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呼勒斯太苏木地区砂岩地震波速度的实验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618.13;P631.4
【图文】:
根据实验所测得的地震波速度来计算波速的各向异性,研究砂岩各向异性体性质的关系,分析影响砂岩各向异性的因素。(5)波速的动态弹性常数分析以一柱样品为例,在不同含水饱和度下分析砂岩动态弹性常数(杨氏模量松比)与围压的关系。(6)砂岩地震波速度实验值与理论值的对比分析将实验波速值与用模型计算得到的理论值相比较,研究两者之间的异同,比了四种理论模型的优劣。4.2 技术路线砂岩样品采自于内蒙古呼勒斯太苏木地区,将样品按照国际标准加工成实柱,制定相关的实验方案,然后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的十三陵室内,用 AutoLab2000 岩石物性测试系统测量样品的波速,得到不同流体、流体饱和度与不同围压下样品的波速。研究技术路线图如图 1.1 所示。
第 2 章 研究区概况第 2 章 研究区概况2.1 研究区位置河套盆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黄河河套区境内,南部发育伊盟隆起晚古生代至中生代的沉积岩系,北部发育内蒙古地轴阴山寒武系变质岩系。该盆地是以下、中寒武统花岗片麻岩为基底的中、新生代山前断陷盆地,由吉兰泰坳陷、临河坳陷、乌前坳陷与呼和坳陷组成,面积约为40000km2。内蒙古呼勒斯太苏木地区位于河套盆地北部,其北部为色尔腾山,南部为鄂尔多斯高原(图 2.1),其下伏地层被第四纪厚层冲积扇、冲积平原和风成沉积物覆盖。研究区沉积地层和侵入岩体分布广泛。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地震资料记载,四级以上地震的震中明显集中于北纬40°~41°和 42°~44°两个东西走向的构造带上,研究区恰好位于其中。从地质构造角度分析,北纬 40°~41°,即磴口至呼和浩特一带,正是第四纪地壳活动最为强烈的地区。色尔腾山、乌拉山和大青山山前断裂剧烈活动,山体不断上升,河套坳陷不断下沉,四级以上地震占 70%,六级以上地震占 30%。地震带一般与构造活动紧密相关,现今研究区新构造运动仍很强烈,其所造成的地震活动对人类生活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淑莲;胡新亮;;唐山地区地震波速度的初步探讨[J];华北地震科学;1987年04期
2 P.J.Barton;武传真;;大陆地壳中地震波速度和密度的关系——一种有用的约束吗?[J];地球物理学进展;1988年01期
3 Б.А.Кривелев;张德富;;地震波与建筑物[J];世界地震工程;1988年02期
4 郭瑞芝;冯德益;;唐山强余震前地震波特性的前兆异常变化[J];地震学刊;1989年04期
5 吴云超;;不同海域海洋环境水下地震波观测与分析[J];舰船科学技术;2017年19期
6 张海彬;王湛鲲;韩琴琴;;地震波对房屋晃动的动态模拟[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8年26期
7 刘志坤;黄金莉;;利用背景噪声互相关研究汶川地震震源区地震波速度变化[J];地球物理学报;2010年04期
8 Tapan Mukerji;各向异性岩石中孔隙流体对地震波速度的影响[J];石油物探译丛;1994年06期
9 高恩源;西藏南部地震波速度的计算方法及其结果[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81年02期
10 裴顺平;刘雁冰;薛晓添;孙权;绍志刚;苏金蓉;;汶川地震前后介质和应力应变演化过程——来自地震波速度、b值和GPS的观测结果[J];国际地震动态;2017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欣欣;赵亮;杨建锋;王坤;;上地幔地震波速度结构图像的时效性——以中国东部为例[A];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五)——专题10:深部地幔物质成分与结构探测、专题11:花岗岩成因与大陆地壳演化[C];2016年
2 魏伟;符力耘;;孔隙介质中不同频率尺度地震波速度和衰减响应特征[A];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11:深部高压结构、过程及地球物理响应论文集[C];2014年
3 谢芸;倪四道;;吉帕压强区金属固-液相线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张永谦;滕吉文;阮小敏;;阴山及鄂尔多斯地区上地壳的地震波速度结构及岩性推断[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5 张怀榜;韩文功;张光德;段卫星;陈义景;;地震波速度与加速度信号理论分析及试验对比[A];中国石油学会2015年物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5年
6 赵卫华;孙东生;李阿伟;王红才;魏建新;郭彬彬;;裂隙对地震波速度影响的物理模型试验研究[A];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64: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地应力测量与动力学模拟论文集[C];2014年
7 刘志坤;黄金莉;;2010年玉树7.1级地震震源区及周边地震波速度变化[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孙伟家;B.L.N.Kennett;;三维地震波速度与地震事件震源参数的联合反演[A];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七)——专题51:微地震监测与反演[C];2016年
9 周连庆;赵翠萍;郑现;陈章立;;三峡库区三维Vp,Vp/Vs,Qp和Qs精细结构层析成像[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夏怀宽;卢造勋;牛雪;张国臣;;辽西朝阳地震区深部构造与地震[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欧新功;江苏东海地区超高压岩石的弹性和热性质——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岩石物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何玉杰;应用背景噪声监测火山区地震波速度的变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9年
2 王怀民;内蒙古呼勒斯太苏木地区砂岩地震波速度的实验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8年
3 宫猛;背景噪声互相关方法季节性影响的消除及汶川Ms8.0级地震震区地震波速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殷昌吉;砂岩地震波性质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6年
5 刘志坤;利用背景噪声研究汶川地震震源区及周边地壳介质地震波速度变化[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0年
本文编号:27616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761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