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缝性碳酸盐岩储层水平井酸化温度场模型研究
本文关键词:裂缝性碳酸盐岩储层水平井酸化温度场模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对天然裂缝发育的碳酸盐岩酸化时,酸液既能溶蚀裂缝壁面产生不均匀裂缝刻蚀,也能穿透裂缝壁面形成酸蚀蚓孔,这一系列过程除了造成注入酸的滤失之外,还能够生成大量的化学反应热,对井下温度分布产生影响,而化学反应动力学对温度非常敏感,反应速率常数随温度的增加以指数形式增长,且温度还对弱酸与岩石发生化学反应所需的门槛温度有重要影响。本文针对裂缝性碳酸盐岩储层酸化形成酸蚀蚓孔从而影响温度分布以及天然裂缝发育的碳酸盐岩酸化特征,系统研究水平井酸化时井下温度分布及滤失情况,对提高酸化模拟设计水平有重要意义。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在调研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归纳和总结了目前井筒、地层及裂缝温度场、蚓孔扩展模型研究现状,分析了模型建立及求解过程中的主要缺陷。(2)针对注酸过程中垂直井筒及水平井筒中对流和扩散、地层对井筒的导热问题,建立了垂直井筒和水平井筒温度场数学模型,通过拉普拉斯变换和Stehfest数值反演,给出了由指数函数和零阶变形贝塞尔函数组成的便于应用的半解析解,计算发现地层导热对井筒温度分布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3)在考虑水平段上连通区域酸液和地层之间的热对流、热传导以及酸岩化学反应热条件下,建立了水平井近井区域地层温度场模型,通过拉普拉斯变换和Stehfest数值反演,首次给出了由非零阶变形贝塞尔函数组成的考虑化学反应热的地层温度场半解析解。模拟分析了注入时间、排量、酸岩反应热、注入温度、地层孔隙度对温度分布和变化的影响。通过实例验证,该温度场模型能够较为精确的模拟酸化时井下温度分布和变化。(4)基于酸液在裂缝中的质量守恒、能量守恒、缝宽变化及酸液运移方程,在考虑缝高方向上的传热、变缝宽的条件下,建立了天然裂缝酸化温度场模型,以有限差分方法为基础,模拟分析了注入时问、排量、注入温度、裂缝高度对裂缝温度的影响以及裂缝净压力、初始缝宽对滤失控制的影响。论文针对天然裂缝发育的碳酸盐岩储层酸化温度场模型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在地层温度场模型建立及求解方面取得一定创新。论文成果对提高酸化模拟设计水平、更合理的选择酸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水平井 裂缝性储层 天然裂缝 温度场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E357.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第1章 绪论7-16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7-8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8-14
- 1.2.1 井筒及近井区域温度场研究现状8-9
- 1.2.2 裂缝温度场研究现状9-10
- 1.2.3 酸蚀蚓孔数学扩展研究现状10-14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14-15
- 1.3.1 主要研究内容14-15
- 1.3.2 技术路线15
- 1.4 创新点15-16
- 第2章 井筒及近井区域温度场半解析模型16-35
- 2.1 能量传递机理16-17
- 2.1.1 能量通量矢量16-17
- 2.2 垂直井筒温度场半解析模型17-24
- 2.2.1 模型的建立18-21
- 2.2.2 模型的求解21-24
- 2.3 水平井筒及近井区域温度场半解析模型24-31
- 2.3.1 近井筒区域地层温度场25-26
- 2.3.2 水平井筒温度场26-27
- 2.3.3 模型的求解27-31
- 2.4 数值反演31-34
- 2.4.1 Stehfest数值反演31-32
- 2.4.2 实例计算32-34
- 2.5 本章小结34-35
- 第3章 碳酸盐岩储层酸化裂缝温度场35-57
- 3.1 天然裂缝酸化温度场35-47
- 3.1.1 缝中流体质量守恒方程35-37
- 3.1.2 裂缝流体能量守恒方程37-41
- 3.1.3 裂缝宽度变化及缝中酸液运移41-42
- 3.1.4 扩散滤失带能量守恒方程42-45
- 3.1.5 酸液反应热的计算45-47
- 3.2 模型求解47-53
- 3.2.1 定解条件47-48
- 3.2.2 求解思路48
- 3.2.3 模型的离散48-53
- 3.3 天然裂缝中酸液滤失计算分析53-56
- 3.4 本章小结56-57
- 第4章 天然裂缝壁面蚓孔扩展研究57-71
- 4.1 非均相化学反应57-58
- 4.2 蚓孔扩展58-66
- 4.2.1 蚓孔的产生必要条件58-60
- 4.2.2 酸蚀蚓孔扩展模型60-61
- 4.2.3 蚓孔内酸液质量平衡方程61-63
- 4.2.4 蚓孔内酸液流动时的压力变化63-66
- 4.3 蚓孔扩展及滤失模拟分析66-70
- 4.4 本章小结70-71
- 第5章 水平段及裂缝温度场影响因素分析71-83
- 5.1 水平井筒温度场模拟分析71-74
- 5.1.1 模型验证71-72
- 5.1.2 主要参数分析72-74
- 5.2. 水平井近井区域温度场模拟分析74-79
- 5.2.1 酸化地层温度场模拟74-75
- 5.2.2 主要参数分析75-79
- 5.3 天然裂缝酸化温度场模拟分析79-82
- 5.3.1 模型对比与验证79-80
- 5.3.2 主要参数分析80-82
- 5.4 本章小结82-83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83-85
- 6.1 结论83
- 6.2 建议83-85
- 致谢85-86
- 参考文献86-9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9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凡辉;刘林;林立世;王兴文;;碳酸盐岩储层加砂压裂改造的难点及对策[J];天然气工业;2009年12期
2 代双和;于京波;袁云超;毛凤军;陈志刚;;利用频谱积分属性评价碳酸盐岩储层[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1年S1期
3 赵天华;;浅谈录井现场对碳酸盐岩储层的识别[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年12期
4 熊晓军;贺振华;林凯;黄天俊;;基于等效介质理论的碳酸盐岩储层地震数值模拟[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12年04期
5 李勃田;余家仁;;应用模糊数学评价碳酸盐岩储层初探[J];石油学报;1988年01期
6 赵奇祥,赵炜,张建;碳酸盐岩储层的特性[J];国外油田工程;2004年06期
7 侯海龙;顾汉明;朱定;汪桂敏;;分频技术在塔河碳酸盐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7年03期
8 徐剑良;程绪彬;潘校华;费怀义;;碳酸盐岩储层缝洞的预测方法与应用[J];天然气工业;2007年11期
9 刘春园;魏修成;徐胜峰;付志国;;地球物理方法在碳酸盐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综述[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年06期
