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嘴油区原油常温集输边界条件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E866
【图文】:
图 1-1 新疆油田红山嘴油区构造、地理位置图.2.2 新疆油田红山嘴油区集输发展史及现状(1)新疆油田红山嘴油区集输发展史及现状1、1959 年,新疆油田红山嘴油区开发初期,采油树采用保温材料包扎的保温方式,960 年采用土法保温,1964 年后采油井场设加热炉和井口房保温,加热炉加热后的油气度约为 50 60℃)经采油树井口油嘴套和井口盘管散热器后去计量站。2、1986 年以后,随着油井含水率的上升和伴生气的减少,井场加热炉及井口房由装式井口保温盒内设电热管所取代,实现了出油管线不加热常温输送。3、1988 年,在挂油井开始用定压调节阀,实施套管气收集,井将套管气接入出油线。4、1989 年,约 700 余口正常生产的采油井场推广出油管线“立管保温下放”的井场冬不点炉技术,实现了井场—计量站的常温输送。5、2000 年以后,开发区全部取消了井口及计量站加热炉,实现了油气集输的常温送。
1.2 实验流程及装置搭建(1)实验流程实验流程如图 2-1 所示,编号 1 代表储罐,编号 7 代表空气压缩机,8 代表储气 代表气体干燥机,11 代表流量计,12 代表气液混合器,13 代表实验台架(如图示)。实验流程为气体经 7 压缩增压后流入 8,待稳定之后,流入 10 进行脱水处理体干燥,进而流入 11 进行计量,紧接着油气水三相都流入 12 经过充分混合后最终 13,1 主要用来收集测试段流出的,通过管路返回的气、液混合物,气体经过 1 上排气孔排放到大气中,液体进行回收重复使用。
图 2-1 实验流程图(2)实验装置搭建本次实验搭建的测试管路段的平面布置示意图如图 2-2 所示,主要部件包括:编代表气液混合器,编号 2 代表自吸泵,编号 3、5、6、9 代表蝶阀,编号 4 代表涡轮计,编号 7 代表压力差测试装置即差压变送器。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明丽;;油田集输站常见的安全问题及其相关措施[J];中国石油和化工;2016年S1期
2 朱伟;孟遥;;试论延128井区低压集输技术[J];石化技术;2016年11期
3 高罡罡;杜海洋;雷炜;;油田集输站常见的安全问题及其对策[J];石化技术;2017年02期
4 孔德晶;吴玉婷;张凯丽;;致密气/页岩气地面集输技术及其对比分析[J];化工设计通讯;2017年01期
5 倪虹;刘涛;;集输计量影响因素与标准控制措施探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7年08期
6 王星宇;;煤层气地面集输技术标准优化分析[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7年10期
7 聂旭阳;;高效加热石油集输装置的设计[J];辽宁化工;2017年10期
8 樊亚宁;;试析绥靖油田集输加热系统工艺改进[J];石化技术;2017年10期
9 李雨薇;;油田集输站常见的安全问题及其对策[J];化工管理;2014年15期
10 张江伟;赵泉安;陈娜;;油田集输站库防火安全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年1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俊龙;杨棕景;张伟;闫月娥;崔海清;;油井产出液不加热不加压集输可行性的数值分析[A];第二十三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十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C];2011年
2 陈仕林;;煤层气田地面集输低成本战略的探讨[A];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2010年全国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马小飞;;山西煤层气开发地面集输与利用[A];2013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4 孙春亮;;采油集输联合站消防浅论[A];2012中国消防协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2年
5 ;槽式太阳能聚光集热系统在稠油集输加热中的应用研究[A];首届中国太阳能热发电大会论文集[C];2015年
6 杨春艳;隋新国;;高效分水器在稠油集输中的应用[A];山东石油学会稠油特稠油地面集输与处理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李晓东;赵春燕;;降低集输泵站油气损耗措施[A];2005年山东省石油学会营销专业委员会论文选编[C];2005年
8 刘海丽;宋辉;朱红彬;李清方;张新军;;H_2S在稠油中的溶解特性及析出实验研究[A];山东石油学会稠油特稠油地面集输与处理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方建国;赵春燕;李先红;万忠胜;;集输泵站节能降耗技术研究[A];山东石油学会油气储运系统节能降耗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10 王兴;李景贵;;煤层气地面集输设备泄漏机理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数学地质与地学信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朱清峰 丁玉萍;“八大金刚”守护集输平安[N];企业家日报;2019年
2 本报记者 何宏芳 通讯员 许旭华 林永利;优化集输省钱又环保[N];中国石油报;2018年
3 ;天津钢管高强度抗腐蚀集输无缝管线管[N];世界金属导报;2017年
4 记者 张云普 通讯员 王泽锋;降低集输能耗 简化优化系统[N];中国石油报;2017年
5 记者 王珊珊 特约记者 王洪彪;捂住集输“口袋” 拧紧机采“阀门”[N];中国石油报;2017年
6 本报记者 赵龙;低温集输促效益上涨[N];大庆日报;2009年
7 特约记者 袁朝旭 通讯员 马志宁;长庆马岭集输大队搭平台 “岗位鲁班”立足岗位搞发明[N];中国石油报;2009年
8 通讯员 宋伟标 记者 王志田;大庆采五开展常温集输试验单井日节约天然气65立方米[N];中国石油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于银花;从“零”出发向“零”奋进[N];中国石化报;2019年
10 本报记者 郑干臣;挖掘稠油集输节能降耗潜力[N];中国石化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贺凤云;水驱低渗油田集输管网优化调整方法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明;姬塬长8油藏CO_2驱采出流体集输工艺参数优化[D];西安石油大学;2019年
2 高美尧;红山嘴油区原油常温集输边界条件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9年
3 贾治渊;高含水油田不加热集输边界条件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7年
4 王宁;重力火驱地面集输工艺技术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4年
5 霍思彤;原油溶二氧化碳后流变性及其对集输半径的影响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8年
6 杨正然;辽河油田高含水期稠油地面集输临界条件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6年
7 王明凤;集输场站量化风险评价应用研究[D];长江大学;2012年
8 郭顺清;艾家湾集输站采出水处理及提高回注水质方法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0年
9 刘芳;低产油田不加热集输技术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10年
10 李连群;低产井单管不加热集输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7848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784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