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鄂尔多斯盆地横山—靖边地区上古生界储层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9 13:27
【摘要】:横山—靖边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山西组与下石盒子组盒8段为主力天然气层,储层为多期砂体,岩性复杂,连通性差,气层厚度、含气级别差异较大。本文依据大量测井数据,采用多种实验分析手段从储层沉积相、砂体展布特征、岩石学特征、孔隙结构、成岩作用与储层非均质性等几方面对研究区山2—盒8上段储层进行详细研究,最终探讨了储层的控制因素,进行了储层评价与划分。对研究区古流向、多碎屑组分、轻矿物、重矿物与石英阴极发光进行了深入分析,确定横山—靖边地区物源为盆地北部阴山中部、大青山与乌拉山,母岩为阴山古陆中部与东部的太古界与元古界的古老变质岩系。来自前乌拉加汗、加不沙和伊金霍洛旗三个方向的河流交替给研究区供给碎屑。山西期研究区处于曲流河三角洲平原与三角洲前缘过渡区,主河道发育规模较小,分流河道与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穿插于河漫滩与分流间湾微相之中;盒8期研究区处于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与三角洲前缘过渡区,主河道呈网状,发育范围大,分流河道与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交互叠置,横向变化快。运用砂体追踪方法,揭示不同厚度砂体的空间延伸形态,其结果表明连续沉积越厚的砂体,其延伸距离越远。依据砂泥间组合关系,提出优势砂体的概念,确定优势砂体的划分依据,并对储层砂体进行划分。研究区碎屑颗粒结构趋于一致,岩石类型成为影响储层物性的重要因素。物源所提供的差异岩石类型组合使得四个层位具有不同的孔隙组合类型与物性。山2段主要发育溶蚀孔与晶间孔,孔隙结构类型优差共存,整体形成低孔高渗储层;山1段与盒8下段主要发育溶蚀孔与晶间孔,由于粒度的差异,导致盒8下段孔隙结构类型与物性要略好于山1段;盒8上段多发育残余粒间孔、晶间孔与溶蚀孔,孔隙结构类型中等,孔隙大量发育,孔隙度在四个层位中最高,渗透率仅次于山2段。借助多种实验分析对研究区储层成岩作用、成岩阶段与成岩相进行研究,确定研究区成岩阶段主体为中成岩B期。岩屑溶蚀作用与长石蚀变作用十分发育,为储层孔隙形成的主要成岩作用类型,破裂作用所形成的微裂缝使致密砂岩中独立的孔隙得以沟通,改善了储层的流通性。压实作用、伊利石胶结作用、方解石胶结作用与硅质胶结作用使储层整体变得致密。根据成岩作用、物性与孔隙结构划分出5种成岩相类型,这5种成岩相类型涵盖了不同岩石类型组合所表现出的整体性质,可作为储层划分的重要参数。综合分析认为:物源控制着储层岩石类型,岩石类型影响着储层孔隙发育程度。沉积作用决定了砂岩的粒度、砂泥组合特征及砂体空间分布规律,进一步影响成岩作用的强弱。成岩作用在整体降低储层物性的同时,使储层物性差异化。物源、沉积相与成岩作用共同造就了储层的非均质性,控制着储层的品质。结合沉积相、优势砂体、成岩相、储层物性与孔隙特征对储层进行评价与划分,研究区共发育三类储层。总体来看盒8上段储层发育最好,山2段储层发育最差。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618.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荣才,彭军,吴朝容;陆相盆地基准面旋回的级次划分和研究意义[J];沉积学报;2001年02期

2 操应长,姜在兴,夏斌,杨伟利,张家震;声波时差测井资料识别层序地层单元界面的方法、原理及实例[J];沉积学报;2003年02期

3 李祥辉;王成善;金玮;冉波;;深海沉积理论发展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意义[J];沉积学报;2009年01期

4 方少仙;侯方浩;杨西燕;何江;沈昭国;乔琳;阎荣辉;;鄂尔多斯盆地内部中二叠统石盒子组盒8下亚段砂岩中的风暴岩[J];沉积学报;2011年01期

5 曾洪流;;地震沉积学在中国:回顾和展望[J];沉积学报;2011年03期

6 杨仁超;王秀平;樊爱萍;韩作振;赵娟;王言龙;;苏里格气田东二区砂岩成岩作用与致密储层成因[J];沉积学报;2012年01期

7 陈全红;李可永;张道锋;金栓联;郭艳琴;庞军刚;袁珍;;鄂尔多斯盆地本溪组—太原组扇三角洲沉积与油气聚集的关系[J];中国地质;2010年02期

8 林畅松,张燕梅,刘景彦,庞保成;高精度层序地层学和储层预测[J];地学前缘;2000年03期

9 王建伟,鲍志东,陈孟晋,孙粉锦,刘锐娥,赵密福,孙全元;砂岩中的凝灰质填隙物分异特征及其对油气储集空间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二叠系为例[J];地质科学;2005年03期

10 孙卫;史成恩;赵惊蛰;赵蕾;;X-CT扫描成像技术在特低渗透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及渗流机理研究中的应用——以西峰油田庄19井区长8_2储层为例[J];地质学报;2006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国茹;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物源及层序岩相古地理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2 魏虎;低渗致密砂岩气藏储层微观结构及对产能影响分析[D];西北大学;2011年

3 刘小洪;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砂岩储层的成岩作用研究与孔隙成岩演化分析[D];西北大学;2008年

4 曹红霞;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沉积中心迁移演化规律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5 高辉;特低渗透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与渗流机理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严卫宏;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上古生界沉积体系与层序地层学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7624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7624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860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