10 龚洪林;王振卿;李录明;蔡刚;;应用地震分频技术预测碳酸盐岩储层[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友钊;魏喜;;辽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的磁性特征研究[A];199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1999年
2 范嘉松;;从世界碳酸盐岩特征看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储层[A];塔里木及周边地区盆地(山)动力学与油气聚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3 吕修祥;张一伟;杨宁;李建交;;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储层改造地质作用与勘探选区设想[A];塔里木及周边地区盆地(山)动力学与油气聚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4 王保丽;印兴耀;张广智;;综合参数提取对碳酸盐岩储层的识别[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熊高君;杨举勇;肖又军;彭更新;高宏亮;贺振华;王绪本;黄德济;;基于地震正反演迭代的碳酸盐岩储层参数求解[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陈代钊;;埋藏-热液(岩溶)成岩作用与碳酸盐岩储层表征——典型实例介绍及对塔中碳酸盐岩储层演化的思考[A];塔里木及周边地区盆地(山)动力学与油气聚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7 靳文芳;;用测井资料定量表征碳酸盐岩储层[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黄花香;高如曾;;测井——地震结合的碳酸盐岩储层横向预测方法研究[A];1997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9 张广智;印兴耀;蒲勇;郑静静;潘永;张达;;碳酸盐岩储层岩石物理特征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10 徐光成;刘杏芳;张小刚;;非均质碳酸盐岩储层含气性检测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专题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旺;我国碳酸盐岩储层改造技术获重大突破[N];中国石油报;2004年
2 记者 刘爽;碳酸盐岩储层将在石油生产中居重要地位[N];中国石油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江其勤;川东碳酸盐岩储层研究全面展开[N];中国石化报;2007年
4 记者 宗钢;塔河碳酸盐岩储层改造获进展[N];中国石化报;2002年
5 尚绪兰 尚根华 郎东江;碳酸盐岩储层驱替实验取得成果[N];中国石化报;2009年
6 通讯员 潘立银;杭州地研院借外脑攻克地质难题[N];中国石油报;2012年
7 本报记者 江其勤;川东北碳酸盐岩储层研究达国际先进水平[N];中国石化报;2008年
8 李静 吴茂炳;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储层成因及分布研究项目获好评[N];中国石化报;2006年
9 张卫峰 杨卫东;碳酸盐岩储层评价技术渐入佳境[N];中国石化报;2012年
10 特约记者 李铭 通讯员 黎荣剑;长庆井下作业处压裂技术扬威乌兹别克斯坦[N];中国石油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晓鹏;伊朗M油田复杂碳酸盐岩储层评价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5年
2 苟波;非均质碳酸盐岩储层酸压滤失机理与导流能力优化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5年
3 肖富森;四川盆地碳酸盐岩储层地震综合预测与评价方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4 高志前;塔里木盆地中地区下古生界不同类型碳酸盐岩储层形成及成因联系[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5 谭秀成;多旋回复杂碳酸盐岩储层地质模型[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6 刘文革;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地震响应特征数值模拟[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7 石彦;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8 伏美燕;混积背景下碳酸盐岩储层形成机理[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9 杨枝;塔中地区裂缝性碳酸盐岩储层保护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10 成永生;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周边地区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建明;陕北志丹南部马五段上部碳酸盐岩储层特征与测井解释[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2 王伦;裂缝性碳酸盐岩储层饱和度评价方法研究[D];长江大学;2015年
3 蒋帅;典型低渗碳酸盐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与储层分类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15年
4 冯乐蒙;川东北碳酸盐岩储层酸压改造复合暂堵技术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5 雷磊;全国碳酸盐岩储层CO_2地质储存潜力与适宜性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6 韩磊;滨里海中区块碳酸盐岩储层裂缝预测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7 范中专;邵家油田沙四段湖相碳酸盐岩储层测井评价[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年
8 王熊飞;相控反演技术在塔中碳酸盐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9 平海涛;靖西马五碳酸盐岩储层测井评价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10 祁昭林;塔中地区碳酸盐岩储层裂缝描述与预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本文关键词:裂缝性碳酸盐岩储层水平井酸化温度场模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95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79564.html