余组分/% 总收率/%S-1 5.45 26.50 59.13 91.08三组分分离是通过不同程度的极性吸附来达到分离目的的分离方法,其每量大,操作简单可行,为后续实验提供了基本实验需求,由表 2.5 数据可知油中剩余组分含量最高为 57.13%,胶质次之,沥青质质含量最低为 5.61%(2)三组分红外光谱分析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国浩;郭东红;周涛;张贺宏;沈上圯;;提高采收率用石油磺酸盐的分析研究进展[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19年04期
2 张玉;卜海;刘敏;郭勇;王帅;;驱油用石油磺酸盐差异化探讨[J];当代化工;2019年10期
3 姜永志;;石油磺酸盐生产装置的优化改造研究[J];化工管理;2017年18期
4 封子艳;杨志刚;李青松;;萃取结晶法回收高盐废水中的石油磺酸盐[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4年06期
5 翟洪志;冷晓力;卫建国;李暖;;石油磺酸盐合成技术进展[J];日用化学品科学;2014年09期
6 聂振霞;;胜利石油磺酸盐在史深100油田的应用[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7 马志龙;闫惠玲;黄涛;谢怀东;李艳华;;石油磺酸盐提高油气比技术在稠油油田的应用[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年12期
8 刘先勇;梁栋;顾海红;孙宁;王明波;李耀;;石油磺酸盐提高油汽比技术在稠油油田的应用[J];断块油气田;2010年01期
9 ;我国首创超重力技术生产石油磺酸盐[J];吐哈油气;2009年02期
10 刘先勇;吕玉群;肖玉英;徐娟;王明波;;单家寺油田石油磺酸盐提高油气比技术[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小泉;喷雾法合成石油磺酸盐[D];西南石油学院;2005年
2 段友智;稠油热采化学调驱复合体系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3 秦冰;稠油乳化降粘剂结构与性能关系的研究[D];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浩;渤海稠油活性组分与石油磺酸盐的协同作用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8年
2 于洋;富芳烃石油磺酸盐的制备及应用性能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年
3 张玲玉;适用于污水配制的驱油用表面活性剂的研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年
4 姚远;超重力气相磺化法制备石油磺酸盐工艺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8年
5 张雨泽;弱碱型石油磺酸盐合成工艺研究及应用性能评价[D];西北师范大学;2017年
6 冉云令;胜利石油磺酸盐结构表征及其在热采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5年
7 金占鑫;石油磺酸盐组成与性能关系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4年
8 唐培忠;石油磺酸盐提高稠油开采效果技术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9 孙明宇;石油磺酸盐生产工艺污染综合防治技术[D];黑龙江大学;2014年
10 尹璐;自发乳化驱油体系及其驱油机理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7503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750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