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四川盆地雷口坡组油气聚集带特征及分布评价

发布时间:2020-07-17 18:22
【摘要】:由于受到印支运动的影响,雷口坡组地层在四川盆地在不同地区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剥蚀,其中在泸州古隆起雷口坡组已被剥蚀殆尽,在开江古隆起剥蚀到雷一~2亚段。目前在四川盆地泸州古隆起北斜坡一带的雷口坡组发现了磨溪雷一段气藏、卧龙河雷一段气藏和若干个含气构造,在天井山古隆起带南缘发现了中坝雷三段气藏、龙岗雷四段气藏、元坝雷四段气藏和彭州-新场雷四段顶部气藏。本文通过对雷口坡组储层进行岩石薄片观察、主微量元素分析、碳氧同位素分析、阴极发光分析和X射线衍射分析等,结合了现今雷口坡组的勘探研究现状,研究了雷口坡组的生、储、盖特征。由于天然气分布是具有一定规律性和区域性,结合了油气聚集带的概念确定出雷口坡组的天然气聚集带范围,并对聚集带进行研究。对碳、氧同位素和主微量元素的分析,认为雷口坡组沉积环境为盐度较高、较温暖、较封闭的环境。沉积相为镶边(障壁)碳酸盐岩台地沉积,可分为局限-蒸发台地亚相、台地边缘滩亚相和潮坪亚相,在局限-蒸发台地亚相中又可以分为o_湖、o_湖边缘坪和台内滩。从野外剖面和岩心观察等中发现雷口坡组主要为一套白云岩、灰岩和膏盐岩沉积。储层以颗粒滩型储层、风化壳岩溶型储层和晶粒碳酸盐岩储层为主,储集空间以溶蚀孔、洞、缝为主,主要为中-低孔中-低渗储层。对储层成因进行分析,认为雷口坡组白云岩储层的形成主要受到了沉积微相、构造、白云石化以及溶蚀作用的控制。沉积相控制了储层时空展布,准同生溶蚀作用和构造作用是孔缝形成的关键,白云石化作用对早期孔隙的保存较为有利,表生岩溶作用和埋藏岩溶作用对储层进行改造。利用了常规测井参数资料结合岩心分析资料,并采用了机器学习中的集成方法对储层的碳酸盐岩岩性进行了划分并预测,随机森林算法和梯度提升树均具有较好的预测率。利用了测井特征、录井元素特征和地震反射特征来识别雷口坡组顶部的风化壳岩溶型储层,发现风化壳岩溶型储层在常规测井曲线上具有高伽马值特征,在录井元素特征上具有较高的锰、铁和铝含量,在地震反射上具有低波阻抗、弱反射、杂乱反射等特征。结合了油气聚集带的概念和目前的勘探实例,确定出雷口坡组有两个天然气聚集带:泸州古隆起北斜坡天然气聚集带和天井山古隆起南缘天然气聚集带。结合现今已发现的油气藏勘探实例,对天然气聚集带特征进行分析,认为泸州古隆起北斜坡聚集带为双源供烃(二叠系烃源岩为主,须家河组烃源岩为辅),垂向与侧向输导(断层、不整合面和孔隙-裂缝),和滩相叠加岩溶储层控藏的良好聚集模式。天井山古隆起南缘聚集带为多源供烃(须家河组烃源岩、二叠系烃源岩和雷口坡组烃源岩)、垂向和侧向输导(不整合面、断裂和裂缝),和古岩溶储层与滩相叠加岩溶储层控藏的天然气聚集模式。本文以类比法为理论基础,同时结合概率统计原理,采用地质类比-概率法计算雷口坡组天然气集聚带的油气地质资源概率分布,计算出的泸州古隆起北斜坡天然气聚集带和天井山古隆起南缘天然气聚集带的天然气地质资源量分别为10500?10~8m~3和13700?10~8m~3。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618.13
【图文】:

勘探现状,雷口坡组,四川盆地,油气显示


四川盆地雷口坡组勘探现状图

技术路线图,论文


论文技术路线图

张岳,构造纲要图,四川盆地,周缘


14图 2-1 四川盆地及周缘构造纲要图(张岳桥等,2011)从基底开始,四川盆地主要经历了六个主要的构造旋回:扬子旋回、加里回、海西旋回、印支旋回、燕山旋回、喜马拉雅旋回。其中印支旋回是上扬地台内重要的地质事件,印支运动早幕后,海相克拉通盆地发育阶段结束,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小奇;刘光祥;刘全有;刘景东;袁晓宇;;四川盆地元坝气田长兴组—飞仙关组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类型[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5年11期

2 李朋威;罗平;宋金民;金廷福;王果谦;;微生物碳酸盐岩储层特征与主控因素——以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上震旦统—下寒武统为例[J];石油学报;2015年09期

3 周世超;王兴志;曾德铭;何冰;邹祥;;川中龙岗地区中三叠统雷四~3亚段气藏地球化学特征与成藏分析[J];新疆石油地质;2015年04期

4 谢刚平;;川西坳陷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四段气藏气源分析[J];石油实验地质;2015年04期

5 魏国齐;杨威;杜金虎;徐春春;邹才能;谢武仁;武赛军;曾富英;;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古隆起构造特征及对特大型气田形成的控制作用[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5年03期

6 刘树根;孙玮;宋金民;邓宾;钟勇;罗超;冉波;田艳红;李智武;彭瀚霖;尹柯维;;四川盆地海相油气分布的构造控制理论[J];地学前缘;2015年03期

7 彭靖淞;刘树根;张长俊;张如才;张江涛;;龙门山前缘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储集层成岩作用差异性[J];古地理学报;2014年06期

8 郭旭升;郭彤楼;黄仁春;段金宝;;中国海相油气田勘探实例之十六 四川盆地元坝大气田的发现与勘探[J];海相油气地质;2014年04期

9 范志伟;;元坝气田雷口坡组古溶沟展布及其对气藏的控制[J];石油实验地质;2014年05期

10 杨克明;;四川盆地“新场运动”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石油实验地质;2014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志萍;四川盆地中部雷口坡组顶部风化壳岩溶型储层特征及评价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2年

2 秦川;川西坳陷中北部三叠系雷口坡组—马鞍塘组储层特征及油气勘探前景[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3 汪华;四川盆地中西部中三叠统天然气藏特征及成藏机理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吉小强;川西坳陷雷口坡组气源及成藏特征[D];西南石油大学;2017年

2 黄思钦;四川盆地陆相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及应用[D];西南石油大学;2016年

3 林彤;川西地区中部中三叠统雷四段储层特征[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4 李德星;川中龙女寺—磨溪地区雷口坡组雷四~雷三段古岩溶储层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5 牛会玲;黄家场—隆昌地区嘉五~1~雷一~1段碳酸盐岩储层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6 秦川;川中南部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储层特征[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7597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7597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406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