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地质条件下煤层气开发经济效益评价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E322
【图文】:
第 1章 绪 论1 . 3 . 2 技术路线本文研究技术路线框图1.2。主要包括以下步骤:图 1.2技术路线图Fig. 1.2 Technoogy Road graph1 . 4 主 要 完 成 工 作 量本论文现场调研并整理了 1787 口煤层气井的排采资料,其中柿庄南区块(沁水盆地 860 口、韩 城 区 块 (鄂尔多斯盆地 865 口、白杨河区块(准噶尔盆地)8
可通过测量最大镜质体反射率(R0,max)将煤阶划分为三类:高煤阶(R0,max>1.65°%);中 煤 阶 (0.65%<R0,max<1 . 6 5 % ) 和 低 煤 阶 (R0,max< 0 . 6 5 % ) 。我国各煤阶煤层气资源分布如图2.1所示,三类煤阶煤层气资源占比相近,低煤阶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和西北局部地区,中、高煤阶资源主要分布在华中地区[53]。图2.1中国煤层气煤阶分布图(据孙平等[53]改编Fig. 2.1 Distribution graph of coal rank in China (modified according to Sun Ping[53])-11 -
Langm uir体积(Vl)可以衡量煤岩对气体吸附能力的大小,Langmuir压力(Pl)大小等于吸附量达到1/2Langmuir体积时所对应的压力值。压力值的大小反映煤层气解吸的难易程度,在煤层气开采初期和中期阶段,Langmuir体积和Langmuir压力数值越大,对气体开采越有利;在开采后期阶段,Langmuir压力数值越小,对气体的产出越有利[8]。( 4 ) 吸附时间吸附和解吸是一个动态可逆的过程,煤层气开采就是通过控制井筒内的压力差排出煤储层内的承压水,降低煤储层压力[55]。煤岩基质表面的吸附气解吸和扩散,进而通过裂隙网络渗流至井筒产出的过程(图 2.2)。吸附时间是评价煤层气解吸扩散速率的量化指标,量定为煤岩样品所含气体(包括解吸气、损失气和残余气 被解吸出63.2°%时所需要的时间,它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煤层气的早期生产动态[56]。吸附时间越长,表示解吸扩散越慢;吸附时间越短,反映解吸扩散越快[5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夏天;;煤层气的开采方式[J];江汉石油科技;2011年01期
2 许晓晨;陶占盛;张智勇;任永强;;中国煤层气开发技术发展方向浅谈[J];能源与节能;2019年11期
3 刘剑辉;;吐哈油田煤层气压裂新技术探索及应用[J];西部探矿工程;2018年03期
4 黄井明;;煤层气开发中的地质录井方法探究[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6年24期
5 卿敏;;煤层气开发模式与开发技术探析[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7年13期
6 冷炎;;现阶段煤层气开发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7年20期
7 刘磊;万志杰;乔康;周加佳;白优;张真;;川南石宝矿段煤层气开发方式研究[J];中国煤层气;2016年01期
8 张勇昌;杨永国;罗金辉;;基于优化组合赋权的煤层气开发风险评价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6年05期
9 晁建军;;浅议煤层气开发问题及对策研究[J];能源与节能;2015年11期
10 李国红;孟红伟;;煤层气多分支水平井钻井关键技术研究[J];科学家;201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小磊;吴财芳;秦勇;杨兆彪;李勇;;我国煤层气开发技术适应性及典型地区趋势分析[A];2016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6年
2 孟召平;田永东;李国富;;煤层气开发地质学及其研究的内容与方法[A];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2010年全国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左景栾;孙晗森;;国内外煤层气开发技术综述[A];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2010年全国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房超;陈贵峰;孙铭伟;;中国煤层气开发模式对比及开发技术研究[A];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2010年全国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徐峤;;沁水盆地煤层气开发经济效益分析[A];2013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6 谢明忠;;河北万全褐煤煤层气开发评价[A];瓦斯地质理论与实践——中国煤炭学会瓦斯地质专业委员会第五次全国瓦斯地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陈嵩;杜建芬;;煤层气产能预测方法的探讨[A];2018年全国天然气学术年会论文集(02气藏开发)[C];2018年
8 贺正东;马丽;吕克仁;孙黄利;;地震勘探在韩城煤层气开发中的应用[A];陕西地球物理文集(七)中国西部地球物理研究与实践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成立20周年专集[C];2007年
9 杜希瑶;柳迎红;冯汝勇;廖夏;李娜;吕玉民;刘佳;;沁南煤层气产能影响因素探析[A];2018年全国天然气学术年会论文集(03非常规气藏)[C];2018年
10 陈顶峰;;“虚拟储层”缝网改造工艺在煤层气开发中的研究及应用[A];2016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史维东;庆阳精心打造五大能化产业链[N];中国化工报;2013年
2 王景春 潘丹丹;实现数字化规模化开采[N];中国化工报;2013年
3 本报记者 陈欢欢;技术和模式成煤层气开发瓶颈[N];科学时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刘丹;中国煤层气开发升温[N];科学时报;2010年
5 记者 郭闻风;橇装式变电站 解决煤层气开采难题[N];中国石油报;2019年
6 记者 张晓敏 通讯员 郭锋;我省煤层气产量突破56亿m~(3)[N];山西日报;2019年
7 记者 王海滨;山西将实行煤层气矿业权退出机制[N];科技日报;2019年
8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煤及煤层气工程系助理研究员 李瑞;煤层气开发需创新,更需革命[N];中国能源报;2019年
9 本报记者 朱妍;山西探索打破煤层气开发垄断“怪圈”[N];中国能源报;2019年
10 记者 吕梦琦;山西将全面实行煤层气矿业权退出机制[N];经济参考报;201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王铭伟;考虑煤粉影响的煤层气开发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6年
2 张文勇;鹤壁矿区煤层气水平井分段水力压裂工艺参数优化及应用[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5年
3 吴世跃;煤层气与煤层耦合运动理论及其应用的研究[D];东北大学;2006年
4 徐宏杰;贵州省薄—中厚煤层群煤层气开发地质理论与技术[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5 付宣;煤层气径向水平井压裂裂缝形成机制与参数设计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6年
6 姚征;煤层气开发中固相微粒的成因机理与防治措施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6年
7 程亮;薄及中厚软煤层水力压裂煤岩损伤机理及瓦斯运移规律[D];重庆大学;2016年
8 杨焦生;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开发机理及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守军;含氮氧煤层气直接液化工艺的模拟研究及优化[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8年
2 李若湘;煤层气径向井压裂优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8年
3 刘帅帅;柳林矿区南部煤储层特征及煤层气开发单元划分[D];中国矿业大学;2019年
4 孙良忠;不同地质条件下煤层气开发经济效益评价[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8年
5 魏晓晗;神府区块煤层气储层测井综合评价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年
6 江涛;煤层气开采钻井系统资源配置优化研究[D];郑州大学;2019年
7 杨思宇;煤层气定量排采设计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年
8 侯鹏;含氧煤层气金属-硫化物/炭材料脱氧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9年
9 董鹏飞;基于弱磁检测的煤层气管道缺陷识别系统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9年
10 唐军;山西省重点煤矿区煤层气开发单元划分[D];中国矿业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7603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760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